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网络德育的实践取向

2019-09-10 07:22刘加宽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12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

【摘 要】当代小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影响网络社会秩序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道德教育水平需同步提高。我们要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机制建设,从制度体系上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隐性价值;网络德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5-0058-03

【作者简介】刘加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教育局(江苏东海,2223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代小学生已成为新的“网上一代”,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网络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深,而对小学生实施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还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探索最适合的网络德育实践路径。

一、剖析: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内在根源: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个重要发展期,也是最脆弱的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出现多维度的不平衡,出现各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开放和复杂的网络环境,无疑会对他们产生多元的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为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提供“土壤”。相对于现实,网络空间更自由,不受规则限制,而且虚拟网络情境的仿真性极强,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小学生长期沉溺其中,容易迷失自我。

(二)外在因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责任缺失

学校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往往没有很好履行宣传监督的职责。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中,涉及网络道德领域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小学生的网络道德处于随意浅在的状态;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家长不是一味纵容就是简单粗暴地禁止,没能起到教育引导的职责;社会网络监管方面,纯净的网络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健全的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小学生网络德育的意义

(一)网络德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当代小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在这样的信息时代,网络德育的育人功能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其对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广博海量的网络信息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好地方。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二)网络德育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意义

网络德育,不仅强化了对小学生的教育,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首先,有助于完善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最后,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小学生网络德育的实践取向

网络空间是教育学生的一块沃土,只要学校做好引导,家长做好配合,社会做好监管,网络德育应该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隐性价值。

(一)激活儿童网络德育“自律”

1.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让儿童认同“自律”。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所以从小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其心理需要,是网络德育开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各方面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对学习生活持认同的态度,才会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小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全在于网络,与儿童本身也有很大关系。解决网络道德问题,应把关注学生放在重要位置,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出发,寻觅适当的网络德育的突破点,展开全面深入的教育;努力从点到面形成德育网络,总结经验,最终实现从“道德他律”到“行为自律”的转变。

2.符合儿童成长目标,促进儿童自觉“自律”。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期,有成长的内在需要。网络德育的内容应该从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开始,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对网络的正确认知是道德自律的先导,有深入的认知才会有更高质量的自律。

网络道德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小学生上网开始基本上都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网上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完成相关作业等。当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他们习惯性地会上网浏览,此时教师、家长、社会应该引导其正确判断,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民主科学的原则,教师、家长也应该从开始的陪同指导向自我约束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觉自律的学习目的。

(二)建立网络德育“规范”

1.开发网络德育校本课程。

一是开发基于教材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研究小学品德教材,开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网络德育课程,弥补品德教材的不足。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素材,也为网络德育的发展完善积累了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是开发基于家长教育需求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在研究家长的基础上,总结家庭网络德育失范的问题。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教育活动,增强家长的网络德育意识,培训家长的网络德育技能,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走出“围追堵截”的怪圈。

三是开发基于儿童年龄特点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在调查研究小学生上网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主题班队会和信息技术课程等,进行科学上网、文明上网的系统教育,助推小学生良好网络使用习惯的养成。

2.推进网络道德的法制化进程。

健全的网络道德法律法规,是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基层学校对网络德育的需求,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网络运行规范法规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进步,小学生在网络道德上出现的问题,对网络立法提出新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法规,是网络德育真正需要的。

(三)创新网络道德的“共育”

1.转变“家”“校”教育理念。

学校不能忽视技术的人性内涵,更不能忽视网络道德的教育。为了保证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生活,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和家长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知识。我们要根据已有的道德规范确定哪些是应该禁止的网络行为,哪些又是应该提倡、鼓励的网络行为。

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育工作者更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掌握网络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成为真正的“网络德育能手”。学校要重点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德育骨干,使之成为当下网络道德教育的先行者,在实施小学生网络德育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网络德育素养。

2.发挥“家”“校”协同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就是一切。很大一部分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所以转而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学校和家长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科学疏导,家校合力把他们引导到科学利用网络资源、高效学习的道路上来。

网络道德建设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要想真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互联网这个全民交流平台的道德规范建设。当代小学生作为新的“网上一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影响网络社会秩序及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因此,在發展信息技术的同时,道德教育水平需同步提高,加强小学生道德建设机制,需从制度体系上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形成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

【参与文献】

[1]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张鹏远,李庆华.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3):125-129.

[3]王力攀.微信环境下中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8(7):34-35.

[4]张苏敏,高永平.城乡小学网络德育比较探析——以两所小学为例[J].江西教育,2018(Z2):60-62.

[5]赵新春.浅谈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策略[J].黑河教育,2012(1):18.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面向产业联盟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机制探索和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突出“三个坚持”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索赔问题探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