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2019-09-10 15:25张琴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学生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的教育涉及到他们的命运前途,也涉及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调研实践活动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教育情况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贵州省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进行为期30天的支教活动,采用家访、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家庭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偏远山区 学生 教育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的长足的发展和惊人的进步。在教育领域,注重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核心素养,逐步推进教育改革。关注教育事业,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并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由于我国国情、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多元等方面的因素,地区性教育落差较大。本文以贵州省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村为例,对该地进行实践调研活动,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等方式对当地学生的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了解决偏远地区教育问题的建议对策。

一、学生教育问题及成因

当地大多数村民以务农或者在外务工为生,在外务工者基本为该地区青壮年,占80%以上,有的村甚至高达95%以上。在家务农者基本为年迈老人和中年妇女,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当地教育水平普遍低,导致学生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失管、失教的状况。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无法顾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情感、生理等方面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城乡经济、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因素,对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了诸多的教育问题。

1.学习成绩不佳,难以完成学业

小学阶段,学习勤奋努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态度端正。学习成绩、在校表现良好。到了中学阶段,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厌学、逃课、逃学,甚至离家出走,到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务工或者流浪街头。只有少数学生能继续完成学业,不到1%的学生考上大学,不到 20%的学生能完成高中学业。许多家庭中姐妹成群,年龄差距大,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各自分工的家务。如打扫卫生、煮饭、洗衣、犁地、插秧等。家务完成以后孩子们已是精疲力竭、身心俱疲,并再无精力温习功课。

2.沟通严重缺失,性格沉闷自卑

因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爱护,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忧虑和困难挫折无法倾诉和寻求帮助,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和疏解。在长期这样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状态下,孩子的内心充满了无助、自卑、被遗弃的心理,甚至有的孩子甚至处于麻木状态,对什么都无所谓。孩子们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内向、孤僻、胆怯、自卑、不合群、易动怒、脾气暴躁、语言迟钝,不与人交流等。

3.家庭教育缺失,日常行为失范

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是一个孩子在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该地区的孩子缺失基本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在礼仪、个人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个人不良习惯问题普遍存在。好多孩子在家里不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不洗脸漱口,睡前不洗脚脱衣。在学校,部分学生经常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部分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抽烟、骂人、打架、斗殴。

4.教育方式不当,存在棍棒教育

由于家长自身教育水平有限,沟通能力较弱,对孩子教育方式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扇耳光、敲额头、用树枝抽打孩子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在家不听话,会在愤怒中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记住教训,用打骂的教育方式警惕孩子。在家访中,孩子表示最怕家长打骂,惧怕打骂而屈服,而内心很抗拒、甚至仇恨。希望自己快快长大,逃离家长的“掌控”。在长期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排斥、甚至仇恨亲情,崇尚武力等扭曲的心态。

5.父母关系异常,孩子志向模糊

当地存在大量的离异单亲的家庭,青壮年在外打工结识外地女孩子,迅速婚生子。回到农村老家后,女方无法忍受艰苦生活条件,故而“抛夫弃子”离家出走,再无踪迹。男方独自抚养幼子,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男方在外务工父亲重建新家庭,基本上不回家,只有寄基本的生活费,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或者其他亲人监管。性格的塑造缺乏父母的滋润,不利于孩童健康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孩子对未来的生活盲目,甚至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想要什么?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有的甚至怀疑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活着有什么意义?

6.缺失言传身教,金钱观念扭曲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没有陪伴时间陪伴和管家孩子,无法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内心对孩子产生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会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这种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愧疚,这样表达爱的方式不免有失偏颇。更有甚者,以学习成绩来作为获得物质补偿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孩子在他们成长意识里形成了“金钱万能观”和“学习功利观”,不利于孩子对学习的正确认知,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教育作为实施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教育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已经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学生教育关系着孩子健康成长、学业、家庭教育问题等,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问题,笔者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性建议。

1.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健康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此诸如“唯成绩论”“棍棒教育论”“读书仕途论”等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未来的发展。首先,家长应转变“唯成绩论”等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只以孩子的成績单进行评价孩子在学校的一切表现,而忽视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对待学习和自我的认知变化。不利于孩子对自我认知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学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因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以物质补偿对孩子的爱,满足其所有的需求,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悉心教导,采取合适的方式激励孩子,切勿用功利性的态度引导孩子做事。

2. 加强亲子互动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密切沟通和有效交流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且沟通质量十分关键,沟通质量包括父母的沟通能力、沟通方式等。其一,父母在孩子身边时,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情感和心理变化。多跟孩子聊天,了解、信任、体谅、尊重和关心他们,做他们的忠实倾听者。他们才会主动跟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建议和帮助,不是“包办”或是撒手不管、置之不理,要适时引导孩子如何分析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其二,父母可尽量留一方在家中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心灵上的关爱。最后,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近期发生的事情、在学校的表现、孩子的身心状况,以及孩子思想状态等。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老师、家中监护人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近况,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解决。父母经常要和孩子交流和见面,利用寒暑假,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近距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3.开展励志教育和文娱活动

首先,学校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励志教育,如励志演讲、励志班会、开设励志课程等。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追求理想,从而在他们的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一点点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肯定。通过励志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走出大山、实现自我梦想的坚定信念。其次,学校组织开展安全、礼仪、教育活动,学校可开展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演练,培育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开展礼仪文娱活动,用行动展示礼仪风采。最后,学校组织开展如“感恩、親情、我的梦想”等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总之,开展励志教育和文娱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交流、表达能力,陶冶情操,而且引导和培养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让学生们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突破自我。开展励志教育和文娱活动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突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4.构建家校联合平台

构建家校共同教育机制,促进家校联合尤为重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是定期举办家长会和茶话会。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及日常表现情况。家长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教育经验,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方法。二是开办家庭亲子真心话活动。在外务工的家长,应经常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主动关心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绪、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学校设置“电话亭”。孩子们通过“电话亭”与远在外地的父母经常沟通,表达孩子的思念之情。同时,孩子能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增强亲密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发展当地经济、建寄宿制学校

首先,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投资,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兴办小城镇企业,政府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新型农民,注重提高农民的技术含量,加大本地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政府部门应鼓励并支持农民开办乡镇企业,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只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才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其次。政府大力支持建乡镇寄宿制学校。一是减轻了偏远山区的学生爬山涉水上学途中的人身安全风险。二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增加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6.筹集资金帮扶和招募志愿者

一是村委会与大学生联合组建爱心平台,招募、培训优质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山区,举办“献爱心”“促教育”“助力中国梦”等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二针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和学校一起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筹集资金帮助这些贫困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或者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孩子与外界大学生的交流。让青年志愿者们用正能量影响孩子,激励孩子树立走出大山的坚定理想,带领孩子们走向美好未来。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新闻、微信等网络渠道,让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的学生教育。了解贫困地区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从而引起他们对贫困地区学生教育的关注,并加入奉献贫困山区献爱心的队伍中或是从物质或精神上对学生教育的支持。

三、结语

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也不能消除这种矛盾。偏远落后山区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反映。诸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文化水平等因素是偏远山区地区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幸运的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级人士已经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俊耀,苏若庭,许文蕾.大学生三下乡对当地村民影响的调查及研究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7).

【2】刘燕飞, 宋冠一,宋阳.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实践地区教育影响研究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

【3】朱枭雄 ,翁应芳,肖盼.大学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研究——以贵安新区党武乡为例[J].时代教育,2017(17).

【4】佘星宇.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作者简介:张琴,(1993年03月-),女,土家族,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班主任的对策分析
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