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国交流重构校园生活

2019-09-10 07:22王叶婷张晓云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文化自信

王叶婷 张晓云

【摘 要】校园生活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应为师生提供增进国际理解、树立民族自信的平台。基于国际姊妹校的互惠交流,学校致力于跨文化活动构建,丰富学生成長体验;开发综合型课程,融通课堂内外;探讨双主体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营造互惠自主的国际交流氛围,帮助师生拓宽视野,开放心态,从而激活文化自觉意识,重构学校生活。

【关键词】校园生活;跨国交流;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21-03

【作者简介】1.王叶婷,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上海,200240)校长,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2.张晓云,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上海,200240)科研室主任,高级教师。

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校园生活作为教育的重要范畴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在校儿童提供适合的土壤和氛围,增进国际理解,树立民族自信,提升学习与对话能力;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放开心态,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成为立足于国际化交流前线的智慧群体。我校与加拿大怀雅逊学校的互惠交流,激活了师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其积极投入到跨文化教育交流中,努力探索适宜学校发展的国际化交流模式,并有效地重构学校新生活。

一、以跨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成长体验

学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及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在开展互惠学习之前,双方都开展了基于校本和带有本国教育文化特质的学生活动。例如我校的班团队活动、环境保护和法制专题教育等活动,而怀雅逊小学则基于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慈善志愿、公民素养(如演说)训练的活动。合作初期,两校的学生活动依然各自为政,较为零散。随后双方聚焦“水教育”,活动内容向深层次推进。我校自2009年开始,便开展生态教育的校本探究,并因地制宜发展出以“水科技文化”课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教育,颇具特色。我校在“世界水日”将学校开展的活动视频传递给姊妹校后,引起了对方学校教师的关注。之后,怀雅逊学校也积极在学校开展“水教育”活动,并号召社区居民、学生家长、地方政府部门等一起就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开展行动,得到了安大略省水资源管理局的高度赞赏。我校师生得知后非常兴奋,双方达成了新的互惠点——水资源的课程设置、研究主题、教育教学方式等。

互惠交流中,两校逐步形成“互补型”和“合作研究型”两类主题。两类主题都极富价值:“互补型主题”有助于两校之间实现互鉴互学,彼此丰富;“合作研究型主题”则有助于双方基于自身的经验与认识,在相互启发与借鉴中创生第三种新经验,而这正是两校实现深度互惠学习的意义。

开展互惠学习后,双方在原先的基础上实现了跨文化学生活动的共建,创生出了更多体现文化交融特色的学生活动,从随意点状走向系列化、主题化和深层次,体现民族自信与现代世界公民特质,实现了文化交融、互惠共营(见表1)。

表1 姊妹校跨文化学生活动共建

二、以综合课程融通课堂内外

以课堂教学、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日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教育应当更多考虑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融通学生生活,让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中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综合型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应对这一问题,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姊妹校互惠学习前,我校的课程模式以分科型课程为主体,包括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模块。这类课程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向学生传递系统性的知识,每个学科和领域的独特育人价值容易定位而清晰,但其不足之处是不利于融通。通过互惠学习,我们有选择地借鉴了怀雅逊学校的综合型课程的做法,逐步探索在不失去学科课程优势的同时,如何融通现有课程。目前,我们开发了水文化课程、校园四季课程、STEM课程以及创客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都较好地体现了融通型课程的特点(见表2)。

表2 姊妹校课程模式的融通转化

三、以双主体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校形成了以“过程开放—交互生动—反馈回收”为主要特质的“双主体交互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开放互动和结构化推进,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但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仍然不充分。随着交流的深入,尤其是七巧板课程的介入,双方的交流便深入到课程层面,同时实现“对话—教学—课程开发”的互相促进。五年前,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融数学、美学和诗歌内容为一体的七巧板教学视频传递给加方,怀雅逊学校教师看到后深感震撼,并深深意识到七巧板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极富价值。于是他们借鉴我校经验开展了“七巧板”教学,但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而是让学生先比较两国差异后,再进行几何多边形的教学;并启发学生用七巧板的不同组合展示不同的艺术风格。当怀雅逊的七巧板教学视频再传递到华坪小学时,我们受到新的启发,并在七巧板教学中借鉴了加方的教学方式,形成A→B、“新B(+A)”→“新A(+B)”的“互惠学习圈”。

怀雅逊学校的“学生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探究。通过多次的教学合作和研讨,华坪小学在保留了自身教学长处的基础上,也在学生自主探究方面吸收了对方的长处,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双主体交互型”教学模式(见表3)。

四、以自主化交流营造良好的互惠生态

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克服如语言、时差、远距离的互动以及文化制度上的差异等基本障碍。姊妹校的交流主体并不局限于两校本身,还包括中加两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高校研究者、研究生助理、地方教育局、家长等多方力量,并在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自主互惠、多方支持、双向交流”的交流模式。其中,两所姊妹校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主体,双方在自主交流中进行互惠学习;多伦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分别作为姊妹校一方的学术支持力量参与姊妹校合作计划的制订和推进;同时,闵行区教育局与多伦多教育局的行政支持也保证了互惠活动的持续开展,并曾直接参与过两校交流;两所学校周边的社区以及学生家长也在互惠交流中做出了贡献。

在姊妹校交流中,我们始终秉承两大交流原则。一是互信互惠原则。姊妹校之间在交流时相互信任,坦诚相待,开放自我,愿意与对方分享信息、交换看法和开展一些合作研究的内容。二是自主交流原则。项目成员自愿参与、内容自主选择,大学生志愿者不干涉姊妹校之间的交流,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只提供姊妹校的沟通传递信息和翻译等方面的支持。

姊妹校建设为双方教师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思考,更是教师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的提升。华坪小学在两校的互动中,不断明晰本校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时代境遇,增进了对本国教育文化独特性的认同和自信。目前,华坪小学立足“学生立场”,着眼世界未来,围绕培养目标,从学生、教师、课程、评价,以及学校文化、家校社等多维度进行调整与优化,形成了“多维度、有机化”的整体发展模式,并建成了多方支持的现代型绿色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文化自信
开学复课按下“暂停键”,但“校园生活”不停歇
校园生活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校园
校园生活中的尴尬事
校园生活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