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的调查报告

2019-09-10 07:22曾凡开张丽琼黄毅华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意愿毕业生

曾凡开 张丽琼 黄毅华

摘 要: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05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他们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分析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服务新农村;意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完成,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返乡就业大学生就是这样一支有活力的队伍,他们是乡村振兴战略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大部分学农专业不务农择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导致农村无法引进新科技、新技术,农业技术水平处于落后阶段。为此,本文随机抽取××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05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分析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因素,最终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关于学农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意向调查,主要采用线上线下调查问卷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种植与技术等三个有代表性的专业进行调查,并随机选取了17级、18级两个年级的该专业的学生105人(男生72人、女生30人)作为调查对象。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97.14%。

(三)数据处理

本调查主要通过发放问卷进行回收,然后对数据进行搜集、检核和整备,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70%的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当前,农村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数量萎缩,农村出现“空心村”和老龄化的现象,农村发展遭遇人才瓶颈。而另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的农村生源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新生代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较为严重。

薪酬不高是影响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62%毕业生认为,学农就业,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尤其是返乡工作的学农工作者,回到在生活环境、娱乐设施、科学技术都相对落后的地方工作,工作压力但无处发泄,不仅在精神方面无法得到满足,在物质方面也得不到满足。

乡镇科学技术水平不够发达是另一个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56%的毕业生认为,乡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渠道不畅,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资金渠道不畅。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使科技成果进入生产过程,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物质产品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这种活动的直接基础和直接构成要素的资金投入。但资金来源不足是我国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市场融资非常困难,融资成本比大企业高,很多乡镇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24.51%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不能滿足建设新农村的需求,35.29%大学生对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否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回答大多是否定与不确定,对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把握,可见,自信心不足是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

可见,政策的扶持、待遇的提高和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吸引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22.5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三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因为不了解所以就不去接触,表明了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因素。

三、思考及对策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

习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所以,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打破狭隘的就业观念,认识到农村巨大的就业潜力及自己所学知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

(二)培养专业精神,提高学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热情

所谓专业精神,不仅是对本职工作的专注、敬业,也体现为超越功利和世俗的价值和信念。因此,当前高校尤需对专业精神进行着力培育和塑造。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根本出发点;对于学农大学生而言,培养其专业精神对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   实施“订单招生”不失为学农的大学生与农村精准对接的有效之法,如此也能扭转教学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此外,要让专业精神根植于心。

(三)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农业高职院校可通过专业课程、形势政策课等,加强三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宣传,提高学生掌握国家政策的能力;同时利用校园宣传栏、就业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农业,激发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愿望。

(四)健全人才机构,强化实践教育

聚焦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需求,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快一流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实践、创新实践等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加强对学农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指导。

(五)推进政策扶持,吸引人才

首先,“引凤”须先“筑巢”。针对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的现状,各地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拿出引才的诚意、用才的魄力,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审、资金扶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拿出“政策干货”,使学农大学生到农村“有回报”“有身份”,通过政策杠杆撬动目前城市与农村较为失衡的人才格局,实现人才回流。其次,树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毕竟,国家设置农科院校并培养专业人才不容易,如果学成他用、学而不用,留不住本行业人才,那就是对专业的不尊重和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但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的事实值得反思,而这恰恰也从侧面透视出农业院校“教育供给侧” 结构的不合理。可以借鉴的是,近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定向委培、政府补贴、签订服务协议等方式,在医科高校培养社区全科医生。

农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学农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引导学农专业人才植根乡土乡村,新农村建设目标也将继续迅速推进。献身乡村发展的热忱火苗应该被保护并延续,在社会关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大环境下,乡村振兴之路必然前景无限。

参考文献

[1]攀树林  “学农基地”让农事教育“落地生根”中国教育报 2019-4-1

[2]翁伯琦 学农爱农更要在强农中有新作为 报纸 2019-9-4

[3]张忠德 让学农大学生投身农业根植农业 报纸 2019-5-15

[4]杨肖林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报纸2019-3-2

附录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农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愿调查结果

致谢

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在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来说却仅仅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新的征程的开始。本研究及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黄毅华的耐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我还要感谢一下一起完成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如果没有你的支持和倾心的协助,我是无法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最终能够让本文顺利完成。至此论文付梓之际,我的心情无法保持平静,从开始选择课题到论文的顺利撰写,有无数可敬的师长、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里请您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次对那些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关心、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猜你喜欢
意愿毕业生
老年人体育锻炼意愿与锻炼行为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我不懂你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00届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