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思政课创新

2019-09-10 07:22杨颖
关键词:真理知识性价值

杨颖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原理课教学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引领,要系统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要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要全面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关怀;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要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专题教学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实践基础,教师信仰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实现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原理课教学;真理;价值;价值性;知识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028-05

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有新思想和新使命。习近平指出:“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这是因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内在的包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符合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价值原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没有正确的价值引领,真理追求就会因偏离轨道而误入歧途;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就无法达到价值目标的实现。真理与价值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就表现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一、全面介绍“千年思想家”的人格境界,系统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人民爱戴的导师。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其理论都因能破解世界性难题而引起学界关注。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凭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赢得了世人的敬重。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人格境界,做有信仰的社会主义新人,导论部分的讲授应该先从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开始。

早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读博士期间,被当时的“博士俱乐部”成员称为“思想工厂”和“思想宝库”,后来曾经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一个世纪以后,新千年伊始,世界各大媒体均展开了评选 “千年哲学家”和“千年思想家”等活动。几乎在每次活动中,马克思都位居榜首。此后,全世界便出现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的“图书出版热”、“网上传播热”、“思想研究热”、故居及其在欧洲各地的塑像前的“瞻仰热”、“参观热”、“敬献花篮热”等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频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创、世界著名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马克思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的热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资本”的“社会主义者”大游行等,都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已经并且正在对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创立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科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并以此为观点和方法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找到了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和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源,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结论,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这种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是马克思成为“思想宝库”的关键所在。

二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启发学生对优秀知识分子的情怀、责任和担当的深入思考。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说明马克思主义始终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出发,其关于实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价值、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等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等,使世界人民有了翻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深刻的理论家,而且是伟大的实践家,他们曾经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工人的革命斗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1848年的欧洲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巴黎公社等工人运动。这种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是马克思成为“世界公民”的根本原因。

三是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個人品行和道德修为,启发学生对爱情、友谊、事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马克思斯恩格斯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被称为西方的“管鲍之交”(马克思是管仲,恩格斯是鲍叔牙)。特别是恩格斯,他高尚、低调、内敛、严谨,为了自己和马克思两家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共同的革命事业,曾花了近20的年时间去从事他厌恶的商业活动。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既有普通人的儿女情长,又有高于普通人的道德追求。这种超凡脱俗的道德境界是马克思成为“千年哲学家”的人格前提。

四是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和奋斗历程,启发学生对人生信仰、价值、意义的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富二代”的“高富帅”,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和令人羡慕的职业,献身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即使在人生最艰苦的时期,也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依然从事学习、思考、写作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出身、职业选择和人生经历都体现着他们的人生信仰。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的“以往的哲学家都在说明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碑文,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写照。这种目标始终如一的优秀品质,不仅是以坚定的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是作为优秀知识分子面对时代任务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马克思成为“千年思想家”的信仰基础。

个体生命境界受制于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则表现于其持久关心的对象。没有道德理性的人不会关心他人疾苦,更不会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正是基于对劳苦大众的和人类命运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才选择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铸就了他们光辉的人生,而且会让高尚的人们在面对他们骨灰时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境界和个人理想成就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目标,是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原因所在。

二、清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透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根据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大学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育人优先的根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鉴于此,原理课教学必须在理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脉络的前提下,根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意义,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达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首先,马克主义哲学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这部分教学必须坚持“目标与手段统一”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为抓手,通过读原著、观视频等手段,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譬如,遴选一些带有明显社会正义情怀的原著,如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进行宣读和讲解,让学生明白,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基于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备受压迫和剥削的不公事实。同时,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观看《社会主义500年》、《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和《列宁在十月》等视频,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身临其境的场面感和仪式感中进行深入思考,并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课后辩论、课外参观等实践教学形式,共享学习心得。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它的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等本质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理论品格。

其次,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以商品分析入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这部分教学必须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遵从“时代——使命”的唯物史观,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追溯15、16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导致了以摩尔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进而论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苦难,从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社会现实入手,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等优秀知识分子的思考与作为。让学生明白,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剩余价值理论正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问题才应运而生的。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不治之症及其导致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阐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担当。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或落脚点,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自由和解放指明了道路。因此,这部分教学要依照“整体与部分统一”教学思路。教学中运用“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结构上,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内容上,使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连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从不同维度,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授。例如,从无神论入手,引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再到剩余价值论,最后得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彻底解放的社会形态;从发展的实质入手,引出新旧社会形态更替,再到资本主义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最后得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入手,引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及其根源,最后得出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经济危机并使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从意识的社会属性入手,引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对人的异化,得出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通过论证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由空想转为科学的逻辑进程,得出共产主义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社会制度的结论。

上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既相互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同担负起原理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使命。

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并指出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原理课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培养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仅是区分是否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的标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以对科学理论的认知为前提,理性地向学生表明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让学生明白,社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获得自由与不断解放的过程。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6]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认识能力和程度的提高,人类具有摆脱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束缚的能力,可以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当然,必然与自由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相对的和不断转化的。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并且这种否定是在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经过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扬弃来完成的历史进步。可见,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是一种运动、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对私有制以及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在实现人向自身回归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归宿和落脚点,不相信共产主义,就等于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坚持“四个自信”。怀真诚之心面对学生,以敬畏之心诠释理论,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只有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以自身的坚定信念,进行深度讲解,答疑释难,以理服人,才能培养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从而达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四、“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只有系统掌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堅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也会因为实践的发展而具有动态的性质,这种动态性质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面,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社会实践是具体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发现的真理也是具体的,所提出的价值要求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也是具体的,因此真理和价值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性的穷尽客观真理,也不可能仅通过一次实践就能满足对客观世界的全部价值要求,而是只能在相对真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具体的价值要求。另一方面,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历史的。社会实践是发展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这种历史的、发展的特点不断推动着真理由相对向绝对永无止境的转化过程。在实践的推动下,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立和新的客观需要的形成,又都会促使真理与价值统一出现新的矛盾,这种新的矛盾又会促使真理和价值达到新的统一。可见,社会实践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真理与价值矛盾运动的历史,是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相互引导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以自身掌握的科学认识去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追求真理、完善真理,并以此深化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正是在真理和价值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实践才得以不断发展,自在世界才不断转化为人化世界,人类才不断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告诉我们,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作为人类活动追求的基本原则,它们互为前提,又相互引导,在总体上是统一的。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总是不断地从价值原则走向真理原则,又从真理原则走向价值原则,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在这种相互过渡中,实践不仅既是价值原则标准又是真理原则标准,而且是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统一的标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在实践的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统一、坚持真理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争取人类解放的统一等重要观点和基本观点。

(三)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新思想”的逻辑要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在实践的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在高校原理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敬畏科学,敬畏真理,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高校原理课的教学就必须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价值目标讲透彻,只有这样,高校原理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原理课的教学就是要在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唤醒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意识,坚定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这种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就是立德树人,它既是个人家庭幸福的前提,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品质的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3.

[2][5]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9(0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真理知识性价值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的三条教学路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谜中谜
空中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