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实效性的途径

2019-09-10 07:22于瑞雪
速读·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其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其认知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行为、思想方面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小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偏颇,影响到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生活事件完全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到道德就在孩子们的身边,道德贯穿在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那么如何上好这门课,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品德教育永恒的主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实现学生行为上的规范、思想上的积极向上,从而实现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实效性

1前言

小学阶段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学生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初步形成的关键性时期,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会对学生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产生影响。品德与社会教育作为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要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同时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终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从而将这门学科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相关的品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且对动画片、图片、音频等比较感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相关教学内容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结合学科特点、围绕教材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音频、微课等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样一来,使原本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立即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公共場所的秩序是需要大家维护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几个小短片,小短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几个小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影响到公共秩序。在播放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几名小学生错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做?学生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积极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高效率的掌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良好发展。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相关的知识。例如,环保问题。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而也出现了一些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的恶化,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进而我国在积极的提倡低碳、环保生活,教师可以把环保这个社会特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的思考。如,可以列举生活中水污染的问题,像,一些工业企业排放大量未处理的污水,导致河流被严重的污染,人类可使用的水资源在不断的减少。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水污染问题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思考也会了解到之所以频繁出现水污染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我们需要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并要积极的进行环保宣传,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我国环境的安全。又如学习《健康生活每一天——吸烟与酗酒》使学生知道吸毒、吸烟、酗酒的危害。使学生知道吸毒、吸烟、酗酒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要主动的拒绝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做出反对吸毒、吸烟、酗酒的宣传,并且能够劝阻身边的人来杜绝吸毒、吸烟、酗酒。使学生热爱生活,杜绝吸毒、吸烟、酗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社会的思想。

4合作分享,互相监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从而使学生懂得合作分项,并实现学生互相监督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为各个小组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小组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尊老爱幼的探讨任务,要求小组学生都说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如何尊老爱幼的,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学习到小组其他成员的一些良好的品质,比如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爱老人,与父母一起去敬老院等,这样其他学生也会效仿这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关爱老人。而没有做到尊老爱幼的学生也会在小组优秀成员的影响下,亲自去践行尊老爱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促进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品德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与教师配合,高质量的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成敏.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

[2]曹洪星.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9(19).

[3]韩瑞仁.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19).

作者简介

于瑞雪,大学本科,二级教师,任教于抚顺市顺城区新华一校,从教20年,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