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机制在武术短兵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 13:46柳靖宇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武术机制技能

摘 要:为了更好地将内隐学习机制应用到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为了学生能够以内隐学习机制习得武术短兵技能,通过学习理解内隐学习的概念、特征以及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结合武术短兵运动项目的特点,探讨在武术短兵技能教学和训练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内隐学习机制对武术短兵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内隐学习机制;短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6-075-02

内隐学习机制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从首次在人工语法实验中被发现,到这些年内隐学习在各个领域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内隐学习机制的探究,从初期的基本理论到成熟的实验范式,从语法类学习到技能类学习,领域不断地深入和扩大,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也囊括其中。武术短兵运动是集中华武术短兵器的各种使用技法于一体的实战对抗性运动。从对武术短兵各种模式教学现状调查得知,目前武术短兵教学多数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外显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主,先讲解动作要领再模仿掌握动作,教学方法单一而枯燥,不能有效地体现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将内隐学习机制应用到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为了学生能够以内隐学习机制习得武术短兵技能,通过学习理解内隐学习的概念、特征以及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结合武术短兵运动项目的特点,探讨在武术短兵技能教学和训练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内隐学习机制对武术短兵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

1内隐学习

1.1内隐学习的概念

“内隐学习”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在1967年发表的《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论文中。自此人类才意识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仅可以内省监控的、外显的、有意识的形式存在,还具有不容易察觉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形式。Reber(1969)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过程,是与外显学习方式平行的,产生抽象知识的过程。我国学者郭秀艳经研究后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无意识地获得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虽然内隐学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在内隐学习的特征以及与外显学习的关系方面,大家通过各种实验达成了共识。

1.2内隐学习的特点以及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1.2.1内隐学习的特点

1.2.1.1自动性

这是内隐学习重要而独特的特征,其表现形式是在过去的无意识学习中自动地产生的。其区别并不仅仅是在概念层面,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外显学习需要学习者有目的和自我控制力,整个过程都能被意识到甚至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内隐学习则是学习者意识不到的、不能有效表达获取目的。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无需任何有意识的操作来概括归纳复杂关系。

1.2.1.2抽象性

抽象性是指获得的是抽象的规则知识,学习者所习知识技能内在结构不变,但在不同测试环境下,能够产生知识技能迁移。这里所谓的抽象性,是指内隐學习机制获得的是知识技能内部潜在的关系结构;而外显学习机制获得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浅层表面可归纳概括的知识规则。

1.2.1.3理解性

这是得以区分外显和内隐学习的基本特征,指在部分程度上可以意识到内隐学习机制的过程。Degroot曾对象棋高手内省报告做出研究,象棋高手经常能对弈出十分复杂微妙的招法,但当时却不能清晰意识到这步棋的真正目的。再次复盘研究,才能表达出当时的对弈招法的缘由。后续大量实验证明,内隐机制所习的知识远比其表达出的更加丰富和复杂,大脑意识能够接近它,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1.2.1.4稳定性

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不受年龄、智力的影响,保持效果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轻易减少,使得习得的知识技能更加稳定。由此可以看出内隐学习机制从过程到保持效果都是稳定的,受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干预较小;而外显学习机制则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易受到智力、情绪、年龄、个性、动机、氛围等各种因素的干扰。

1.2.2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从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稳定性四个方面对内隐和外显学习做出了对比,内隐学习机制和外显学习机制都是知识获取的一种方式,那么它们之间有区别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联系。查阅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都具有三点相似特性:一是特异性,指学习过程会对各种信息进行特异的编码,使得学习和测量的方式、情景、上下文关系等因素的一致性会影响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二是迁移惰性,即学习内容的提取效果取决于学习任务与测量任务在各种因素是否匹配,如果因素差别非常大提取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三是注意需求性,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加工,内隐学习只需要大脑各种感知觉元素受到注意选择和加工,更多的表现为大脑加工的自动性,而外显学习所要求的条件更高,要求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都纳入注意范围。2002年,国内学者郭秀艳采用内隐学习以匹配法设定为实验组、外显学习以编辑法设定为对照组的实验方法,研究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积极促进的作用,并且两者间的作用具有很长的时效性,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对于学习保持效果逐渐增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毫无相似的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促进的作用。内隐学习相对于外显学习的抽象性优势表明,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机制的贡献不容小觑,甚至在学习某种高难度知识技能时超过了外显学习机制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采用激发学生产生内隐学习机制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复杂难题时,让学生先观察教师如何解决问题,试着重复所观察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重复的过程中再给予正式的指导,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2运动机能的内隐学习优势

内隐学习是从人工语法实验中被发现,广泛引起教育领域的研究,近些年在运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学习效果保持长度是衡量学习优劣的标准之一,运动技能方面也不例外。1984年,Scheider等人进行了对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过程精细区别划分的实验,结论得出内隐学习过程是一种快速的多种知识并行传入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过程是一种缓慢的多种知识依次穿行传入的学习过程;内隐学习过程是无需主动进行、知识容积量无限的加工过程,而外显学习过程是一种需要主动进行、知识容积量有限的加工过程。从之前大量实验结果可推论出,在技能自动化的基础上多种技能才能同时展现,大脑进行内隐学习机制的自动化加工后,学会的多项技能才有可能同时展现。Masters在1992年实验中发现在高度紧张环境下测试高尔夫投球技能,以内隐学习为主导的实验组成绩高于以外显学习为主导的对照组。综上所述运动机能不仅可以以内隐学习方式习得,而且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和效果保持率方面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3内隐学习在武术短兵教学和训练中的方法应用

通过阐述内隐学习的概念和特征,分析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的优势,结合武术短兵运动项目的特点,以期提高武术短兵教学和训练效果,将内隐学习引入武术短兵教学和训练方法中,得出以下两种以内隐学习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

3.1联想刺激法

从武术教学现状来看,多数以外显教学为主,这是因为普遍认为获取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外显学习,而且也是易于产生教学手法的方式。在上述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内隐学习相较于外显学习对于技能的获取更有优势。目前学习武术短兵的学生多数具有武术或散打技术基础,那么在学习武术短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暂时抛弃传统的讲述加示范的教学方法,可先采用联想刺激法,即向学生展示短兵的基本动作但并不急于讲解动作要点,而是让学生通过曾经获取的技能基础来联想短兵技术动作的要点,并口头总结这些技术要点,之后教师分析学生自己总结的技术要点与短兵技术要点的重合和区别之处,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短兵项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中国散打王柳海龙有着流畅的“高扫”和“连打”意识,并以“双飞腿”和“剪刀脚”两大绝技征战沙场,都得益于他之前的跆拳道基础,利用灵活的脚下动作,加上扎实的拳法、巧妙的摔法以及善于利用攻防时间差取得对抗胜利。潜在的跆拳道脚步攻防意识增加了柳海龙散打技击对抗的能力,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短兵学习和对抗训练中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例如有武术套路基础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对器械的熟练应用,学习短兵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短兵器构成流畅而有威胁的攻击;而有散打基础的学生攻防意识更加完善,在对抗练习中技击意识较强,能更好地完成躲避后迅速反击等一系列格斗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自己的优势中找到自信,产生对短兵项目学习和训练的兴趣,也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

3.2视频刺激法

在2015年之前武术短兵运动处于试点、调赛的层次,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正式确定武术短兵运动为正式比赛项目,并在2016年举办了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比赛。比赛中采用了一套既具有中国武术礼仪内涵又适合现代体育竞赛要求的礼仪程式。此礼仪内容有:授兵礼、赛前礼、赛后礼,涵盖了置兵礼、递兵礼、用兵礼、持兵礼等文化内涵。在课堂和训练中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满堂灌”讲述教授基本礼仪固然会有一定成效,但颇显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烦感;在对抗练习中反复强调礼仪又会打击学生对抗积极性。如在上课和训练前以及放松期间反复播放讲述展示这套礼仪的视频,潜移默化地将礼仪规范印入学生意识中,后期在上课训练过程中只需稍加提醒,学生就可轻易掌握,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异曲同工之效。

武术短兵作为集中华武术短兵器的各种使用技法于一体的实战对抗性运动,具有多种技术动作,对抗活动表现形式多变,用简单明了的基础动作经过深层次加工以后构成千变万化的动作组合。武术短兵对抗活动中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技能应用能力:简单快速的进攻、进攻转进攻、反攻转进攻、防守转进攻、简明快速的反击、进攻转防守等,还需要培养武术短兵运动员特有的感知觉能力,这其中包括对抗者间的距离感、出击防守的时间感和时机感、各种动作配合的节奏感和使用短兵器的器械感。武术短兵技能学习训练的过程复杂且抽象,更适合以内隐学习为主的教学训练方法。在教学训练中经常采用视频刺激法,用视频格式记录下对抗活动中精彩、绝妙的攻防过程,在教学训练结束放松过程中播放,让学生自我反思技术动作,相互学习彼此特长。内隐机制习得技能具有迁移性、抗干扰性,在高度紧张的对抗活动中,不仅不会降低运动机能的应用能力,反而会因为大脑兴奋机制调动出深层加工的能力,在比赛场上做出异于平常、高质量的技术动作,可以有效地解决武术短兵“实战中不能有效地使用基本技术”问题。2002年欧洲冠军杯决赛,法国著名球星齐达内用技惊四座的左脚拌转身凌空怒射打入制胜一球“天外飞仙”,多年以后媒体采访中齐达内回忆说到“这种进球,一辈子只有一次”。这枚进球绝不是长期外显训练的结果,而是结合天时地利以及对足球技术内隐机制反应的结果。

4结语

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以内隐学习为主的教学训练方式呈现出相对的优势效果,但并不是直接否定了外显学习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在武术短兵对抗格斗训练和礼仪内涵文化学习中,将学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机制有效动员起來,将内隐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法巧妙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武术短兵教学训练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351.

[2]胡桂英.运动机能内隐学习的特征、机制和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1-23.

[3]戴小平,周金彪,陈亚斌.短兵技术标准化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1(4):6-17.

作者简介:

柳靖宇(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讲师,博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术机制技能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拼技能,享丰收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