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福建省长汀县追求绿水青山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从水土流失重灾区到生态文明示范区

2019-09-10 04:08李卓聪
资源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长汀水土种树

李卓聪

5月,走入福建省长汀县,目光所及之处,郁郁葱葱,层峦叠翠。漫山遍野的马尾松与油茶树,亭亭如盖。爬上山头眺望,绿意会将你包裹其中。

但若将时光的坐标轴拨回20世纪80年代,却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满目疮痍的荒山,难觅草木踪影;雨水裹挟着红土,漫过田地,淹没庄稼……作为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长汀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31.5%,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30余年,山河未曾改变,但长汀人日复一日对绿色的追求,让长汀县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掷地有声。

向水土流失宣战

“山是荒的,河水高于田地,一下雨,雨水就卷着泥土从山上滚下来,一点营养都留不住。”长汀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伍乔荣在位于水土流失核心区的河田镇露湖村工作了20多年,大雨后的洪水,长满“砂孤头”的山坡、不长粮食的田地,共同构成了他年轻时的记忆。

地处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商贸的发展加之采伐过度,当地的水土流失已有百年历史。

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太阳直晒下,一些山头的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被当地百姓称为“火焰山”。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田瘦人又穷。”这首流传在此的民谣,准确地诉说了随水土流失而来的贫穷生活。“房子是土搭,用竹片盖住屋顶,一下雨屋里到处漏水,生活连糊口都困难。”不顾父母反对嫁到露湖村的村党支书罗群英,至今还清晰记得当年的生活情景。

出路在哪里?“要用绿色赶走贫穷!”长汀开始了向水土流失的全面反击。

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拉开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21世纪初,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福建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被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连续8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打响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钱有了,长汀县成立了全省唯一的水保局。“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这是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套经验。”长汀县水保局局长岳辉告诉记者。

为此,长汀县决定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长汀县各部门将治理水土流失的各项任务扛于肩头,一任接着一任干。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扶持政策继续,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生態接力数十载,绿意悄悄在长汀的荒山上蔓延。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长汀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5.66万亩下降到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2.74%降低到7.95%,森林覆盖率则由59.8%提高到79.8%。

实现绿富共赢

一场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攻坚战,要从最基础的种树开始。谁来种树?长汀县的人民群众成为了这场生态保卫战中的“无名英雄”。

今年56岁的马雪梅,1999年承包的158亩山地,还是被“连哄带骗”拉来的。

“当时塘尾角这片山没有承包人,让我来种树,我就来了。一上山我就傻眼了,山上连草都不长,更别提种树了。我哪懂啥叫水土流失,最初种下的板栗几乎全死光了,就连养的800多只鸡,都因没有树的遮挡,被太阳暴晒,死掉很多。”回忆起往事,马雪梅唏嘘不已,“最难的时候,只能自己坐在山上抹眼泪。”

哭完,马雪梅不服输的劲头就显露了出来。为了涵养水土,马雪梅从种草开始,一拨死掉,接着补一拨,水土护住了,再借钱重新买苗;在当地林业局、水保局的技术指导下,马雪梅开始采用“前坎后沟”的办法,减轻水土流失;为了改善贫瘠的土质,她更是租借了一台吸粪车开始使用农家肥浇地,每天蹬着车子山上山下地拉农家肥,几十公里的路程,一次来回就是小半天……

日复一日,在马雪梅上山的第五年,塘尾角的水土终于保住了,她种的板栗也成功挂果。

今年,是马雪梅种树的第20年,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上,近千亩板栗、桃、油茶正茁壮成长,通过养鸡吃草、养猪做肥,肥料种树发展起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也在扩大着规模。马雪梅的日子,像成熟的果实,越发有滋味。

在曾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三洲镇三洲村, 66岁的种植大户黄金养正在自己的小院中修剪枝叶。2001年,在政府的号召下,黄金养第一个扛起锄头,带头承包了200多亩崩岗(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塌山地)种植茶叶。

黄金养说,等了整整5年多,才看到收入。十几年来,老黄将家里凑来、借来的钱都投入到山上。眼下,敢想敢干的他,除了管理1000多亩的茶叶、杨梅、橘子等经济作物外,还搞起了茶叶加工和风景树种植,经济收入正不断增加。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荒山披绿的背后是长汀人“愚公移山”式的付出与坚守。如今,自然也回馈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

见到廖炎士时,他正忙着在自己的兰花基地中查看兰花的情况。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廖炎士开始在林下的坡地上种植兰花。

见到廖炎士时,他正忙着在自己的兰花基地中查看兰花的情况。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廖炎士开始在林下的坡地上种植兰花。

“都说我们这里水土不行,刚开始种的时候心里还在打鼓。后来,发现生态环境确实好了,林下培育的兰花成活率高,抗病性强,而且成本低,特别是原生态的种植环境,已经成为了长汀素兰的招牌,很受市场欢迎。”廖炎士笑着说。

如今,廖炎士的兰花生意越做越大,成立的花卉专业合作社也让20多户贫困户尝到了致富的甜头。长汀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森林环境,同样带起了三叶青、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种植产业,这为当地百姓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放下斧头,拿起锄头,长汀人的腰包鼓了起来。

据统计,2012年以来,长汀全县新增经济作物1.56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60.51万亩,年产值23.46亿元,新增林地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等各类示范片41个。党的十八大以來,长汀累计脱贫3.5万人,成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青山夹道,草木繁茂。占地591公顷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曾经的水土流失核心区三洲镇。公园内湿地星罗棋布,植水葱、黄菖蒲等水生植物点缀其中,河流、湖泊、沼泽、树林、农田等多样生态景观错落有致,共同呈现出“山水林田湖草”共治的美好景象。

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长汀始终坚持治山与治水、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为此,长汀开展了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持续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和山坡地整治。

“2012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文件,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向长汀县拨款2000万元资金用于山坡地整治。在资金的扶持下,长汀县通过在废弃稀土矿区种植杨梅、对崩岗实施‘生态—经济综合治理’、复绿废弃矿区生态等手段,整治山坡地1.23万亩,治理废弃矿区6584亩,并实现新增耕地656亩。”伍乔荣告诉记者,这些措施不仅是改善水土、增加耕地的过程,也是实现生态好转、农民增收的过程。

经过集中连片式大规模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情况已有明显好转。目前,水土流失斑块多位于偏远山区,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开始步入精细化作业阶段。

“36.9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17个乡镇,共1.33万个斑块。这些斑块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后续治理趋于艰难,消灭单位流失面积的所需治理成本逐年增加。可以说,水土流失治理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岳辉表示。

今年1月,福建省委下发文件,提出全面深入推进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争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64万亩以上……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攻坚阶段,更要一鼓作气,不可后退。

“存量水土流失斑块得继续压缩,既要消灭现存流失斑块,也要加快第二、三重山和偏远分散等水土流失地的植被恢复;林分结构要继续优化,马尾松虽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好手’,但抵御火灾和病虫害能力差,涵养水源能力低,因此要补种阔叶林。同时,由于初步治理区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尚未完全恢复,植被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二次退化’的风险,科学地水土保持工作还得继续进行。”岳辉说。 绿色来之不易,绿色发展理念才更加深入人心。如今,河田镇露湖村补种的1000亩阔叶林长势喜人。林下种植的中药材,也已成为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不断变化的是水土流失区的样貌,而不变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越发清晰。这背后是长汀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担当,也是无数长汀人在荒山中植树种草的坚守。

岁月早已爬上了马雪梅的眉梢,但是她最挂念的始终还是自己的那些树,那片山,“还是得把树种下去,我老了,但山不能再荒。”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猜你喜欢
长汀水土种树
馆藏苏区时期长汀公营工业系列文物赏析
绿色青山就是财富金山
让历史课堂折射生活之光
故乡的水土
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护研究
种树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一起来种树
故乡的水土..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