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9-09-10 04:51王登勇
速读·上旬 2019年8期

王登勇

◆摘 要: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多读能加深理解。朗读是学生理解语言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以读促悟;读书时间;以技助读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为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要求目、口、耳、心紧密配合,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文本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意蕴,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锻炼了用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的理解倾和认识水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其实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不要忘了我们的语文课姓“语”,朗读是突出“语文味”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以技助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笋芽儿》一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在春天里的成长过程。文中笋芽儿被叫醒后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啊?”此处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家里跟妈妈撒娇的语气,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立刻将笋芽儿撒娇的语气读出来了。

但不管怎样,我们在授以学生朗读技巧时,一定要联系课文内容,不得单纯地追求技巧,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保持“因声示义”的心理活动,让思维活动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激发兴趣,积极创设朗读情境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如在教学二年级《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将本段改为诗歌,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老师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虫子,入情入境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沉浸在美好的大自然当中,深刻地感受到小虫子的快乐和自由。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的学生朗读能力并不是一件难事。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读书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