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社福祥寺佛教造像研究

2019-09-10 08:03薛可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魏晋

薛可

摘 要:山西榆社作為在山西榆社福祥寺佛教造像中,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造像,本文主要截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像造像,从衣纹服饰,面相进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印度键陀罗艺术的影响,佛衣样式大都为褒衣薄带,在唐代,佛衣样式渐渐的变得自由,华丽。探讨在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福祥寺佛教艺术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论述榆社作为北魏迁都洛阳的交通要道上,佛教艺术对沿途的影响,也是洛阳佛教向北传播在交通要道上的影响,佛教在山西的传播,以及与太原龙门石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关键词:魏晋;隋唐;榆社福祥寺;佛衣样式

一、佛像面相分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

福祥寺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之唐朝佛像相比,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在里面,“神秘的微笑”但是说是神秘却也不是让人难懂,佛像脸上的微笑有着佛给人的柔和平静在里面,佛像大都写意,在下图福祥寺的佛首中的一排佛首里面其中左边的佛首,头部起高肉髻,发际线顺着头颅,长圆脸,弯眉直鼻,双目下垂,长耳下垂,双唇略带笑意,眼角微微向下弯,嘴角微微向上翘,神态祥和静谧,慈祥,中间的佛首则没有高肉髻,面目圆润,表情舒朗,清秀,嘴角略带笑意,双耳拉长下垂,双眼略向下俯,看神态传神,静谧和谐之美,及具亲和力。隋唐时期的佛像的面相较之魏晋南北朝相比面部偏方,且头部发饰开始出现螺旋纹,水波纹,发鬃高耸,佛教造像肉鬃的形式变得丰富,改变了魏晋时期扁平的状态,头部造型较写实。

(2)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写实手法的运用在佛像中呈现,佛像开始变得圆润丰腴,头顶大部分做水波纹肉髻,变得翻卷自由,螺旋肉鬃,纹路起伏明显,在一尊唐代的佛像座像造型中下图,佛相已经不再是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秀骨清像”的特征,转而更加注重五官的刻画,眉目眼角出现了严肃的神情,注重肌肉的起伏变化,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唐较为高耸,头发纹路清晰,但是下图中隋唐时期佛首造像肉鬃已经毁坏,佛首上只留下头发。受到唐代艺术的影响,福祥寺唐代大佛丰腴成为了这一时期佛像面向的主要特征,显示出一种稳重之感。在上图中下排为福祥寺唐代佛首,佛的发鬃变得纹路清晰,线的造型在佛像发鬃上开始体现,在面部表情的刻画上眉毛变得更加弯曲,更加细长且使用了平面阴线刻法,眼睛的刻画也比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精细,上眼睑和下眼睑刻画更深入。两个嘴角周围的肌肉起伏明显,圆润,和上面一排魏晋南北朝佛像脸型相比之下,脸型偏方形,嘴唇的形状变得小巧而厚实。再看(图六)佛像,他的面相呈现出的姿态更加随意,头部随着身体的起伏而变化,头发纹饰呈现波纹式翻卷。

二.佛像服饰分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

福祥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衣式基本上受‘犍陀罗艺术’褒衣薄带式的影响,佛像大都呈现‘秀骨清像’佛内衣服身着僧祗支,外披一件僧衣,腹部装饰有带结,服饰下摆呈现八字形状向下微微撑开,配合随着着整体走向下垂的斜纹。北魏迁都洛阳后在沿途交通要道上中修建的寺庙,洞窟,在迁都洛阳之际也正值服饰汉化之际,几种服饰纹样皆存,比如有些衣纹走向领口为中心的环形;有些衣服是右袒袈裟,内增僧祗支,衣纹走向强调放射状下垂感,配合随体展开的纹饰,有的衣服是宽厚的佛衣裹体,衣褶简略,下摆放开,衣纹走向放射状,前两种服饰衣纹刻画以平面起棱带为主体,北齐佛像造像服饰通常都是右袒式佛衣,衣褶顺着佛身形体紧贴在佛身上,衣纹走向以放射状为主。这座菩萨造像属于典型的交脚弥勒菩萨造像(见图1),属于北齐时期佛像作品,菩萨的双手均已经被盗走,但从臂膀弯曲的程度上看,在菩萨身上所佩戴的璎珞来看,璎珞整体呈现“X”形,上方是“U”形,下方是倒“U”形,上面雕刻着菩提子做装饰,身着通体大衣,它的下摆是薄薄的褒衣,以传统阴线刻刻在棱带上造成平面上凸起的效果,是表现汉服真实感的一种“阶梯式”刻画方法,是当时服饰汉化之际的产物。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同时福祥寺唐代佛教造像保留下来居多,有坐佛,立佛,和菩萨,其中有尊立佛佛像依旧延续北魏时期褒衣薄带式衣着,在佛衣左边会折角塞进大衣里面,唐代佛像更注重对肌肉的写实,包括在佛衣上塑造的立体感也是随着肌肉的走动而存在的,相比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衣着纹饰写意,是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图中是被破坏掉的两个手印很明显是与愿印与无畏印,吾佛慈悲,众生愿望满足。其中一尊坐佛身着通肩式大衣,佛内有僧祗支,外披袈裟于左肩,整体为佛打坐像,外披袈裟,衣纹起伏随着身体上健壮的肌肉变动,《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教导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坐在圆形方座上,方座上面有垂下去平铺在方座上的佛衣,整体呈现寂静,空定之感。

从福祥寺出土的这尊菩萨的整体造像来看,与福祥寺出土的北齐菩萨造像相比,动态结构变得不再是之前那样僵硬,呆板,衣服纹饰来看衣纹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极其具有动感,充满了一种舞蹈的姿势,虽然身体的左边已经造到毁坏,但是在这尊菩萨佩戴的项圈下面很明显的看到有胸部的痕迹,这与唐代菩萨像大都袒胸露乳的雕刻形式符合,她的项圈和之前北齐菩萨像的项圈相比较,已经不是宽项圈或者是只接一个吊坠,而是变成了细带,上面装饰花纹,天衣的塑造上也不在是之前北齐菩萨的天衣呈现八字形在肩部展开具有飘逸之感,而变成了天衣紧贴肩膀,变成一种披帛的形式,随着形体的扭动而变化,为了舞蹈而存在,双脚站在一块圆形台座上。同时期其他菩萨像相比之下,福祥寺的佛像略显得简朴,介于华贵和单调之间,这与当地淳朴民俗民风的关系式分不开的。有尊菩萨像虽然头部手臂已经被毁,身体左面也损毁严重,但是整体比例十分和谐,腰部细长,肩部不再是之前的宽肩大衣式,细窄的肩部垂着天衣,天衣的走势顺着形体的变化,腿部撘拉下来的“U”形线条顺的腿部走势向下滑,体现出了衣服柔软的质感,如果说北齐菩萨的造像服饰是飘逸的,那么隋唐时期这尊菩萨像的的衣纹是柔和的贴在身体上。

参考文献:

[1]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费泳《汉唐佛教造像艺术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魏晋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魏晋风骨养万世
汉魏晋族群与阶级集团的反复及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源共生:论魏晋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魏晋时期奴婢使用问题初探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