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的概念》教学设计

2019-09-10 07:22陈嘉卉
速读·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归纳法

◆摘 要:学生对于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容易形成前科学误区,误认为过敏反应发生于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进而对过敏反应的概念形成错误认知。采用启发式教学、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构建过敏反应的概念,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关键词:《过敏反应的概念》;前科学误区;归纳法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主要了解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学习构建过敏反应的概念。本节内容向上承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结合对自身免疫病的学习,完善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架构,为之后学习免疫系统监控、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打下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此时学生具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自身免疫病等知识基础,又有过敏反应的经历或见闻,同时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但他们因为不了解IgE抗体的特点,容易形成前科学误区,认为过敏反应发生在未免疫的机体初次接触抗原时,所以无法正确构建过敏反应的概念。

3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过敏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设置为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

3.1知识目标

概述过敏反应的过程;说出过敏反应的概念;解释“过敏反应看似发生在首次接触过敏原时”的原因。

3.2能力目标

阅读课本及多媒体资料,提炼实验结论;从“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中归纳“发生时间”、“作用对象”、“作用结果”,从而归纳出“过敏反应的概念”。

3.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了解,认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物质性和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4教学过程

4.1联系生活,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自己或身边朋友有过敏的经历吗?是什么导致过敏的?将学生回答的各类引起过敏的物质进行归纳、解释:某些人之所以会对这些外来物质过敏,是因为这些外来物质对于特定的人而言是抗原。进而引出过敏原的概念: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叫做过敏原。本环节的设计意图为: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到本节课的内容。

4.2介绍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提出核心问题: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吗?学生提出自己观点后,给出具体的科学依据:1902年,Charles Richet将引起自身荨麻疹的海葵提取液注入狗的体内,此时小狗并未出现不良反应,但再被注入相同提取液后,很快就出现腹泻、昏迷的症状。通过这则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

接着通过介绍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去解释“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具体过程为: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它作为一种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体内B细胞会分化成浆细胞,其分泌的抗体不会直接与抗原结合,相反,由于它们与某些细胞具有高度亲和性,会选择大量吸附在这些细胞上,使之变成致敏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抗原会与刚刚吸附在致敏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这种免疫复合体会诱导致敏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进而引起过敏反应发生,此时机体表现出异常。在介绍整个发生机制的过程中,利用了学生已学的体液免疫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旧知,活学活用,并且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3归纳过敏反应的概念

介绍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之后,利用填空的形式提问学生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是机体初次还是再次接触过敏原,学生回答“再次”,由于過敏原本质上是抗原,所以可以归纳为过敏反应发生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与抗原结合的是已存在的抗体还是新产生的抗体,学生回答“已存在”,这说明过敏反应的作用对象是已免疫的机体,提问学生过敏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为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过敏反应的完整概念: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本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理解,从浅入深提炼过敏反应概念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念的能力,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过敏反应的概念。

4.4解释形成前科学误区的原因

新课导入时提问学生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是初次还是再次接触过敏原,部分学生可能误认为是初次接触,教师解释形成该误区的原因可能为: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没有察觉。例如对虾过敏的人,实际上是对虾的蛋白质过敏,如原肌球蛋白,这种蛋白质也存在于鱿鱼、章鱼等其他海鲜体内,当我们吃鱿鱼时已经接触了过敏原,过后吃虾时就会因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而爆发过敏症状。该环节的设计意图为: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彻底解决对过敏反应发生时间形成误区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除疑惑。

5教学反思

过敏反应的概念向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许多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模糊。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归纳法,在学生了解了过敏反应发生机制之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过敏反应概念,其重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前科学误区“过敏反应发生于初次接触过敏原”,这一转变是通过分析科学史实现的,课堂结尾是通过具体解释形成该误区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已学知识人手,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介绍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时,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较为枯燥,可考虑辅以多媒体资料增添趣味性,同时注意规避超纲的专业词汇,以免增加学生学习记忆负担。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8(04):64-65.

[2]张罗.认识过敏看看这些历史脚印[J].大众健康,2017(4).

[3]付晓星.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J].中学生物教学,2017(Z1):100-101.

[4]梁亚云.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主要过敏原的鉴定与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陈嘉卉(1997.10—),女,广东台山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应用展示
图论中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正整数问题
高观点下的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常见错误剖析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数列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应用中的七种“武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