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始终呈现悲悯

2019-09-10 07:22王寒星
都市 2019年7期
关键词:母亲

王寒星

人性,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能深刻揭示这种普遍性的,除了西人和民国作家们笔下的悲剧,可能就是让人深思的中长篇小说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所幸,我们没有生活在王子公主水晶鞋的童话里,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真实也无限沉重的现实世界当中。这个世界,总是在用它比想象更突兀的真实和沉重揭示着复杂的人性,而我们脚下厚重的大地,也在始终呈现着一种悲悯之心。这一点,在作家蒋韵老师的中篇小说《水岸云庐》(首发于《长江文艺》2017年第7期)里,有着活生生的叙述和呈现。

这是一个由黄河岸边某说书盲艺人的一段“三弦书”引起的故事。一个有着中国古代建筑部件的古怪名字的中年女人,因着多年来几乎是少年时期的一段沉重的心结和一小段不幸福婚姻的终结,而茫然无绪地走到了这段秦晋交界的黄河边的小镇上。一个和自己母亲同名、且曾经相同身份的传说中的妓女“红彩云”,被盲眼老者用沙哑的嗓音和传统的响板铜镲令“满街皆惊”地唱了出来。百无聊赖中的女主人公陈雀替打个激灵,盲艺人口中这个当年红遍小镇的青楼女子不仅有着和自己母亲相同的名字、相近的风尘经历,同样也是一个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凄苦女人。平静如水的陈雀替的心被搅动了,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都叫“彩云”的女人能有着如此相似的悲惨经历和结局,怎能不叫人心生唏嘘和喟叹?某一年,陈雀替在一定程度上了断了一些红尘琐事后,带着几年来的内心的庄重,赴了一场在常人眼中似乎有些失真和怪诞的约定,在小镇名妓红彩云的早已破败坍塌的宅子基础上,用心搭建经营起了一家越发出名的民宿。

这篇小说中,陈雀替这个人始终是温文尔雅波澜不惊的。院落边的黄河上涛声四起,山枣树红黄相间枯荣衰败好几茬。未曾生育过的单身女人陈雀替像我们读到的任何小说中写的一样,有一个小她几岁的厚道體贴的异性小知己。这个浑身艺术“细菌”的男人不但为她精心设置了民宿的内外装修,还细细烧制了成套的青花瓷茶杯。即使是这个男人单独在场,陈雀替都是一如既往平静如水的。可也就是通过他,我们才得以从陈雀替的嘴里得知她始终沉默、始终有重重心事的最根本原因:那个火热疯狂而特殊的年代里,十二岁本来单纯、可爱、活泼好动的她,像一片身不由己的嫩绿叶子,被一帮狂热的同班学生像旋风一样疯狂裹挟着,上大街、走广场、喊口号,用恶毒的话批斗并狠狠诅咒自己的当年曾被迫当过“臭妓女”的端庄漂亮的母亲。那是个和屈原相关的端午节,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美满家庭的大悲剧的开始之日。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陈雀替的幸福童年急转直下,她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她的曾最爱她这个小女儿的母亲吴彩云,在某一天的阴冷小雨中像屈原投江一样,在湖边假山周围苦苦徘徊了好久、也沉默焦急地坐着等待了好久,最终失去了所有的等待之心和对这个世界及亲人的眷恋,心灰意冷地纵身一跃。故事是穿插性讲述的,陈雀替当年这个十二三的小姑娘,因着一件黑底烫花的丝绸小袄及小袄背后母亲和“死”相关的曾经的嘱托,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十字架:一者是母亲永远死了,二者是母亲的被动的死、本来还有机会被挽救的死,与自己和烫花小袄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读到这里,我们很可能会本能地为吴彩云这个不幸的女人和母亲而叹息,甚至会恨陈雀替这个当年十二三的小闺女,确实是她在秦继红等同学的要挟裹挟下,让本就不堪屈辱的母亲看到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但这还不是导致母亲投湖自尽的最后原因,明面上的最后原因是她这个除了栋梁、柱础、窗棂几个儿女之外的最疼爱的小女儿雀替内心的“想让她死”的想法,这成为了压垮一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谁都一样,什么时候都如此。吴彩云,陈雀替的当年曾经因为家贫而沦落风尘的母亲,在那个下着小雨的湖边假山附近,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思考和生死抉择?她多想苟且偷生地活着,和自己疼爱的子女、同样自认为疼爱自己的子女们一起共渡难关,勇敢面对眼前的风雨和羞辱谩骂,相扶相携走完这艰难坎坷的一辈子!但是,当她意识到最喜欢吃她做的火腿粽子和煎蛋的小女儿陈雀替在内心里都“想让她死”时,她肯定连打了几个寒颤,感觉到骨髓里都一下子空了!直至最后,那件烫花小袄所寓意到的“死”的信息,都未能让小女儿第一时间里想到母亲是在做最后的诀别、这个残酷世界和时代里仅剩的亲人都未能赶到湖边说一句“妈,回去吧,我们爱你”,此刻的母亲吴红云可能是最失望的。游行队伍给她剃的阴阳头和挂在脖子上的破脸盆带来的屈辱和失望,在最疼爱的子女亲人的冷淡和漠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刻,这个可怜的受尽屈辱的母亲,终于被时代运动和最亲近的几名亲人彻底抛弃了。于是,她极度哽咽甚至大放悲声中朝湖水里的纵身一跃,便成了顺理成章的最合理也最释然的选择。

多年来,平静如水到甚至郁郁寡欢的陈雀替都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和救赎意识。她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不顺和不公,甚至认为自己不能生育都算是命运给予她的最公正待遇:十二岁就间接被动甚至直接主动害死自己至亲的人,和每一个身负原罪的人有何区别?罪责甚至更大!“我承受一切厄运,那是我赎罪的方式,也是我对我母亲的忏悔。”她离婚时的平静甚至让那个男人都心生不忍,但这一切,陈雀替不是装出来的,这是她内心世界的平淡外化。这种特点,及与随即出现的几个土豪房客之间的鲜明对比,在接下来的“冬天的邂逅”中更是表现得一览无余。两辆拉风费油的越野车,四个咋咋呼呼的家庭,“他们到来时,响动很大。”都是退休后闲居生活的中老年群体了,按理说人生的阅历和岁月的积淀让他们变得低调内敛对世界充满爱和敬畏才对,但他们依然享受着多年以来的体制内受益者的优越感,张扬着随时随地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一贯作风。旧帆影和彩云归两个内装风格迥异不同的大包房里,四家人的做派却出奇地相似,因为他们是这个体制的受益阶层,更因为他们都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十几岁正是重要的性格和人格塑造期,疯狂时代和他们自己爱并享受着的冲锋陷阵,在他们的身上甚至骨头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管是退休的秦副厅长,还是靠挖煤、卖焦炭起家并成功转型文化企业的刘董,都很强势,都在内心里默默遵从并享受着一种“我是国家和体制的主人”的优越感。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利益固化、“分蛋糕”等一些叫人沉重的话题。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打碎一只青花瓷小杯的无心之举后蛮横家长的无理取闹,让身处底层的服务员领班都恨恨地骂了一句“鸟人”。这不是个例,这是社会上近些年来的官民矛盾的一个缩影,不患贫、患不公,是其主要根源。秦副厅长,那个表面上雍容华贵、一张嘴盛气凌人的秦继红,让多年沉寂的陈雀替在几十年后再次心起波澜。这是一张没有一点皱纹和岁月痕迹的脸,陈雀替从她的长相和一贯做派上确定这就是当年敢于直接冲撞老师的造反派小头头秦继红。这个秦副厅长在短暂沉默后和老同学吕亚非想确认刚离开的老板娘是不是当年臭妓女的女儿,吕亚非一如既往充满了对年少时同学家庭惨状悲剧的轻松调侃和戏谑。当惯了领导的秦继红一脸认真和坦然:“我们做错什么了吗?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我们只是做了时代要我们做的事。我很珍惜我的少年记忆,我感怀我有一个风云激荡的青少年时代”。读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对话特别是秦继红一脸坦然、毫无悔意的自白,是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的争论一下子就明白无误地有了答案。不自责不反省、愿意享受斗争和斗争带来的家破人亡、无限悲哀,把自己少数人的快乐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之上,是这一类人群的基本特征。多年后,这轻描淡写自觉毫无负罪感和忏悔心的一切调侃,当年那个被他们要挟着无奈朝母亲喊出“打倒妓女”的曾经十二岁的女人听得一清二楚,“窗外,厦檐下,陈雀替在冷风中站了许久许久。”

还是刚才说的,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让别人死、还是让自己死。但这有个先决条件,也就是要区别不同的行为主体。陈雀替是这样,但秦副厅长等自幼受益的人肯定不这么想,至少让别人死是比较容易的。以恶制恶实在是道德、法律等一切社会规范无能为力之后的最后一个办法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解开沉重心结、实现超脱和救赎的唯一一种办法。于是,一小瓶外相“粗陋”的灭鼠剂即将让秦继红“弄潮儿”、“主人翁”的得意张狂的笑永远凝固在这个冬天的黄河边。陈雀替进行了如释重负前的最后一次紧张却也坦然的亲自下厨。十个小汤盅里盛着精致的如同艺术品一样的鲜汤,只有其中一个外壳上点着血红色腊梅的小盅将“摆在主客的面前”。陈雀替在做这一切之前,是思考了许久的,冷风中她不知出了多少冷汗,做了多少次仰面流泪的深呼吸,我相信她在那一刻重新完整地想到了她可怜的、根本不想死、很想和孩子们相扶相携苟且偷生的母亲,想到了瞬间变得苍老羸弱的曾是国民党军官风华正茂的父亲,想到了自己这几十年来的沉重压抑不如意和夜晚的梦魇。彻底了断,她没有退路,剩下的灭鼠剂“猫人”也為自己准备好了。样板戏《红灯记》的唱词激越而充满挑衅地响起,秦继红们一激动,就会不约而同地继续享受他们当年的“豪迈铁血”,“陈雀替猛然感到剧烈的心痛,为一切,为被戕害的、摧残的一切。”但就在被仇恨彻底冲昏头脑的那一刻,就在这貌似平凡却电光火石、生死攸关的一刻,先前打碎青花瓷小杯、被割伤指头的天真无辜的小姑娘伸手去探端给秦继红的腊梅小盅“我要花碗碗”的举动,让似乎已经麻木不仁甚至被仇恨彻底淹没、准备和仇人同归于尽的陈雀替对生命疼惜和尊重的本能再次谷底反弹,抢夺中那个掺了猫人的腊梅小盅摔在地上。这一次,从明面上看确实没有死人,但陈雀替已经完全从生死线上虚脱地走了一回,这是真的。走出包房,那个在她做汤前恰好回来的异性知己,和她四目相对,却沉默无言。雀替永远不知道,这个艺术家已经在发现端倪前把猫人倒掉,换了清水。故事的紧张走向,在经历了最巅峰最叫人屏住呼吸心跳加速的时候,倏然落下。这让读者紧悬的物质的心不只是落了下来,更让精神的心生出了太多的唏嘘和感慨。

几家人临走前,秦继红说:“你像我们当年一个同学。”陈雀替答:“太巧了,但我不是你的同学。如果是你的同学,不会如此平静,会发生些什么。”黄河岸边的凛冽寒风中,两个人之间的心照不宣和互道“再见”之后的永不相见,看似绵里藏针,对陈雀替而言,却更多包含了一种无谓和释然。临走前,小女孩要用手心里攥着的最心爱的棒棒糖作为青花瓷小杯的赔偿,这个细节的出现,我认为对整篇小说的完整收尾起到了绝佳的点缀作用。正是爱和对“活着”的尊重还有最基本的人性底线,才让依然咋咋呼呼的表面雍容华贵、骨子里“铁血激荡”的秦副厅长和“某些东西”擦肩而过。而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大地和生活还有善良人性所最终呈现的悲悯之心:不能低估人性中无下限的恶和不知悔改,同样也不能低估爱和对爱的尊重所起到的巨大而厚重的反作用。佛说人生有八苦,金刚怒目后的菩萨低眉才是解脱的最高境界。

作者刚开始写红彩云的宅子里“不干净”,我原先以为她会写到一些鬼魅精怪,一些在文人眼里形而上却愿意承认其真实性的东西,通篇读来,这些似乎应该出现的东西的隐介藏形,可能也算是对陈雀替空灵内心、虔诚人格的一种尊重。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作者在写到“没眼人”们给神明说三弦书的时间问题时,用的是“三夜三天”,而不是我们惯常的“三天三夜”。我也是个从小从镇上走出来的人,农村无论说书还是唱戏,一般都是从第一天的“黑夜”开始第一场,然后是第二天的下午、黑夜,如此往后交替着进行。从这一点上,作者蒋韵对时间细节的把控的认真劲儿一览无余。再者,作者在文中的几个反面人物的名字,我认为是有一番深意的,秦继红、吕亚非。秦是始皇,暴虐的代表,秦在文中会有一定的特指性,继红更是那个年代政治环境下特定的有着深刻寓意的名字。亚非,这俩字放在那个年代完全是“亚非拉”的缩写,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三世界一切“被压迫”、迟早被“解放”的阶级兄弟。另外不得不说,传统小说在继续深度挖掘人性的前提下,也一直和当前的社会热点有着某种或紧或松的契合,近些年旅游路上的“民宿”这一次便被蒋韵老师巧妙地写了进来。这个中篇是2017年8月份的《小说选刊》上第一次读到,一年半之后说出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已经很迟了。

是的,大地始终呈现悲悯。最后我承认,这个让人泪目和沉重的中篇,我读了三遍,泪越来越少,但心越来越沉。前些日子在晋祠召开的第七次省作代会上,没有能够像预想的那样见到作者本人,听说她在北京有事,也算是个小小的遗憾。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