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潇贺古道遗产价值及保护

2019-09-10 07:22王影雪郑文俊胡金龙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保护策略

王影雪 郑文俊 胡金龙

摘要:潇贺古道始建于秦朝,是古代中原溝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通道,古道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且具有文化线路特征。文章从文化线路视野入手,对古道沿线遗产资源进行登录和判别,分析其遗产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对照《文化线路宪章》进行文化线路要素和遗产价值分析,并针对古道现状提出遗产保护策略:1)以文化线路为导向,实施“点-线-面”保护模式;2)以遗产价值为基点,构建利用型保护体系;3)强化社区参与,构建区域协同保护机制。

关键词:文化线路,潇贺古道,遗产价值,保护策略

DOI:10.12169/zgcsly.2019.06.01.0001

文化线路作为当今遗产领域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措施,是一种陆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本质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影响人类迁移与沟通交流的路线”,包含所有构成该线路的遗产节点、遗产廊道和遗产面域[2]。20世纪60年代欧洲议会率先提出的文化旅程概念被认为是文化线

路的雏形[3],1993年,圣地亚哥·德·姆波斯特拉线路首次作为文化线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4]。文化线路的保护实践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兴起,2008年ICOMOS颁布的《文化线路宪章》把文化线路看成一种新兴的文化类型,明确其本质、类别、属性和完整性、真实性等内容,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申请的重要指导文件[5]。我国文化线路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中国丝绸之路正式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开始[61,宁波、西安等地相继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开始讨论丝绸之路的申遗问题。随着2014年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文化线路研究在中国掀起新高潮[7]。本文从文化线路的宏观视角,对潇贺古道沿线的遗产资源进行登录、判别、分析及遗产价值评估,并针对性提出遗产保护策略,以期为潇贺古道以及类似文化遗产线路的整体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与参考。

1潇贺古道概况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起于湖南潇水、止于广西贺江,水陆兼备,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潇贺古道全长187km,范围涉及贺州市、永州市和桂林市的部分县区,东可连珠江,与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相联系;西通西江,接入北流江,联通徐闻、合浦等著名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通道,目前潇贺古道永州段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潇贺古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时期:一是秦汉时期,也是潇贺古道军事价值最为突出的阶段,此时期的古道是秦兵汉将征战南北的官道,沿线分布有大量的关口要隘、兵营、城址等军事设施;二是唐宋时期,由于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开始往东移,潇贺古道逐渐转为商贾往来的民间通道(贺州采矿业的兴起,致使“贺”在唐代一度成为“锡”的代名词,贺州税收成为广西第一,这与潇贺古道的交通运输功能密切相关);三是明清时期,岭南政治中心持续东移,古道地位下降,成为民间交流、互动的地方性通道,古道区域也逐渐成为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的聚居地[8]。

2潇贺古道遗产构成、分布及要素分析

2.1遗产类型构成

潇贺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由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摩崖石刻等类型构成[9],在登录判别的231项遗产资源中,古建遗产类型最为丰富,占比72.3%(表1)。从遗产构成时期看,古建筑类遗产以明清时期为主,古遗址大多出现在隋唐以前,汉墓是潇贺古道古墓类遗产的典型代表。从遗产级别看,古道主要分布有临贺故城、上甘棠村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中国传统村落48处。由于潇贺古道永州段、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属于组合型遗产单位,故隶属国家级文保单位遗产点有52处[8]。总体而言,潇贺古道沿线遗产资源丰富,类型众多,保护级别高且遍布各个朝代。

2.2空间分布特征,

潇贺古道沿线遗产点的分布区域差异明显,陆路遗产点较于水路丰富,沿线遗产点大多处于主要交通线路上或者距离线路较近。从遗产分布空间看,朝东镇、兰溪瑶族乡、夏层铺镇形成小型遗产密集圈,包含国家级文保单位的遗产点有20处(图1),聚集了福溪村、上甘棠村等中国传统村落13处(图2),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圈。从行政区划看,遗产分布涉及“5县2区”,即道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和贺州八步区、平桂区,其中富川瑶族自治县遗产资源最为丰富,含有2项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国传统村落18个。

2.3文化线路要素分析

参照《文化线路宪章》对潇贺古道文化线路内容、文化融合整体意义、动态性和背景环境进行分析[10]结果表明,潇贺古道是一条集军事、商贸、民间交流于一体的交通线路,具有丰富的遗产内容(表2)。潇贺古道在融合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等文化的同时,又保存着本族群文化的鲜明特征,具有整合文化资源整体性意义(表3)。线路上宗教建筑和其他世俗建筑的兴衰、古道线路的修整体现了有形文化遗产的动态性(表4)。

潇贺古道位于岭南山系中部的丘陵、山区谷地和河流峡谷之中,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潇贺古道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旷世奇观(表5)。

3潇贺古道遗产价值分析

虽然潇贺古道文化线路的部分区段和点状分布的部分遗产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遗产价值的分析和判断依据仍然可以采用世界文化遗产中文化线路6项标准进行——评判[11]

潇贺古道的遗产价值符合(i)(ii)(iii)(v)(vi)5项标准(表6),集中体现了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审美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价值[12],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1)军事方面:作为中原地区各个王朝统一与控制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它是中原王朝加强对岭南边疆控制、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通道。2)商贸方面:作为商贸之道,它加强了该区域与国内外经济的交往、互动,促进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3)文化交流方面:作为文化交流通道,它是促进中原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等相互融合的载体[13]。4)民族迁徙方面:作为民族迁徙通道,它是汉族南迁,百越民族扩散,壮、瑶、苗等民族相互交融的重要通道。

4潇贺古道保護策略

4.1保护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道路设施缩短了区域沟通的时间,成为现代人们出行的首选通道,而曾经车水马龙、带动区域发展的古道却因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而逐渐消亡[14],沿线古桥、古亭等文化遗产孤独地立在山林野地,慢慢被人们遗忘。尽管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抢救遗产的重要性,但古道仍面临巨大问题:1)古道结构受损、阻断,道路系统破碎化严重;2)古道整体形象薄弱,社会认知度低;3)古道区域跨度大,各方保护机制保护力度不同,致使文化遗产保护良莠不齐。

4.2保护策略

1)以文化线路为导向,实施“点-线-面保护模式。文化线路既有“跨文化融合”的整体性意义,又有持续发展的“动态性”特征,能有效解决潇贺古道结构受损、阻断,道路系统破碎化等问题。以古道文化遗产体系整体价值为线索,连接破碎孤立的遗产单体;由内而外地明确线(潇贺古道水陆通道)、面(潇贺古道文化遗产景观带)、点(潇贺古道文化遗产点)各要素的作用和连接方式;以古道线路为支撑框架,串联临贺故城、上甘棠村、封阳古城等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蝴蝶歌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成“点-线-面”结合的综合文化线路保护体系,整体、系统地保护潇贺古道遗产价值。

2)以遗产价值为基点,构建利用型保护体系。在保护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价值为基点,构建以“文化展示”为核心的利用型保护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古道形象薄弱、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2002年,我国将“合理利用”写入《文物保护法》,合理利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经。潇贺古道的遗产保护应充分挖掘古道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审美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以秦汉中原将士进入岭南,汉族南迁,百越民族扩散,壮、瑶、苗的流动、迁徙通道为线索,讲述临贺故城、谢沐县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前世今生”,传扬蝴蝶歌、瑶族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古道整体形象,提高社会遗产保护认知度。

3)强化社区参与,构建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潇贺古道虽部分区段(永州)已列人国家文保单位,但大部分区域依然处于政府保护体系之外。古道沿途经过村镇众多,权属利益复杂,社区参与对古道的保护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千百年来沿线居民形成的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村规民约强化本地居民对古道的保护意识,同时在旅游开发中要优先当地社区和企业参与。要充分认识文化线路的整体价值,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加强古道范围内“5县2区”的合作,地方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和博物馆等可以联合成立潇贺古道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机构,加强古道遗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7-12.

[2]徐凌云,王云才.基于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探索[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3):17-21.

[3]戴湘毅,姚辉.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8-87.

[4]戴湘毅,李为,刘家明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9):77-81.

[5]王丽萍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7):26-29.

[6]童明康.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J].四川文物,2016(3):30-

[7]刘抚英,贾玉冰,贺晨浩,等.遗产廊道构建视野下杭州“富义仓”保护与再利用[J].现代城市,2018,13(4):45-51.

[8]韦浩明.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9]张定青,冯涂强,张捷.大西安渭河水系遗产廊道系统构建[J].中国园林,2016,32(1):52-56.

[10]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11]阙维民,宋天颖.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J].中国园林,2012,28(3):84-88.

[12]张亮.徽州古道的概念、内涵及文化遗产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5(9):37-43,192.

[13]潘雁飞.论潇贺古道的文化根脉及文化特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2):28-31.

[14]霍丹,孙晖,齐康.整体性保护视角下辽南古代驿路价值与保护规划[J].中国园林,2017,33(4):114-118.

猜你喜欢
保护策略
汝州风穴寺边界空间经营手法与保护策略研究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策略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隐私保护策略研究
滇南古村落—城子村人文艺术保护策略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策略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