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港,南深圳,一盘大棋

2019-09-10 07:22
党员生活·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临港片区示范区

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落地。新片区将对标国际最强自贸区,探索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为重点的政策,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深圳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双范”定位。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半月之内,两项重大决策相继出台,发布间隔之短颇为罕见。从上海到深圳,一东一南两座特大城市先后被中央点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再次先行。

开放,共同的着力点

半个月内中国公布的两份中央文件,开放是共同的着力点——

先行示范区意见中提到,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也提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显然,不管是临港还是深圳,未来都将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使命。一东一南,上海和深圳,中国两大经济城市几乎同时翻开历史的新篇章。

既然被点将,就要不辱使命

深圳特区建设,浦东开发开放,都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取得照耀古今的辉煌成就。今天,两座城市又同时被中央点将,是历史在回响,也是未来在召唤。

1979年,深圳经济总量仅为1.97亿元,人均GDP 606元,不足香港的1%。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高达2.42万亿元,而香港为2.4万亿元,深圳首次完成了超越。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成绩,正是改革开放的体现,也是发展奇迹的最大样板之一。所以,建设“双范城市”,深圳可谓当仁不让。

深圳一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出生,而后的政策惠及度,除了京沪,没有城市能及。今天的深圳,既是经济特区,也是计划单列市;既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未来,既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又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要打造制造业科创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意见提出,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这一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才競争,更有着长远的深层意义,未来深港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既然是示范区,那么深圳经验一定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敢闯敢干”是尝试探索,而示范则需要将这些经验模式化,让更多城市从中受益。这是深圳作为“双范”城市的意义所在。

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地之前,上海就已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进博会、科创板和长三角一体化。这四件大事,都有一个共同指向:重新定位上海在亚太乃至全球的位置。在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最突出的定位当属“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创中心。

经济中心自不用说,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第一城,同时还是工业第一大城,对于长三角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独一无二。

金融中心,上海同样当仁不让。在2019年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仅位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之后。

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优势所在。2018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6.41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全年集装箱吞吐量4201.02万国际标准箱,增长4.4%,规模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

加快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则是上海近五年来的努力目标。

这是上海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上海未来在国际博弈中最具竞争力的筹码。

上海和深圳,先后被赋予重任,向外界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号——上海和深圳的发展崛起,正在重塑亚太乃至世界城市格局。

“双前锋”再出发

事实上,无论对临港,对上海,还是对深圳而言,最需要的不是比较,而是参照——在大格局中相互参照,找到彼此的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一条共同的路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就一个更“高阶”的自己。

而这个更“高阶”的自己,要在不同的层面带动起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下中国最需要释放的战略声音。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战术体系”里,上海和深圳从一个后卫、一个前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前锋”。

这两个“前锋”,各有特色,也各有风格。笼统地说,深圳的“无中生有”,首先依靠的是改革,是以具有突破性的特殊政策,催生出高度竞争的、富于活力的市场化机制;上海的“重振辉煌”,首先仰仗的则是开放,是通过对全球资金、技术、人才乃至规则体系的接轨和运用,来构建出一个前沿而高端的开放体系,以之倒逼深层次改革,并以此成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和深圳所在的大湾区,两者之间,区位优势不同,所负具体目标不同,但在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棋局中,则皆担重责,各自发力,比学赶帮,互补共进,正是更具活力的发展正道。

摘自《新民周刊》

猜你喜欢
临港片区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整合
上海临港的海
上海比你想象的更需要杨超越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