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辩证法之我见

2019-09-10 18:10张凯黎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批判

张凯黎

摘 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黑格尔思辨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最显著地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二重性”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上,并且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马克思辩证法还与时俱进体现出宝贵的时代光辉,为社会指明前进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法;批判;时代精神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精神自我推动和创造的非批判性进行了扬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批判了黑格尔把本质从自然之中翻转到精神之中以及黑格尔批判的辩证法却导致了非批判的结果这两方面。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蕴于精神之中,现实的矛盾对象被黑格尔抽象成精神中的概念,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第一次否定完成自身本质到外在对象的异化。“自我意识中的本质变成了主体的对象,通过对对象异化的扬弃,克服了这种对立,使对象中的本质重回到主体之中。主体设定的对象消失了,自我意识实现了绝对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对象是经意识设定的产物,马克思否定黑格尔关于本质性的力量存在于精神中的观点,认为辩证法的对象不应该是正在消失的意识,而是现实中的对象。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批判的辩证法导致了非批判性的结果。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在否定之否定的批判形式中克服主客的对立,但是由于其唯心主义本质,对现实矛盾进行抽象后,辩证法对矛盾的统一只作用于精神层面,对现实世界并未造成任何影响,只是虚假的批判运动。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是没有对象性的存在物,只不过是外化了的主体本质,具有封闭性和自为性。在对自我意识的批判和否定中,不存在发展的环节,只具有批判的形式,因此造成最终的批判结果成为对否定对象的肯定确证。

二、马克思辩证法的进步性

一)具有分离的“二重性”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在于马克思辩证法表现出分离的“二重性”:即“生成性”原则和“存在性”原则相互独立。马克思把“生成性”原则从精神领域扩充到创造性实践领域,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生成性”原则的基础上明晰了“存在者存在”原则。只有存在者保留存在的规定,才有否定的对象。马克思通过“感性存在性”去论证“现实生成性”:“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前提。对“存在者存在”原则的坚持,体现了辩证法中的三种确定性思想,即现实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和理想的确定性。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人的存在优先性”,这种现实的确定性成为马克思辩证法的起点。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超越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马克思通过实践,追求现实的“善”,就是辩证法理想的确定性。

二)对“思存”关系的重释

辩证法能够从不同维度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一方面存在的本质与历史只是其概念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在逻辑必然性的规约下的;另一方面,历史是精神的自我展开方式,只有思想外化为现实,才能开始具有客观性。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中,重新诠释了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的一致。他从思维的客观性出发,表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的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相比于黑格尔思辨体系,马克思辩证法在思维客观性角度的进步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客观性的来源不再是抽象,而转向通过实践的现实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以客观的现实为立足点,对思维的正确性和能动性进行确证。“在马克思的意义上,‘抽象理性’是根源于‘抽象存在’的抽象。因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就远不止对‘抽象理性’的批判,而是通过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的双重批判,达到思想的和实践的双重批判。”

三、马克思辩证法的时代性

一)社会主义革命对辩证法本性的证明

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激烈,体现出斗争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合理运用马克思辩证法的斗争性方面内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获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坚持斗争性为指导的实践,非但没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对于马克思辩证法不仅要做到深刻理解,还必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正确理解不同时期辩证法的不同形态,才能解决现实矛盾。另外,新的时代对于马克思辩证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使我们对马克思辩证法进行反思,明确斗争性并不等于辩证法,辩证法的本性在于革命性和批判性。

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依据

辩证法的本性引导我们从不同阶段和具体条件的核心问题出发,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旧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新的时代任务在于创造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实条件,这一任务本身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在革命方式的选取上,基于当前社会实践目标和实践形式,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从注重斗争的老观念中走出来,将目光落在注重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上来。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生态的保护,和谐社会的营造,其本质都没有离开马克思辩证的最根本主旨,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这也是辩证法本身根据历史发展而自觉进行的扬弃,都是其辩证本性在现实世界中的贯彻和落实。

三)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解释

马克思指出了理想社会的基本状态,即人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和谐。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联合体”,并指出:“代替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必须在对理想社会探索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和谐内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蕴藏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对于已出现和潜在的危机需要加以清醒的认识,并找寻合理的解决方法。马克思辩证法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反思全球化利弊的一种具有现时代意义的思维方式,通过深刻的反思,人类对于和谐生存、和谐发展的觉悟得到丰富和提高,也给马克思辩证法的和谐内涵增添新的时代性内容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沈昊坤.马克思辩证法初探[J].中共石家庄市党校学报,2010,(12):11-1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批判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