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与教育分析

2019-09-10 07:22王凯原琳
成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凯 原琳

摘 要: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其离校后的工作和生活,需给予有效分析和处理。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为切入口,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建议,给出重视教育工作普遍开展、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多元提升教育效果等内容,为后续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普遍教育;重点分析

1 前言

大学生是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我国在校大学生数目超过1200万人,其成长、心理健康得到各界普遍关注。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感,其压力来源各不相同,存在泛化趋势,从改善大学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尝试分析其压力感特点和教育方式十分必要。

2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

2.1 心理压力泛化

此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中,心理压力感普遍存在,具有一定的泛化特点。如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其心理压力产生于学业、交际、生活、感情等方面,对学习目标、个人发展存在困惑,因而产生心理压力。也有部分大学生因经济困难、感情不顺出现心理压力。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则存在就业层面的心理压力,受到见习、薪资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无法保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总体来看,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偏大,也更普遍[1]。

2.2 个体特殊性

个体特殊性,是指不同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的原因不同,受困扰程度也存在一定差異,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可表现为显性心理疾病,如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以及极少数自残、自杀情况。2018年,某地出现两名大学生相约自杀事件,可视作心理压力较大的典型个体。经查,两名学生存在感情波动、家庭条件不佳、家庭关怀程度不足的共同特点,这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一定思路。

2.3 原因多样性

原因多样性,是指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由不同因素导致,包括不同因素下个体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增加,也包括多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感呈现出的多样性。此前学者分析发现,心理压力感较大的大学生,往往受到两个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失恋大学生数目较多,但仅有少数出现过激行为和心理异常,这部分学生可能受到朋友较少、家庭关爱不足等因素影响。而面对就业产生较大压力的大学生,可能受到家庭贫困、父母疾病、就业形势不佳等因素的影响[2]。

3 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建议

3.1 重视普遍教育

为应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普遍存在的情况,建议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心理教育开展的普遍性。可行措施为调整课堂设计、重视新式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设计上,可结合学生学习压力,差异化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以四年制本科大学为例,大一年级,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且正处于高中、大学学习和生活变化的转型期,心理教育应予以加强,每周保证至少120分钟心理教育。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且专业课程学习压力增加,每周可保持60分钟心理课程。进入大四阶段,学生忙于见习、实践活动,心理课堂可作为选修,或允许大学生自行参与其他年级的心理课程,不再对教学时间等做硬性安排,也不必将心理课程作为学分积累、考试项目。新式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教育为主,教师可收集心理教育相关资源,借助学生群体中智能终端设备运用普遍的特点,进行资源远程发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线上交流,或一对一、一对n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实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疏导心理困扰,提升心理教学普遍性。

3.2 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包括两个层次含义,一是就重点学生个体加重心理教育,二是针对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感进行分析,了解重点问题进行心理教育。个体方面,如某学生选取了市场营销专业,但不善于交流,难以胜任营销终端服务岗位,见习时受挫,产生无法胜任工作需要的心理压力感。在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可告知学生,市场营销包括多个工作岗位,不必因一时的挫折产生挫败感,应结合自身优势,选取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学习、见习。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借此得到疏解,对其未来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群体心理压力感的分析建议借助大数据技术,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压力来源、重点原因,确保教育针对性。如女大学生可能在消费观念上出现误区,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因消费能力不足出现心理压力。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以丰富的知识、学识、修养提升自身内在美,以优雅的气质、涵养,作为自身的闪光点,而非片面追求外在,就心理压力的产生源进行重点教育,逐步帮助女大学生扭转认知误区。

3.3 多元提升教育效果

多元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趋势之一,就大学生心理压力感进行的心理教育也应强调多元性,学校、家庭、同学和社会均应参与其中。学校方面依然作为结构化知识教育开展的主体,使学生掌握自我疏导、自我调整技巧,应对心理压力感。家庭成员需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关爱,尤其是父母、长辈,可酌情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了解其校园内生活和学习的情况,适当疏导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如告知大学生“不要过于担忧工作,掌握足够知识总会有发光的一刻”等。同学之间可就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进行交流,互相鼓励和疏导,如交流学习心得、面试技巧等,控制心理层面的压力感。社会机构、尤其是见习企业、用人单位,则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包容、教导,使其避免见习、工作中出现的挫败感,或能够正确看待自身不足。多元教育可视作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延伸工作,逐步推广于实际工作中。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多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可应对相关问题。从特点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表现为心理压力泛化、个体特殊性、原因多样性。为予以应对,应在心理教育中重视教育开展的普遍性,同时就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尝试多元教育,以应对现有问题,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也,李欣,侯健俣.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0):14-15.

[2] 张善红,郑林科,杨宪华,等.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商洛学院1497名抽样学生的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6):85-88.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