创新问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019-09-10 07:22李晓峰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起跑线解决问题情境

李晓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一观点在新课程改革逐渐走向深入的今天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也就是说,教学生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发现是探究的源头,发现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提供能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好问题”,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究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去探究的动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发现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确定起跑线”一课时,先用课件出示400米比赛的图片,运动员分别站在不同跑道的不同起跑线上。

师: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是不公平。

生:公平,因为他们的起点与终点是一样的。

生:不公平,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跑,外圈运动员跑得路程就长,内圈运动员跑得就短,这样的比赛是不公平的。(全班同学赞同)

师:是啊,正是因为外圈运动员跑的路程长,所以外圈的起跑线要向……

生(齐):向前移。

师:关于起跑线,大家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外圈的起跑线应该比内圈起跑线往前移多少米呢?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要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确定起跑线”。

这样,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第一,要从预习中寻找问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认真读、仔细想,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清晰的问题。第二,要从课堂中寻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寻找问题。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想想今天我们可能要学习哪些内容?”从而明确学习目标。第三,要从情境图中寻找问题。新版的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与情境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或情境图,思考“你能从主题图或情境图中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还可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四,从探究中寻找问题。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中发现问题,并体验发现的乐趣。第五,在总结处寻找问题。教师可在课末引导学生整理自己学习时的困惑,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习的内容。第六,从练习题中寻找问题。新版教材中的练习题,很多都设置了具有问题条件的提示性、图示性的语言,要求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學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欲望是对于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问题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有了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学生探究出9的乘法口诀并不难,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大家能否结合例题的学习来探究,看看谁的办法能最容易地记住这组口诀?”这一问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努力,学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这些意想不到的知识都是因为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进而敢于尝试才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无疑也得到了培养。

(二)提供探究空间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尝试机会的同时,还要注重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的两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①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通过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掌握知识,这样,不仅能发展其探究与实践能力,也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样,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三)引领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发挥在自主探究时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效果和效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随意准备三根小棒。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这三根小木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根本摆不成三角形。由于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需要动手去量、比,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这样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性,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拓展”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法”之后,在习题中提供了这样的一道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春游。老师25人,学生120人。公园门口的售票处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学生设计一种他们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①全都买团体票:(25+120)×20=2900(元);

②不买团体票,分开买:30×25+15×120=2550(元);

③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买学生票:(25+5)×20+(120-5)×15=2325(元)。

最后,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得出了比较优化的购票方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运用中的魅力,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了解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含义。

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这四个递进式的层次缺一不可,没有发现就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问题的提出则探究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探究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反之,没有解决问题的发现、提出与探究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果说发现与提出是感性的,分析与探究则是理性的,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核心。因此,教学时,要建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起跑线解决问题情境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品读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五行真经(9)
两只想打架的熊
智珠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