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中的农村生态治理问题研究

2019-09-10 07:22许玉姣
甘肃科技纵横 2019年6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许玉姣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被提上日程。本文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统计,发现农民环保意识浅薄是造成农村生态破坏的根本,落后的产业结构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环保设施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加剧生态环境破坏。据此,提出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生态治理体系和队伍,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解决方案,为解决农村生态治理困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污染;环境治理;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需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近年来,各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对农村生态建设提供了保障,为实现宜居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2-3]。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和总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为后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明确农村生态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分布区域广泛。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破坏了城乡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途径,而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基于城市生态治理工作现状,合理统筹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小康社会的建设必然要求推進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首先是囊括舒适的自然环境在内的“生态小康”社会,更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五位一体)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1]。此外,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也产至农村,而食品的健康程度则受到农村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全民身体健康的前提。综上所述,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治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生态治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1. 环保意识欠缺

通过对6124个点位的地下水进行水质监测,发现水质为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水质为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 14.7%。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有大约6万个行政村(占总数的11.44%)对生活污水进行了适当处理。部分因缺乏治理措施的农村,已处于垃圾围村的境况了。在单方面追求GDP的道路上,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生态建设和环保虽然很早就提出,但在实践中却起步较晚,尤其是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起步更晚。此外,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但由于缺少社会责任感,加之环保意识缺乏,生产所产生的污水、废弃物等随意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可以说缺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本原意。另一方面,环保部分的不作为也是原因之一。若能加强环保政策宣传,提供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必将对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2. 环境治理设施及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以高速发展经济作为考核指标,未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忽略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选择时,更多的是选择经济的发展。因此,诸如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等等。这就使得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如同摆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农村生态建设步伐。造成此后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村环境保护部门功能缺位。二是环卫队伍缺口太大,环保设施缺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各种环保政策、机构也逐步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但是,由于环保问题积累太多,加之现有农村环保队伍缺乏,各种环保设施数量偏少,未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三是农村环保治理涉及农业部门,城建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这些部门都是各自开展工作,未能协调管理,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综合能力、

3. 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差异大,但主要农业污染源却相同。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以及秸秆焚烧等。有数据表明,每年至少10亿亩的土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破坏。我国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但有效利用率却低于30%,其余的直接或间接转为土体污染源[4]。有研究表明,大约2000种农药导致欧洲83%的农业土壤中存在农药残留。不仅如此,我国化肥每公顷用量远超世界平均用量。此外,白色塑料的污染也触目惊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破坏了土质,污染了地下水的水质,还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例如,在陕西凤翔县,多名儿童被发现血铅超标,后续又出现多起类似超标事件。此外,秸秆焚烧也屡禁不止。虽然有部分地区退关秸秆饲料化利用,但仍有部分农户为了省事而就地焚烧。与此同时,规模化、集中化养殖业所带来的面源污染也不容小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总量比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总量还多,如何处理这些排放物也是当务之急。此外,2013年的“黄浦江浮猪”事件也反映了当前畜禽养殖业所急需解决的环保问题。

4. 农村布局缺乏合理规划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原有分散的村居逐渐变得集中。然而,仍有大部分行政村处于原始形态,散布于各个自然村落。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废弃物的来源也呈现多样化,厨房垃圾、日用品垃圾、包装废弃物等。由于村落的零星分布,农村产生的废弃物不能进行集中处理。此外,虽然在农村添设了环境保护或生态治理设施,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导致原本数量很少的生态保护设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显得收效甚微。

三、农村生态治理困境解决方案

通过对农村生态治理现状分析,农民环保意识浅薄是造成农村生态破坏的根本,落后的产业结构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环保设施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 因此,应充分认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多管齐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

1.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广大农民群众是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的中坚力量,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近年来,为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各地加强了对农民环保知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综合运用各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等手段对环保文件及政策进行解读,深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二是开展“环保下乡”活动。制作分发“大气污染治理”,“我在做环保”等系列生态文明公益视频及宣传手册,并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来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开展各类生态文明体验活动,增强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三是编制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指导意见,开展以农村居民为重点人群的生态文明教育计划,并从未成年人开始教授生态环保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切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符合振兴乡村战略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

2. 调整农村生产模式,发展以农户为主导的生态农业。

前面提到,落后的农村产业模式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为改变现有困境。通过科技兴农等宣传、实践,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借鉴已有转型经验,在各地政府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精致的农业,从而推进宜居风景田园建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棚种植、农村电商等新兴农业模式,不仅能确保为人们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外,而且还能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有助于改善农村水土、空气、居住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共赢。农村生活垃圾以及随意丢弃的废弃物不仅是农村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更是农村生态治理治理的痼疾。考虑到农民是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和受益者,因此,需要让农民充分参加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完善环境治理设施及体系,完善农村污水管网系统。通过布置更为合理的环境治理设施,减少随意丢弃的垃圾数量。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减少垃圾污染程度。二是垃圾分类处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类型也逐渐多样化,如包装纸、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厨房垃圾等,需要统一分类处理。三是改善规模畜禽养殖问题。探索畜禽粪便的农业规模化利用方法(肥料、沼气等),发展农作物秸秆的新用途(用做原料、饲料及肥料)。四是将城市、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通过合理布局,打破传统的城镇规划,从而实现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市的统筹规划。只有发展现代化农业,才能更好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

3.健全完善农村生态治理体制和机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农村生态治理的必要性。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案、意见,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加强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通过制定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制定生态治理年度计划和治理措施。对于生态污染严重的区域,可建立单位与治理区域的一一帮扶关系。二是建立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党政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不定期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了解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年度目标完成程度以及资金使用量等情况,并将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以及任命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确保生态治理的长期有效。在现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综合执法队伍的软硬件配置,强化生态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能力。从而确保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四、结论

综上所述,突破农村生态困境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功利性行为的影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以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为基础,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改变现有农村产业结构来减少污染源,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执法队伍确保生态治理的长期有效,最终建成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李志强, 张灵灵, 刘亚兰. 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困境问题解析及破解路径[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9): 12-17.

[3]罗志勇.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中的农村生態治理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生态治理实践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6(12:): 6-10.

[4] 姜冬梅, 刘文英, 高良敏, 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5] 于法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研究[J].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7, (2): 34-49.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