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9-09-10 08:58覃丹丹
学习与科普 2019年8期
关键词:癌因性疲乏癌症运动

覃丹丹

摘 要:癌因性疲乏(CRF)是临床上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与癌症本身或癌症相关治疗有关,是持续性、主观性疲倦劳累的一种体验。它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心理和生理状况、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而且很可能致使癌症相关治疗的中断,影响患者的生命。目前,大量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运动有益于癌症患者疲乏的改善,由于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所以运动形式和强度还不统一。

关键词:运动;癌症;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癌症患者治疗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与癌症本身或癌症相关治疗有关,是持续性、主观性疲倦劳累的一种体验。[1]它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心理和生理状况、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而且很可能致使癌症相关治疗的中断,影响患者的生命。癌因性疲乏不同于一般的疲乏,它不仅发生快、程度重,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不能通过休息等方式来缓解。常表现为疲乏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2周以上,同时伴有全身乏力或肢体沉重、不能集中注意力、失眠或嗜睡、睡眠后感到精力仍未恢复、活动困难、存在情绪反应、短期记忆减退等。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在癌症治疗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化疗相关性疲乏是经历化疗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运动可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可降低慢性疲劳对机体神经免疫功能的损害,但最佳的运动干预形式尚不明确。

1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

正常情况下疲乏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疲乏不仅不具有保护作用,而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心理负担。然而,目前癌因性疲乏的病因学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导致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往往多个同时存在,且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促使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癌因性疲乏的病因主要与肿瘤本身、肿瘤相关治疗、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1.1肿瘤本身

疲乏是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肿瘤患者在肿瘤诊断之前以疲乏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肿瘤细胞可以释放如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不仅影响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代谢,而且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机体机能降低,出现发热、贫血、感染等,进而导致疲乏的发生。

1.2肿瘤相关治疗

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均与疲乏的发生相关。许多肿瘤患者经历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均有疲乏的发生,相关文献研究表明,65%-100%的化疗患者、82%~96%的放疗患者都会发生癌因性疲乏[2],化学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如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放疗引起的细胞损伤等均可加重疲乏的发生。肿瘤患者进行生物治疗(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时,更易导致疲乏的发生,这可能不仅与生物制剂易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有关外,而且可能也与生物制剂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有关。这些治疗方式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治疗了原发病,但其副作用也促进或加重了疲乏的发生发展,甚至严重降低患者耐受性,致使药物减量或治疗的中断,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

2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失调、激素、遗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但尚未有一种机制取得一致认可,尚需进行大量的研究来证实 。

2.1 炎症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细胞之间的通信蛋白,它们主要是介导炎症反应和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不仅促进炎症反应也能抑制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类、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可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产生。有研究已经证实了白介素类、TNF在大部分肿瘤中的作用。其中乳腺癌患者中的IL-1β水平明显升高。而IL-6几乎出现在所有类型的肿瘤患者中,且其水平与预后相关。Meyers等[3]对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的疲劳程度与体内的TNF、IL-6及IL-1β水平相关。研究表明,癌症及其治疗、心理社会因素、均可促使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使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出现疲乏。同时睡眠障碍也可通过影响患者血清的TNF、IL-6及IL-1β水平产生疲乏的因素。关于癌因性疲乏正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尚缺乏研究证实癌因性疲乏與细胞因子及肿瘤类型的关系。

2.2激素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人体调节能量的重要系统,其中甲状腺-垂体.肾上腺轴是人体典型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对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皮质醇调节起关键作用[4]。其中皮质醇是重要的炎性调节因子,主要通过刺激白细胞粘附趋化起抗炎作用。同时皮质醇对抗炎和能量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肿瘤及肿瘤相关治疗可引起机体正负反馈调节功能紊乱,致使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进而导致疲乏的发生。

2.3心理社会因素

首先癌症是一种恶性全身性疾病,虽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在诊断、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总的来说预后依然很差,人们“谈癌色变”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些均可使患者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促使癌症患者疲乏的发生、发展。但它们的关系复杂、尚未有研究具体证实,仍需继续探讨。

2.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研究者对于癌症患者基因多态性及症状关系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是疲乏症状与各种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相关性。

2.5其他因素

肌肉和线粒体的功能与CRF的发生、发展有关。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癌症患者能量的产生更倾向于糖酵解途径,导致乳酸产生过多,肌肉功能受影响。同时,骨骼肌萎缩也可能导致疲乏的发生,而功能锻炼则可以改善这种疲乏。

3 运动干预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运动通过刺激身体释放阿片样肽类中的β-内啡肽,产生兴奋作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神经系统产生微电效应,松弛紧张的肌肉,放松抑郁的情感,加快新陈代谢,使机体恢复足量的营养,达到消除或者缓解疲乏症状的目的。

运动可以加快心脏泵血能力,提高身体中氧合浓度,加快身体新陈代谢水平,提高免疫力,从而缓解或消除疲乏症状。近几年以来,有研究表明适度运动可以提高心力储备功能,提高肺部通气换气水平,增加机体肺部灌注容量,从而使患者在治疗时间或治疗间歇期疲乏症状得到缓解。

在非损伤的运动中,骨骼肌会选择性地产生IL-6,使血清中IL-6浓度上升,而此时的IL-6作为一种抗炎性因子对TNF-α和IL-1β等促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何晓玲[5]等研究发现中等强度和低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大鼠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了抗炎性因子白介素-6的分泌水平,同时降低了促炎性因子白介素-1β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 的分泌水平。

4 运动干预的形式

运动是已经被证实的治疗CRF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运动量的大小对机体的影响不同,规律的周期性的中小强度运动有益健康,过大的运动量则会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运动量的大小在运动治疗CRF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4.1有氧运动

适当强度靶心率=(220-年龄)×(55 %~75 % )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放松肌肉和精神,提高机体功能,而且可刺激肌细胞机体产生IL-6降低IL-1、TNF-α,从而减轻疲乏感。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系统评价发现,在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居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减少患者疲劳,提高心肺功能。Hwang[6]等对40例乳腺癌患者实施5周的中等强度的监护下运动干预后,运动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疲乏程度显著降低。KampShoff[7]等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进行抵抗力和耐力的锻炼,使患者进行高、低到中等强度3种不同强度的运动锻炼,运动频率、持续时间均相同,结果显示,3种不同运动锻炼组患者的疲乏程度均减轻。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对96例肿瘤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后(每天室内行走锻炼3-5次,每次20-30分钟),结果显示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对71例肝癌患者进行步行锻炼6个月后调查可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并且可行易于接受。對60例结直肠癌术后进行有氧运动,运动形式为住院期间在病区内上下楼梯、快步走等方式,出院后进行快步走、有氧健身操等运动形式有效缓解了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很好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2抗阻力运动

有研究表明抗阻力训练可以诱导产生神经冲动的频率用来调节肌肉的活性,并诱导肌肉发生适应性,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和耐性,促进了肌细胞肥大,起到增长肌肉体积和力量,增加骨密度及预防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血脂代谢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作用。Segal[8]等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抗阻力训练12周后,实验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减轻,肌肉力量加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4.3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

有氧运动主要用于维持或提升心肺功能,而对于肌力的作用较小,日常生活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肌力水平。因此,将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相结合运动方式,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同时还能提升肌力,缓解患者CRF,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与非运动组相比较,同时进行有氧运动与抗阻力运动的患者有氧代谢增强,肌肉力量增加,活动能力提高[10],但是并没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与抗阻力相结合的运动方式比单一的有氧运动或抗阻力运动能更有效地减轻CRF。

4.4 高等强度运动

研究证明高等强度运动会增加化疗后乳腺癌大鼠的CRF。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对化疗后乳腺癌大鼠CRF的干预作用并没有随之相应的增强,而是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疲乏反而会增加。何晓玲等[9]发现大强度运动时TNF-α和IL-1β含量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大强度运动通常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力,对机体的反应是一种病理胜损伤,会造成短暂的疲劳积累和肌肉损伤,刺激机体促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释放。而大强度运动时IL-6含量的升高是抑制IL-1β和TNF-α的抗炎性因子还是运动损伤产生的促炎性因子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 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运动疗法能明显缓解患者的 CRF,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因癌因性疲乏的发病因素多样,机制复杂,目前尚未能有单一的因素、机制解释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发展,且目前缺乏有效的运动干预措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通过对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机制分析,为临床工作中提供了思路,同时也更好地解释了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运动能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10],癌因性疲乏与患者感受到的癌症压力源及应对策略有关,只有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削弱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各年龄段、各种癌症、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目前无法证实何种运动方式最优,因此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对各年龄段、各种癌症、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的运动方式、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探索,以保证更好的疗效。总的来说,运动干预与癌症间的研究仍然不足,运动干预的具体方案模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的群体以早期乳腺癌患者居多,且研究的差异性也很大,没有一致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孙铭. 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所致癌因性疲乏影响的研究[D]. 辽宁医学院, 2013:23.

[2]邹凌云,杨柳,等 .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的M eta 分析[J].中国全科 医学,2014,5 (13 ) :1524—1528 ,1537 .

[3]Meyers CA,Albitar M,Estey E.Cognitive impairment,fatigue,and cytokin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Cancer,2005,104(4):788-793.DOI:10.1002/cncr.21234.

[4]刘文,张柳等.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 30(33):250-251.

[5]何晓玲, 徐锦江, 顾立学. 化疗后不同时间有氧运动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 2013, 34(16):69-71.

[6]Hwang JH,Chang HJ,Shim YH,et a1.Effects of supervised exercise therapy in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Yonsei Med J,2008,49(3):443—450.

[7]Kampshoff CS,Buffart LM,Schep G,et a1.Design of resistanse and endurance exercise after chemo therapy(REACT) 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after ehemotherapy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fatigue[J].BMS Cancer,2010,10:658.

[8]Segal RJ.Reid RD.Courneya KS.et al.Resistance exercise in men receiving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J].JClin Oncol,2003,21(9):1653-1659.

[9]何晓玲, 邹凌云, 曹瑶,等. 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乳腺癌大鼠癌因性疲乏及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9):872-876.

[10]李彪, 孙亚均. 运动干预对癌症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24(6):148-150.

猜你喜欢
癌因性疲乏癌症运动
放疗
中国癌症分布图
不正经运动范
系统化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观察
主动出击: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改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作用
优质护理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