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器物农谚中的文化内涵

2019-09-10 07:22张宏伟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具文化

张宏伟

摘 要:内蒙古农谚是当地民俗文化之瑰宝,蕴含着当地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征。且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事物皆可在农谚中寻找到其影子,农谚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这一特点在内蒙古器物农谚中也有所呈现,并与内蒙古方言相融合,使其在内蒙古地区更加口口相传,如“时令不饶人”等。本文以器物農谚为研究对象,浅析其背后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器物农谚;农具;日常生活器用;文化

一、内蒙古农谚及其特点

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书中写到:“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出现,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沿用,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而器物农谚就是其中一部分,同样具有其特点。

二、内蒙古器物农谚与农具

(一)农具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农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具对推动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如一具牛,两个月秋耕,计得小亩三顷,经冬加料喂,至十二月内,即须排比农具使足。”可得知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牛拉农具耕作的方式。而今天,在内蒙古地区则以通俗的谚语形式,展现了对工具的重视,如:

工具好,工效高。

三分农艺,七分农具。

农具日日新,农效步步高。

要想干的巧,农具改革好。

经过数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在劳作的过程中,农民总结经验,改良农具,努力的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故有农谚“农具日日新,农效步步高”等。

(二)器物农谚与犁

“犁”是在中国农具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是对中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重要农具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犁的形式与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改善。内蒙古地区的“犁”也通过农谚的形式展示出了巨大变化。

要想出的齐,还是犁种地。

铁钎尖能破冰,犁铧尖能翻地。

翻地没有犁杖不行,家里没有男人不行。

《说文解字》:“犁,耕也。”可得知犁最初本义即耕,皆是天田器、农具之义,经过世代的演变发展,耕由最初的田器之义转化耕作之义。如今,内蒙古地区使用的畜力犁已经基本上发展为机引犁。

新式犁,省力气。

新式犁,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农村地区所广泛使用的新式步犁、双轮单铧犁、双轮双铧犁等。这些犁都是用畜力牵引,很大程度的克服了旧式犁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加深了耕作层,对农业增产起到重要作用。

要开荒,用单犁。

开荒即把原本不是耕地区变为耕地区,单犁指双轮单铧犁,因其前部有小前犁,且主犁体的犁壁长,所以这种犁翻土、盖草及碎土能力都很强,开荒就首选这种犁。

双铧犁耕熟地。

双铧犁耕茬,二股杈打马。

双铧犁指双轮双铧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双轮双铧犁是内蒙古地区推广的最多的一种犁,分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种,其中最被广泛所使用的就是中型。农谚中“二股杈打马”是用来比喻双轮双铧犁效率高,每次耕地的宽度是单铧犁的两倍。

三、内蒙古器物农谚与日常生活器用

众所周知,谚语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出现,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器物农谚的产生必定离不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农谚为形式,以日常生活用具、场所为内容,传达出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道理。如:

缸穿裙,雨倾盆。

水缸穿裙,山戴帽,不问便知雨要到。

水缸出汗,有雨到。

咸菜缸气泡,下雨之兆。

咸盐化水要下雨。

“咸菜缸”与“水缸”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是指将本用盛水的缸拿来装腌制的芥菜。这种每到冬季就腌制芥菜的习俗,在内蒙古东西部农村地区仍有保留。“穿裙”“出汗”即指水缸的外面有一层水珠,阴雨天气到来的预示。而家里食用的咸盐,如出现反潮、融化的现象,也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烟滚地,会下雨。

烟扑地,下大雨。

烟直升,天见晴。

烟即炊烟,在内蒙古农村地区,生火做饭依旧是一种主要的生存方式。如果炊烟袅袅上升,说明是晴朗的天气;如果炊烟停留在地面,或者留在屋子里,则预示着阴雨天气的到来。

四、内蒙古器物农谚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器物农谚是语言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器物农谚的浅析,可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萨丕尔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的文化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一)器物农谚中的文化

1.社会文化

农谚中所呈现的器物,不管是农具也好,器物也罢,都有不小的变化。如内蒙古地区犁的改变,由单铧犁向新式步犁、双轮单铧犁、双轮双铧犁的转变,再向拖拉机的发展,说明社会在进步,社会文化在发展,使得大家更了解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文化风貌。

2.精神文化

农具的演变预示着社会的发展,更从侧面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 器物农谚中的日常生活器用,如炊烟、水缸等,最普通的事物到农谚中承担的却是天气预报员的角色,农民粗健的身躯下是细腻的情感,粗犷的性格中有着善于观察的一面,从中可了解到其精神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2]张万寿.《凉城俗语集成·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3]崔文玲. 内蒙古赤峰地区俗语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4]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张亭立.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J]. 语言文学研究,2017.

[8]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内蒙古农谚选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5.

猜你喜欢
农具文化
劳动者的法宝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巧手还原《天工开物》中的农具
谁远谁近?
建国初期山西省新式农具的推广及影响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笑看有趣的发明
农具的尴尬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