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师

2019-09-10 07:22关迪
家居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师建筑

关迪

Mendini和孙子,以及著名的Amuleto台灯,2010年Ramun生产。灯名来源自埃及的众神之王Amon-Ra,传说中他拥有可以洞察一切的神眼,如今也是畅销世界的台灯。

1931.8.16-2019.2.18

2月18日意大利传奇设计师、建筑师Alessandro Mendini在米兰去世,享年87岁。单看Mendini所承担的项目数量以及他在设计界所取得的地位,人们很难相信他在58岁的时候才放弃出版,开始设计师生涯。即使在80岁之后,他仍然是影响世界的活跃设计师。这足以说明,梦想和激情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能影响他所在的国家和时代。

1931年Mendini出生在意大利米兰,进入大学后他从工程专业转到建筑专业。1959年大学毕业后Mendini继续他的专业,之后转行成为一名编辑。在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杂志《Domus》和《Casabdh》担任主编期间,他创建了一个设计实验室Alchimia,并在那里与Ettore Sottsass一起工作。1989年,Mendinis和自己的弟弟Francesco Mendini创建了Mendini工作室。此外,他也是多莫斯学院(Domus Academy)的创始人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在他的职业生涯所做的所有选择中,“钱”是他考虑的最后一件事。他强烈而清晰地表达了他对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抵制,因此20世纪70年代他的设计美学被称为“反设计”(Anti-design)或“再设计”(Re-design)。尽管如此,他却成为了世俗意义中“最成功”的设计师:产品既叫好又叫座,多件产品直到今天都名列品牌畅销排行前位。通过组合各种几何形状和颜色,交融设计与艺术,压缩深厚的价值观和多样的风格,Mendini最终形成了“融合”一切的独特设计美学。Mendini曾说:“我对进化比对稳定更感兴趣,对不确定性比对确定性更感兴趣。”模糊性使得许多价值融合在一个设计中,这种新的设计方式影响了全球设计行业。

Mendini的作品从公共空间和建筑设计延伸到室内设计,从平面和工业设计延伸到纪念碑设计。其中普鲁斯特扶手椅和格罗宁格博物馆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格局,以艺术家朋友和芭蕾舞女演员为灵感的Anna.G红酒开瓶器则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9年前,Amuleto台灯的诞生则源自他和小孙子的对话——Mendini问“太阳是什么”,小孙子天真地回答:“太阳就是最巨大的灯哦。”由此这盏台灯的三个圆环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和地球。灯上内嵌了60颗LED光源,有从1到11级的亮度调节功能,可根据不同环境要求自由调换。

“如果没有你,设计将继续处于中世纪时代。”荷兰设计师Marcel Wanders代表当代设计师在《致Mendini的信》中说道,“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有一种策略,直至突然出现了Mendini和他的同伴。他们把客观功能和工业教条变成了诗词和文化,富于情感和个性。我们感激他们,我们被这些谦虚的巨人扛在肩上。当他们离开时,我们更孤独。我们审视自己的灵魂,鞠躬致敬并承诺永不忘记。”

1.普鲁斯特扶手椅(Proust Armchair),1978年由品牌Magis出品,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代表作。扶手椅造型从装饰繁琐的巴洛克典型座椅中提炼出来,而其面料更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Mendini重新诠释。可惜今后它再也不会改变色彩了。

3.Anna.G紅酒开瓶器,1993年Alessi生产。产品一经推出就畅销至今,意大利Alessi总部门口矗立着一座Anna.G雕像,已成为该品牌的精神象征。

1933.9.10-2019.2.19

1.就在今年年初Kari离世前不久,知名的设计艺廊Carpenters Workshop Gallery刚为他举办了首个雕塑作品展,展览名为“Architectures”,呈现的是Karl设计的一系列家居功能性的单色大理石雕塑。这些作品正如同Karl本人标志性的单色风格,是他从历史古迹中得到的灵感,并再度演绎出极具现代建筑景观美的功能性雕塑及艺术家具。

2.Chanel 2017秋冬秀场被Karl打造成“5号”火箭发射基地,设计师一次次通过秀场带领观众走入他打造的梦境。

3.Karl Lagerfeld的手稿,图中是他画的1926年身着标志“小黑裙”的Coco Chanel女士,小黑裙被美国版《Vogue》杂志称为“香奈儿的福特汽车”。

“2019年2月19日,德国设计师Karl Lagerfeld因病于巴黎去世,享年85岁。”这则寥寥数语的新闻短讯,却在整个时尚圈激起千层浪,人们甚至有些无措,扼腕于Karl Lagerfeld所引领的这个辉煌传奇时代就这样随他落幕。一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在脑后利落扎起,古铜肤色脸上架着的墨镜看不清任何眼神和情绪,黑色三件式西装搭配领带显得整个人矍铄而清朗——这就是Karl Lagerfeld近些年留在媒体菲林中他最想示人的完美形象。即使在时尚圈外,人们也不会对这个人物感到陌生。当人们回顾这位传奇设计师的一生,才明白Karl之所以能成为Karl被奉上神坛,实至名归。

出生于德国汉堡,在巴黎完成学业,Karl Lagerfeld在1954年获得的International Woolmark Prize(国际羊毛标志大奖)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重要开端,由此被著名时装大师Pierre Balmain所赏识,成为后者的助理。后来,他担任过法国品牌Maison Jean Patou的艺术总监和Chloe的设计师,也开始了在欧洲的自由时装设计师生涯,投身成衣设计。1965年Karl加入Fendi成为创意总监,1983年,担任Chanel的创意总监,1984年他创建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视工作为生命的Karl一直身兼这三个品牌的要职到生命的最后。

Karl的成功似乎无可复制,个人才华和时代命运都是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从不给自己设限,也永远自信地走在时代之前。在设计上天赋异禀的他,早已模糊了设计的载体,无论是在纸上画服装手绘稿,还是设计自己的家。他曾向媒体展示过位于巴黎7区的家,那是一栋1820年代的老公寓,却在他的打造下,充满了冰冷的科技感,仿佛穿越到未来

到处是黑白灰的单色家具、冷调的光带、大量使用不锈钢和玻璃的材质,完全是没有多余装饰物的极简主义。Karl曾这样描述这个家:“我的公寓不是一栋房子——它是降落在这个城市的一艘宇宙飞船,在这里你不会觉得被束缚在了地球上。”可谁又能想象,Karl的前一个家,是金碧辉煌的18世纪法式宫廷古典风格,他就是这样游刃有余地在不同风格间切换自如,厌倦重复,永远在创新和颠覆。

痴迷于空间设计的无限可能,Karl还精心设计时装发布秀场,几乎场场都充满戏剧性。早在2007年他就把Fendi的秀场搬到长城,其前瞻眼光和勃勃野心可见一斑。近十年来,Chanel每年在巴黎大皇宫的秀场更开始成为他天马行空挥洒艺术理念的戏剧舞台,无论是让模特行走在几百吨正在融化的冰川间还是举着标语集体游行,抑或将秀场变身Chanel主题超市、极具风情的巴黎小酒馆、火箭即将喷射升空的宇航基地,充满度假风情的海滩、赌场、候机大厅……Karl Lagerfeld总能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地让时装秀场引发美之体验的高潮,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甚至比时装本身更吸睛。你可以说他是个深谙营销之道的奇才,但其实只是大众心甘情愿地为他的敏锐洞察力、先锋精神和大胆创意买单。

连睡眠都吝惜的Karl无休止地在工作,永远在拓展自己的身份和创作领域:时装设计师、摄影师、出版商、电影导演……他参与歌剧服装设计、改进健怡可乐的包装、还创建了7L书店及7L出版公司、主导各种跨界合作,更从为Chloe香水拍片开始,亲自为他设计的所有品牌掌镜拍摄广告……用他自己的话说,除非他死了,不然是不会退休的。在2007年的纪录片《时尚大帝》中,Karl谈论过死亡:“首先,我是不死的,我的人生格言是,始于我也终于我。”

1917.4.26-2019.5.16

1.1989年3月3日,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他设计建造的卢浮宫金字塔前留影。贝聿铭曾经坚定地说:“如果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没有做错,那就是卢浮宫。”

2.1992年,贝聿铭开始与他的儿子贝建中和贝礼中共事,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他们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之一就是2008年建成的多晗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标志着他的博物馆设计达到了巅峰。

3.日本美秀美术馆藏于深山之中,游览者通过隧道和桥梁,“一所美术馆突然出现在眼前”,这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

4.苏州博物馆好像一幅立体画卷,体现了建筑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行走得游刃有余。

在回顾贝聿铭长达102年的一生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不局限于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与其说是工作带着他体验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如说,这是他自己有意的选择。“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盖建筑,我的建筑在世界各地。那是我特意做出的选择。”借由在原本不熟悉的地方进行建筑设计,认识新的地方,并阅读地方史,他一直乐此不疲。

大道至简。贝聿铭在表述自己的建筑理念时曾经说:“建筑基本上很简单,就是形式、空间、光线和动线。最重要的是,它所建立的地方。”他喜欢用巴赫的音乐比喻建筑,在貌似简单的主题旋律下寻求无穷变化,“那就是挑战所在”。与贝聿铭合作多年的同事称,他擅长“绘梦”,他有敏锐的洞察力与用建筑诠释情感的能力。1964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在和贝聿铭见面后,选定他担当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建筑师。贝聿铭考虑这个项目数个月,酝酿情感,形成想法。他向杰奎琳提议,图书馆采用巨大的玻璃封闭结构;没有总统半身像、没有全身像;用一面垂落下来的国旗,来喻示肯尼迪。当参观者在展厅内看完信息密集的肯尼迪本人及家族的故事后,再走进这个“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每一个个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内心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想。”历经15年打造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现已成为纪念馆建筑中的典范。

在贝聿铭执业生涯中,卢浮宫扩建项目恐怕是使他最引起公众关注的项目。当他勾勒的新卢浮宫素描登上法国媒体后,来自各方的批评接踵而来。在一片反对声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开工。最终,这个充满阳光、宁静的空间,被法国人接受。在大师去世后,卢浮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玻璃金字塔内,鼓掌一分钟向大师致敬。位于日本滋贺县信乐市自然保护区的美秀美术馆,创立者是日本收藏家小山美秀子女士。当贝聿铭第一次为美术馆选址,一看到这个地方,就想起了《桃花源记》的故事。为了融入自然环境,贝聿铭把大部分美术馆空间建在地下。游客在参观美术馆的时候,通过隧道、度过桥梁,体验出抵达艺术馆的仪式感。

当他收到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邀请后,贝聿铭花了半年的时间,去拜访世界上伟大的伊斯兰建筑,思考伊斯兰建筑的“本质”。最终,他在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找到了:“将几何体发挥到极致,几何形,创造了最有趣的切面式建筑;而在阳光下,犹如魔法一般,不需要任何东西。”终于,在2000年,贝聿铭做好了准备,接下了这个项目。2006年,在自己的故乡苏州,贝聿铭完成了苏州博物馆。在构想阶段,贝聿铭面对的挑战是,这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名人辈出。他一早就在心里决定博物馆整体要灰白、用石头和瓦片制造出变化,以宋人的审美意趣,作为博物馆的基调。在西方社会进行建筑实践多年后,苏州博物馆以东方的含蓄、隽永,又不失现代的样貌而存在。

早在1983年,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时,评审团对他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在他众多作品中,一些作品已被誉为经典,也成为他本人的“纪念碑”。

1932.5.12-2019.10.21

作为灯泡的崇拜者,德国设计师Ingo Maurer将灯泡描述为“诗歌和技术的理想共生”。他被认定为照明设计天才,在上世纪80年代就使用了低压卤素系统,并在2001年生产了第一款LED台灯。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双层灯泡Bulb、照明系统YaYaHo、有翼灯泡Lucellino、吊灯Zettel’z和陶瓷灯Porca Miseria!,曾获得过许多著名奖项,作品可以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的收藏中找到。Ingo Maurer一直致力于挖掘光的潜力,创造性地实现最具情感共鸣的照明设计,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伟大精神遗产。2019年10月21日,Ingo Maurer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慕尼黑去世,享年87岁。

1932年,Ingo Maurer出生在康斯坦斯湖上的赖希纳岛。在完成了印刷工人的学徒工作和商业制图学习之后,28岁的Ingo Maurer去了美国。1963年之前,他一直是一名自由平面艺术家。回到慕尼黑后,他频繁地在日本、巴西和其他国家旅行,并且一次又一次去往美国。实际上,Ingo Maurer在纽约生活了40多年。自1960年代以来,他与这个生机勃勃的大都市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家?家是个让我感到舒适和鼓舞的地方。可以是在纽约、巴黎、东京、圣保罗或慕尼黑,”他曾高兴地强调,“当我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像在家一样。我需要挑战,这给了我创作的力量。”

诗歌与技术的结合,再加上金属般的闪烁,是Ingo Maurer设计的特色。这些开发过程是有趣而非常规的,因为他总是在寻找异乎寻常的解决方案。即使最小的细节都要经过模型思考和讨论,作品的轻盈让人着迷,触动心灵。很多用户常常被邀请参与灯具的设计,如Zettel’z吊灯。“首先,一个作品的初步想法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就像一个梦。下一步,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寻找实现的方法。有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技术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想象力成为可能。”为了坚定地实现这一愿景,IngoMaurer早在1966年就决定自己生产产品,这样一来即使产量很小的作品系列也能实现。即使在今天,Ingo Maurer所有的灯具都是在慕尼黑制造的。

除此之外,Ingo Maurer也参与制定国际照明标准,并为诸多公共项目定制照明装置:慕尼黑Westfriedhof地铁站(1998年)和Munchner Freiheit地铁站(2009年)的照明、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的Flying to Peace(2018年)钟摆,以及佐治亚Tsinandali酒厂的整体照明概念(2018年)都是其中的明珠。在他去世前4天,慕尼黑Residenztheater建筑以一种新的方式闪耀——照明艺术装置Silver Cloud成为Ingo Maurer最后一件标志性的作品。他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人们以灵感、挑战和惊喜,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超过50年的光的历史。

1.陶瓷灯Porca Miserial(1994年),每件作品都不尽相同,因为是由摔碎的陶瓷碎片黏合而成的。

2.有翼灯泡Lucellino(1992年),作品名字由意大利语“光”和“小鸟”两个单词组成,是Ingo Maurer的代表作。

4.双层灯泡Bulb(1966年),Ingo Maurer的第一件设计作品,1969年被纽約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猜你喜欢
贝聿铭设计师建筑
我是小小设计师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创意设计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贝聿铭的灵感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天才设计师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