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德育

2019-09-10 07:22沈红霞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沈红霞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体现国民意识形态的一种整体价值意识,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中国探索”。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因此,通过小学德育让核心价值观在小学生心中萌芽是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传统的小学德育一味的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对学生幸福德育没有形成相应的重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首先分析了在小学幸福德育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提出小学幸福德育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旨在聚焦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幸福德育;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下,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加强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践行途径,同时也是小学幸福德育的根本途径。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有效抓手,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法,以生动、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根植,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体现,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变成学生生活中约定成俗的价值认同,提高小学生自觉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如此才是符合开展小学幸福德育的根本要求。

核心价值观对幸福德育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提升小学幸福德育的必要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素质教育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开展幸福德育的总体成效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无疑小学阶段落实幸福德育注入了一丝新鲜的活力。

一是帮助小学生抵制外来价值观冲击的根本需要。在小学阶段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是提升小学幸福德育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我国参与全球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深入,我国正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这种情况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融合交流,大数据信息以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的方式进行传播,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引导我国国民意识形态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我国小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爱国精神、社会主义教育等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成为一场中西方价值观相互融合的挑战。其中,西方文化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进一步影响着小学生,这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學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应当引起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比如,在西方新自由主义中崇尚的拜金主义、宣扬的享乐主义,严重腐蚀着当前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功利性心理,进而懈怠学习、生活、家人、朋友,成为一具没有思想的空壳。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抵制西方负面思潮的有力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小学阶段高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需要,尤其是对于当今的小学生而言,几乎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缺乏奋斗精神,容易养成铺张浪费的陋习,不利于开展小学幸福德育。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今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其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需要。随着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方针出台,更充分凸显了文化在一国发展中除经济、军事、政治、科技力量以外的重要地位。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孕育出新的活力,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广泛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让我国各民族之间达成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进而实现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小学幸福德育下,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需要。

首先,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碰撞后的结果,核心价值观文化是积蓄已久的一股力量,也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孕育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核心价值观又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再传播,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稳固国家发展根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加强。

其次,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经过岁月的长河,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或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使得其发展呈现散乱的状态,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有利于切实改善这种现象,将中华传统文化以串联起来推动整体发展。人民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指引,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只有依靠老师以及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的影响,才能将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进而获得良好的幸福德育体现,可见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根本需求。小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强核心价值观培养对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重要性非同一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成为社会热点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了父母的陪伴,更多的是由爷爷奶奶陪伴在侧。由于年龄差异大,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发展呈现两种极端:一是极端听话的孩子,缺乏自己的思维意识,一味的顺从,在溺爱中成长;另外一种是极端调皮的孩子,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约束,自身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小学幸福德育就成为改善这种情况的教育需要了。

此外,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爱岗敬业教育、诚信美德教育等都是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有效教学资源。当前,小学生对于爱国爱家的概念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核心价值观中的德育思想也是引领小学生幸福成长的动力源,提升小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改造世界的积极性,可见核心价值观是小学幸福德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核心价值观提升小学幸福德育的可行性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世界观、价值观等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是对一切错误的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的最佳时机。因此,只要正确把握了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立足于社会发展对小学德育变化和要求,借助核心价值观提升小学生幸福德育的成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相应的也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近年来,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的带领下,发扬科学、民主、爱国精神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途径,核心价值观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的凝魂聚气的精神支柱,将这种支柱与小学幸福德育融合起来,有利于小学教育牢牢把握教育在当下时代的形态,强化教育根基,不仅能够充分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科学性以及较高的实践性,同时又体现了小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新的德育育人要求。综上,在充分遵循了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的条件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提升小学幸福德育成效具有较高可行性。

核心价值观提升幸福德育

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对小学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公众齐心协力,将核心价值观根植在社会风气中,促进以良好的风气对学生形成正向的引导。这个道理就像“名牌效应”:所有的名牌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名牌,也是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变成了名牌,由此可见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大众传播是一项超出校园教育范围的行为,需要广泛提高社会认知,随着人们对小学幸福德育的不断重视,很多社会力量对此已经有所认识。例如,支付宝于近年来在春节前夕开启的集五福、领红包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这项活动的受众并不局限于小学生,但是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以及小学生的好强心理,这项活动在小学生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参与。在集五福活动中,五福分别为敬业福、友善福、爱国福、富强福、和谐福,虽然是一项趣味活动,但是体现了阿里企业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担当,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意识,提升了小学德育幸福教育的成效。并且在集五福活动中,最难搜集的就是敬业福,只有孩子们持之以恒,才能增加集得敬业福的机会。总之,这项活动中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学校教育,参与这场大众传播的形式应该大力创新,如结合当下热门的微信建立家长微信群,在家长范围内进行核心价值观传播;又比如,学校在微博平台上进行官方账户注册,以学校官方的名义不定时发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提升公众所传播的内容的可信度和广泛性。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充分融合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小学教育改革事业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当前的教育理念有别于过去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中的教育理念也应当与时俱进,为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奠定基础。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成长过程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以外更高层次的教育,真正体现了我国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进行充分融合,包含了在艺术、知识、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是小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前提条件。

文化之所以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它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而国家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小学教育的影响。国家的发展离开了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很难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或持续繁荣,同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夯实。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校园中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小学幸福德育教育是核心价值觀教育下小学开展德育的根本需求,建设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也离不开幸福德育的基本理念。首先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让学校文化更接地气;其次还要能够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满足精细化、目标化、协同化等特点,如利用每一块板报、每一面墙壁,让学生沐浴在正能量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充分渗透核心价值观思想 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一改传统教育理念下“一言堂”式教学,能够充分基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班级氛围,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更是学生人格品质塑造和道德引领的领路人,尤其是当今社会背景复杂,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思想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众多学科中,《道德与法治》历来是小学幸福德育的有力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不断挖掘教材中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萌芽,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例如,在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骄傲,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民族意识,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黄帝和炎帝的故事资料讲给学生听,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同时让同学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其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和书本资料,开展一场寻根始祖的趣味活动,或者通过演一演的形式深化学生对黄帝和炎帝的认识;最后,在经过了充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的形式,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我国古代各种发明创造的认识,提升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幸福感和责任感。在进行传统文化学科学习的同时,要想真正将小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就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为今后进一步成长奠定深厚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不仅仅需要学生养成相应的品质,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教学切实提升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这个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综合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阶段尤其强调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加强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提升小学德育实效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培养的首要场所,家长将自己的价值观向小学生进行传递,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不仅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建设优良家风的重要途径。家风就是家庭中隐形的意识形态的汇聚,是孩子成长中无声的约束力。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家风的建设,也反映出我国历来对核心价值观消化吸收的根本需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引导小学生一些日常礼节,并加以日常训导教育,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内涵,创新出符合新时代下家庭家风建设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发挥家的“港湾作用”,以家庭为阵地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小学生心中萌芽,综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紧密联系核心价值观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 教育教学事业深化改革还为小学教育带来了一项根本的变化,那就是相较于传统教育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德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拓展小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课堂,是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当前,与小学核心价值观内容紧密联系的比较常见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诸如志愿者活动、参观烈士陵园等,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开展学习,深化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让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意义,让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养成方面以点带面全面、综合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学生生活实践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入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漫画书、网络等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深化改革,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是为小学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核心价值观短短的24个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碰撞,反应出国民意识形态下的美好期盼,是切实培养出祖国未来建设性人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满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J].甘肃教育,2018(23).

[2]王云,刘亚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衔接的哲学意涵[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05).

[3]李愫谦.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

[4]朱俊博.小学德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