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古诗词四步教学法

2019-09-10 04:51黎清允
速读·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流程高年级古诗词

◆摘 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新课改下进行古诗教学,我觉得应该在高年级利用“明背景、绘诗境、品诗情、悟诗理”的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高年级;教学流程;四步教学法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语言精练优美,而且意蕴深刻。但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写作的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认识缺乏,因而对古诗词情与理的体味,境与趣的感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觉得应该在高年级利用“明背景、绘诗境、品诗情、悟诗理”的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明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对理解作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人生经历、诗风特点、作品产生的时代及其背景、写作意图等。陆游一生抱负“驱除鞑虏,保家卫国”的雄才壮志,却始终郁郁不得伸展。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念念不忘被异族霸占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著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之心是何等的执着!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不了解背景资料是难以体会到的。

注意力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感到倦怠或注意力分散时,用背景故事补充诗歌内容,讲述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在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介绍背景:“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孩子充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经历,才能体会到诗人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的感觉。此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所描绘的意境才深深地震撼了学生。

二、绘诗境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如杨万里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诗人抓住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蛱蝶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田园仲夏”图。有声有色,使人读其诗如临其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

由此可见,意境是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机组合,意象是诗歌描写的形象,不管是景物还是事物,或者是事情,这就是诗歌的意象;而一定的意象之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教学时应将古诗中的“形象”转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激趣引情,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如《泊船瓜洲》中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春色图,其中的“绿”字不仅写出了江南无处不春的欣欣向荣,更突出了春风吹绿大地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为了让学生很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江南春色,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真正让学生通过眼—耳—脑—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思维鉴赏古诗中的精妙词语,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

又如李白《赠汪伦》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李白,那是怎样的情景”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李白将要远行,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汪伦的歌声打动,将行未行,诗人一次次的抱拳施礼告别,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的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分别保重的话语却哽咽在喉咙中……最后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纵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的情谊。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三、品诗情

诗人依靠诗歌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读者在学习时需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学古诗时要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

如《春夜喜雨》开篇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直白袒露了诗人的喜雨之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万物在春雨无声的滋润下成长,“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雨润春花的美好景象,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更显露无遗。

又如郑燮《竹石》这首咏物诗,作品内容简简单单,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诗人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这一情感,我范读后,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个场景,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用郑燮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第二幅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接着学生边读边品,最后让学生交流看到这两个画面有什么感想。学生很快就感受到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竹石》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悟诗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以简单的文字阐明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优秀的诗词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我想教师如只讲生硬的“理”而忽视“趣”,学生是不会“买帐”的。

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让学生明白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四步古诗教学法是我们在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中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一种探索。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凤玉.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甘肅教育,2003(S1).

[2]任定保.漫谈古诗的意境及教学[J].中国教师报,2003.

[3]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4]陈文哲.新课标下古文教学方向的转变[J].语文建设,2004.

[5]孟德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能力——关于古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6.

作者简介

黎清允(1982—),女,汉族,广东顺德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流程高年级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语文倡导“低碳课堂”策略浅析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流程探究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