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急救研究进展

2019-09-10 14:55郑若雅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脑卒中研究进展

郑若雅

摘要:临床上,急性脑卒中呈现出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三高的特征,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造成弥散性、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急性症状,发病突然,病情迅速恶化,所以给予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查阅后,总结出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急措施,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脑卒中;急诊急救;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6-196-02

临床上,脑卒中是高发性脑血管疾病的典型类型,诱发因素多样,导致患者出现脑部动脉积聚收缩或扩张的症状,导致血液淤积。中老年人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鉴于此,临床上应想方设法提高脑卒中抢救力度。目前,基于脑卒中疾病临床诊治现状,结合医院治疗原则,本研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与实际研究,分别从院前、转运与院中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脑卒中急诊急救工作,具体如下:

1院前急救

脑卒中患者发病突然,所以常常难以获得及时的治疗。据卫生部调查数据表明,2018 年我国新增脑卒中患者大约为28多万人。怎样有效治疗脑卒中以强化预后与改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护人员重点思考的问题。董蓓蕴研究指出,院前及时、有效的抢救可有效保障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接到抢救电话后,迅速调派最近的救护车。救护车立即赶往现场,并第一时间同患者或家属取得联系,了解病史。当初步判定为脑卒中后,告知家属不得任意搬动患者,使得患者平躺,头侧向一边,将衣扣解开,确保呼吸通畅,注意患者情绪的稳定,静静等待救护车。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①对患者呼吸、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进行测量,耐心地询问发病过程,对患者意识、运动、神经系统、语言等进行细致检查,进一步准确评估病情。同时,查看患者是否出现生命危险,检查颅内压是否持续增长等,并予以有效处理;②维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已经昏迷的患者,应将衣扣解开,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如果患者口腔、鼻内堆积了大量分泌物豁呕吐物,应迅速清理或者进行吸痰;③氧气吸入:予以面罩或鼻导管吸氧;④对症处置:当患者血压并未异常高时,不需要进行降压处理。当血压骤然上升或降低时,才可选取药物进行处理。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滴注适量的生理盐水。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保证脑血流量处于平稳状态,血压低于180/105 mm Hg时无需立即降压。开设静脉通道时,应选取建侧肢进行穿刺,不得选取活动关节。对于颅内压骤然上升的患者,可选取甘露醇或呋塞米进行处理;针对出现烦躁、抽搐症状的患者,可予以镇定处理,对血压、呼吸、心电、血氧饱和度进行动态监控

2安全转运

当患者紧急处理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送到最合适的医院。病情较轻、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的患者,通过有效处理后便可迅速送到医院就医;病情危重,血压骤然上升或昏迷、脑疝症状者,应接受血压控制、脱水处理后迅速转送,接受下一步治疗。颜源均,徐旭研究指出,需要下楼的患者,应保证患者头在上、脚在下,进入救护车时头在前、脚在后,牢固固定担架,并嘱咐司机平稳驾驶,避免病情恶化,尽量控制院外时间。翟锦华提出,转运过程中,不得轻易更改患者的体位,把患者平抬到担架上。同时,转运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持续监护心电,及时给氧,及时查看静脉通道、呼吸道是否通畅。观察患者肢体活动、瞳孔、意识的变化,积极同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告知抢救准备事项,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

3院中抢救

3.1心理支持

沈羿研究指出,急诊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往往十分恐慌、焦虑,因此医务人员应积极交流沟通,以急而有序的态度、精湛熟练的技术、镇静从容的行为给患者安全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细致周到的护理操作给患者信任感,以此来有效缓解医疗纠纷,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王晓兰,魏丽研究指出,脑卒中病情严重时,由于舌根后坠堵塞气道,造成呼吸中枢损伤,从而呼吸不畅,氧气供应不足会加重脑损伤,所以应确保呼吸通畅。对于脑卒中患者急救而言,保持良好的通气或换气功能尤为关键。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应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如果患者为出血性脑卒中,应把患者头部适当抬高20°—30°。针对轻度意识障碍的患者,可采取口咽通道,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若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吸痰,积极吸氧,可选取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必要情况下应实行气管插管。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放气道,不仅可增加血氧含量,而且还可预防误吸,从而避免肺部被感染。

3.3控制血压

发病时,脑卒中血压骤然上升,血压增长可确保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反应,然而,血压增长过快则需要降压。一般情况下,患者通过接受颅内压降低治疗后,血压便会降低,无需服用其它降压药物。然而,若血压骤然增长,收缩压>26.6k Pa时,可服用呋塞米等降压药物。针对危重脑卒中患者,可能会产生反应性高血压,无需服用降压药物。然而,当血压骤然增长或下降时,可选取合适的降压或升压药物,确保血压处于正常标准内。闫菊英,陈金玲等认为,有时抗高血压治疗对于患者而言是有副作用的,会造成灌注压降低,脑缺血症状不断恶化,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因此,抢救过程中,应基于患者血压水平、脑血流现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病因的患者设定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

3.4控制脑水肿

惠颖指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出现脑水肿的几率较大,使得脑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脑组织坏死,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或静脉推注呋塞米是脑水肿预防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情复杂,且病情变化快,应迅速接受头颅CT检查,确定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以此来选取有效的治疗药物。

3.5控制血糖

对于脑卒中而言,糖尿病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监测血糖是主要抢救措施。特别是昏迷患者,应对血糖进行测量,查看是否是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所导致的昏迷。相关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脑出血后应激反应会对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与功能造成损伤,使得人体释放出大量高血糖素,造成血糖上升。且腦卒中后血糖浓度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脑出血后应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宋忠敏认为,不管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病情不断恶化,血糖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应对血糖变化进行及时检测,血糖异常高时应实施胰岛素治疗,从而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

结语:目前,我们正处于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长,医疗需求同有限的医疗资源矛盾更明显。加强院前急救,为脑卒中患者把好生命第一关;安全转运可迅速将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预防病情的恶化;院中抢救,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昕.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0):145—146.

[2]董蓓蕴.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1):1513—1514.

[3]颜源均,徐旭,王浩,庞飞.脑卒中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安全转运措施及风险应对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3):232+239.

[4]翟锦华.脑卒中患者安全长途转运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5):97—98.

[5]沈羿.加强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环节的管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2):161—162.

[6]王晓兰,魏丽,张哲琼.探究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应用于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价值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8(11):42—43.

[7]闫菊英,陈金玲,刘鲁昱.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1):77—80.

[8]惠颖.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18):118.

[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09):956—967.

[10]宋忠敏.急性脑卒中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急诊治疗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7):61—62.

猜你喜欢
脑卒中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