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军神”走马上任南京

2019-09-10 07: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刘伯承南京

把官僚的消费都市改造为人民的生产城市,并不比指挥战役轻松。“我们要把革命进行到底,要下苦功夫,

花大力气,建设人民的新南京,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

对刘伯承来说,他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把官僚的消费都市改造为人民的生产城市,他感到这个任务并不比指挥战役轻松。

“到了家门口,反倒找不着家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中共中央鉴于渡江战役胜利在即,南京指日可待,便预先确定由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长兼市委书记。

那时,刘伯承迎来了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很多年后,刘伯承告诉孩子们,在渡江战役前夕,面对长江,他常常默默吟诵古人这句豪气冲天的诗句。

从战场上挥斥方遒的军事家,到为民勤政的南京首任市长,刘伯承在建设新中国的壮丽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9日,刘伯承由安徽桐城率领二野指挥机关,风雨兼程进入南京,全面指挥接管南京的工作。

刘伯承一行风尘仆仆地抵达浦口码头,在苍茫的暮霭中,扬子江畔一片沉寂。道旁的店铺,几乎家家大门紧闭,少人出入,显得十分萧条。被敌人丢弃的破车烂炮到处都是。稍远处,黛色的群山渐渐失去光亮,间或传出枪声和转瞬即逝的信号弹光。这一切都表明南京城并没有安定;也预示着治理这座被蒋介石盘踞多年的城市,将经历一番艰苦的斗争。

由于临行仓促,事先未及与南京警备部队联系,过江后,刘伯承一行只好包租了一辆公共汽车。刘伯承上车后,警卫员突然拍着额头大叫:“哎呀不好,这么大一个南京城,车子该往哪里开呢?”刘伯承一听,大笑说:“到了家门口,反倒找不着家了。”他略一沉思,果断地说:“叫司机直开‘总统府’,到了那里就好办了。”果然,一到“总统府”,很快就与南京警备部队联系上了。陈毅闻讯,亲自坐车赶来。两位老战友相见,谈起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兴奋得欢笑不止。第二天,刘伯承便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对于人民的家私、财富,我们一点一滴都要爱护”

5月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在国民大会堂(今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随军南下干部与南京地下党干部会师大会。刘伯承与邓小平、陈毅、饶漱石等领导人均作了重要讲话。刘伯承充满激情地号召大家:“我们要把革命进行到底,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建设人民的新南京,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

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此前,刘伯承幽默地表示:“我这个市长走马上任,理当有一篇就职演说吧。”5月9日晚,市政府局长以上干部被召集开会。

刘伯承指出,从南京解放的这一天起,“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的南京成为人民的南京了,南京的人民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从这一天起已由被统治者变成为统治者了,国民党集中表现的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在南京永远被消灭了,从此南京将永远成为人民的南京了”。

当时,由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大批城市相继解放,干部极为缺乏,人们还缺乏管理城市的知识和经验,工作人员大多是刚放下枪杆的军人,对经济建设一窍不通。各项工作处于草创阶段,许多事情都需要刘伯承亲自决断、处理。刘伯承身先士卒,虚心求教,亲自参加各界座谈会和各类群众集会,宣讲政策,了解民情。

那些天,各种会议接连举行,各种人物川流不息地来访或要求接见。刘伯承都一一出席或安排接见。他已经年届六旬、右眼失明,且有极为繁重的指挥部队解放剩余国土的重大任务,身边的工作人员见他劳累不堪,一再劝他少参加一些会议。他回答说:“从目前来讲,会议就是一种实施领导的形式,我作为南京市的主要负责人,怎么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呢?群众要求见我,并不是我刘伯承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只是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感情和希望。”

自5月13日至18日,他在6日之内先后出席了工人、学生、科学文化、工商界座谈会近10次,践行了“就职演说”中的承诺。

他把出席工作会议和群众大会,当作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的极好时机,总是一丝不苟地起草和准备发言稿。有时在办公室忙到曙色临窗,就接着开始第二天的工作。每天傍晚,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大声招呼警卫员:“装茶。”警卫员知道,这是他多年来用茶解乏的老习惯,只要喝下一大杯苦涩的浓茶,他又会精神抖擞,继续伏案工作。

不仅如此,刘伯承对于市委的日常领导工作也非常具体深入,对做好南京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保存至今的解放初期市委档案记录显示,当时他一两天就要主持召开一次常委会,仅5月7日至6月8日就开了19次,他经常在会上大段发言或指示。尽管身兼多个要职,管理好南京确实是他当时的工作重心所在。

5月初,二野文工团奉命到国民大会堂准备演出。这是当年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佳的会议场所。工作人员在布景时,由于时间紧,要赶工,而且认为“这不过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筑,蒋介石当总统的地方”,存有鄙视的心态,所以粗率地在天花板、后壁上敲了20多个窟窿,钉了许多铁钉,以便穿绳挂标语和画像等。

当时的国民大会堂管理处主任曹锦回忆,刘伯承得知消息后,立刻帶着军管会房产处处长朱启銮到现场察看,当即严厉批评文工团团长、指导员等:“你们在这里乱弹琴啊!……这个大会堂过去是蒋介石的,可是现在到了人民的手里,就是人民的家私了。”“人民的家私不能随便糟蹋!人民的家私就是人民的血汗!这样一个大会堂需要多少钱才盖得起?蒋介石也是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才盖成的!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嘛,我们是保护人民的利益的,对于人民的家私、财富,我们一点一滴都要爱护。我们哪有权力随便糟蹋人民的财富呢?”

由于这样的教育无处不在,使得人民政府的作风令百姓耳目一新,威信迅速提高,大家普遍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尽管,解放之初有遏制飞涨的物价、解决庞大的失业人口、打破国民党的物资封锁等诸多巨大困难,但老百姓仍然信心满怀地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南京的大业中。

“在过去,要想在中国独立地发展民族工业,真是何其艰辛。现在已经是人民自己的世界了”

刘伯承按照华东局的指示,提出“要把消费的南京,变为生产的南京”,于是调整经济结构,恢复和改造生产成为当时最切要的中心工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伯承领导的军管会首先以一个月时间快速完成了接管,同时严格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来开展财政经济工作。

为领导经济工作,南京成立了财经委员会及其财经办事处作为统率机关,统一计划调度城乡生产。工人们的生产热情也普遍高涨,生产计划都超额完成。

城市中的大量失业人口,以及散兵游勇、特务、惯匪小偷都是增加城市负担、妨害治安、影响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此,刘伯承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处置:

一是疏散安置。解放初两个多月疏散了15万人,约2万名失业人员、学生通过工运干部训练班、工人政治学校、军大、华大、西南服务团吸收为干部,散兵游勇遣送回籍,惯匪小偷进行劳动教养。对地主的处理复杂一些,刘伯承提出,只要他们改过自新就应从宽处理,以免“他们无法生活将铤而走险危害社会治安”。

二是肃清特务。特务的活动主要是散播谣言,扰乱治安,伪装成解放军实施抢劫,趁水灾破坏江堤等。刘伯承提出打击的原则是少、准、狠。南京解放四个月,破获特务案件41件,逮捕重要特务115人,自新登记的匪党和特务分子有345人,“百万市民再不像以前那样时时遭受匪特迫害,奠定了民主、自由、安宁新秩序的初步基础”。

当时政府施政最受掣肘的还是财政,一方面百废待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生产尚在恢复,财政收入极其有限。刘伯承提出要精兵简政、节衣缩食,特别指出必须克服“坏现象”,反对贪污浪费,军队政府及其他组织规定编制名额,严格执行预决算。

刘伯承对党内团结问题也非常重视。南京能够迅速完成接管和公私企业的复工,与他重视发挥地下党的作用,维护党内团结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南京永利化学厂厂长感慨地说:“在过去,要想在中国独立地发展民族工业,真是何其艰辛,内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欺诈。现在已经是人民自己的世界了。我们要积极解决运输和电力困难,研究减轻成本,提高产量,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这也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唯一道路!”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也颇有感触地说:“往日国民党请我们商人的客,是要我们出钱。今天共产党的市长请我们的客,则是商量发展工商业,并且可以贷款发展生产,这是我们从来想不到的。”

在文化科学界座谈会上,刘伯承说:“今天文化科学界欢聚一堂,大家都是主人。我们都看到旧的中国即将完全被打碎,我们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是繁重而又光明的。在这个建设中,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都需要大量人才,我们希望共同工作,开展南京市的文化科学建设。”与会的文化科学界知名人士听了非常感奋,一致表示,一定要为建设新南京贡献各自的力量。

可以说,作为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新手,要在这个上百万人嗷嗷待哺,30万人没有职业,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工厂停工,敌特破坏的棘手环境中建立获得广泛认同的新政权,其难如上青天。但刘伯承等共产党人,以“为政不在多言”的姿态,用惊人的速度完成角色转换,勇于担当,直面难题,积极回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完成接管建政、稳定秩序的任务,使一座有着国际影响的标志性中心城市不仅保持了正常运转,而且很快就走向新生。

“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1949年9月7日,刘伯承作为二野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代表,赴北平参加创建新中国的系列活动,就此暂别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始走上向正规化、现代化转型之路。1950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正规军校体系,首先是创办培养全军中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并有意让已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挂帅。

不过当时,中央还有另一个考虑,即调他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刘伯承风趣地说:“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还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他致函中央军委,表态要辞去西南的一切职务,去办军事学校。经过一番意见征求,10月23日,中央军委正式电令刘伯承主持陆军大学筹备工作。校址暂设于南京。

11月21日,刘伯承抵达南京,着手组织军事学院的工作机构和筹备开训。1951年1月15日,仅用48天时间,军事学院就正式开学。军事学院规模极大,号称占了半个南京城。仅校址主体占地面积就达3平方公里,曾经举行过侵华日军投降签字典礼的大礼堂为学院的标志性建筑。

到1956年,仅军事教员就由最初的190人增至1007人,其中共产党员比例由不到10%增至63%;而五年中由學员留下任教的有324人,由在职干部和知识青年培养而成的有136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随着学院分建又走向全国各地,成为解放军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先驱和骨干力量。刘伯承为探索解放军正规化的教育训练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从1949年起,年过半百、戎马一生的刘伯承,为了建设新中国,在南京先后度过两段凝聚心血的难忘岁月,南京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深深印记,他几乎每年都要由家属陪伴回南京休养。1986年10月,刘伯承病逝,部分骨灰被安葬于南京军事学院旧址,永远留在南京这片他曾付出深爱的土地上。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军神”刘伯承片断》,李菁/文,《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刘伯承南京
他是刘伯承最好的朋友
南京大闯关
刘伯承手心练字
脑壳落了都不怕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脑壳落了都不怕
南京话易懂“难听”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