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凝合社会力量 共促脱贫攻坚

2019-09-10 23:55麦宇旻
大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韶关市村民农村

麦宇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其中,精准脱贫尤其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

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助力地方政府尽早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如何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设中来?我国的慈善基金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实际上,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这些问题在各地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有效解答。其中,在广东省韶关市,一家年轻的公益基金会正在默默耕耘、渐渐成长,悄然成为近年来该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力量之一。

聚焦短板  攻坚粤北

项目肇始于两年前。2017年起,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开始全力投入精准扶贫领域。两年内,该基金会累计捐赠两亿元,计划定向投放给韶关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同时,为了保证资金高效管理和项目专业化管理,2018年又成立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专门负责该项目的落地实施。

众所周知,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粤东、西、北都还有着为数不少的未脱贫地区,出于何种考虑,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选择了韶关作为慈善事业的突破口呢?

对此,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主要负责人表示,“如果从广东各地区农村的整体发展情况来考虑,省内的区域划分有西翼、东翼、珠三角、山区,韶关属于山区。粤北山区,在广东省所有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中是偏低偏弱的。从城市GDP看,山区五市的GDP在全省排名最低,从人力资源方面看,山区的农村人口流出比例最高,本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重低于西翼和珠三角,家务劳动者占比最高;从土地资源方面看,山区农村的确权土地面积最小,同时土地租金价格最低。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山区的整体条件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以饮用水为例,山区农村的家庭饮用水来源,自来水的覆盖面低于全省平均值,也低于粤东、粤西。”

从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社会各界投入的资源并没有明显地向粤北山区倾斜,相反,由于历史原因等,粤东、粤西地区获得的社会关注度还相对更高,因此,在选择项目地时,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充分考虑了社会资源的分布现状,力图避免资源重叠造成的不均匀和浪费。

全面摸底  细致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8年,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与专业规划团队组成调研组,对项目村进行了细致的走访调研,结果发现,这里的乡村概貌与中国绝大部分的普通农村一样,有着相似的“体貌特征”——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改善,各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底化,用电实现了一户一表,电信基本实现光纤入户。

其次,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幼儿园、小学、卫生所等并没有全部覆盖。由于公用土地资源的紧缺,村中也缺乏开敞的空间、文体广场、文体设施等。供水方面,不少村子在饮用水方面存在困难,自来水的覆盖率低、村民私接的水源存在水质不达标、管道老化、水源受气候影响大等问题。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村容村貌杂乱。

第三,人口外流问题突出。留守在村中的主要是“386199部队”(代指妇女、儿童、老人),这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农田耕种率降低、村中空置、倒塌房屋增加、公共事务参与度降低、文化习俗传承出现断层、养老问题突出等。

最后,产业单一化,农民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评估,缺乏对接市场的能力, 耕地存在农药超标和化肥使用过度的情况。

完成了详实的调研工作之后,基金会开始着手科学规划设计。2018年1月起,基金会邀请多轮次的外部专家资源协同,启动了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规划和提升方案设计,协助政府完成了8个村的基础规划、8个村的提升规划,同时整合外部资源,组成一个乡村振兴的大团队——有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僑大学等高校学术资源,有专业的政策研究、空间设计和运营团队,共同谋划乡村振兴发展大计。

项目落地  稳抓稳打

根据韶关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基金会做了三大模块的项目规划:乡村建设、慈善筑底、社区+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主要是农村基础建设与环境治理,并回应韶关在教育、医疗、养老、民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提升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基金会成立一年来,在南雄、仁化八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完成节点性工程。民生公共服务方面,在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协助下,基金会于2018年11月完成了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甄选和实地调研工作,并选定仁化中学、浈江饮水工程作为第一批项目。

其中,仁化县仁化中学项目涉及宿舍楼重建、图书馆及综合楼新建。宿舍楼的建设,可以为学校多提供500余个床位,有效解决目前床位不够而导致学生住宿拥挤的问题。综合楼能为学校提供一个容纳800人的报告厅,能满足一个年级的师生同时参与会务和交流学习的需求,图书馆则给学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农村饮用水和灌溉水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居环境提升的基底。多年以来,饮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群丰村、下陂村共14个自然村的村民,村民只能从山上接山泉水和地下打井取水,由于未经妥善处理,水源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多种细菌超标,使得这里的村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此,基金会于2018年10月对村庄进行调研后,对饮水工程项目设计标准、管网铺设问题、未来用水成本、用水管理规划、工程报建、工程施工方案、工程期限等进行多次论证,最终形成基金会援建、政府监督的项目操作模式,项目完成后由基金会和政府联合组织验收并把项目无偿捐赠移交给村民管理。

2019年1月,工程正式启动,工程项目包括深水井打造工程、水源改造建设工程、管网工程、蓄水池工程、农户水表工程等,采用深水井经蓄水池沉淀消毒净化再接到每家每户,工程完工后将使两个省定贫困村5121名村民受益。

在仁化县的坪岗村,村民面临的问题是:原有的水利灌溉設施老化且动力不足,仅有的水源地高差大。降雨量少,缺少地表自然水源;面对极端干旱的天气,村民们几无招架之力。基金会驻村后,向村委捐赠2台大功率水泵,并资助水泵安装,解决眼下的困难,同时,针对村民反映的自建沉淀池无法满足雨季的净化需求,未经处理的山泉水微生物超标,灌溉水源依然不足的问题,基金会协同外部专业团队,与村民交流、开展调研,推动整改方案落地。

当然,村庄建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人,有人的参与,村庄才有活力,生生不息。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认同、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除了乡村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环境治理等“硬投入”,基金会在慈善筑底、社区与产业发展的版块也沉下心来梳理脉络。为此,基金会邀请相关社会组织,结合韶关人文环境、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多元因素,以项目村为主线,启动区域经济研究,并进行参与式规划、社区共建等主题的培训活动,旨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与村民的内生力,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大力支持  村民扩大参与

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规划,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参与,更离不开两者的高度结合,那么,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是如何与当地政府进行紧密互动的呢?对此,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说,从基金会的立项、选点、成立到开展具体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与政府有紧密的联系。项目落地选点在仁化、南雄的省定贫困村和示范村,充分参考了当地政府的建议;基金会在韶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韶关市农业农村局是基金会的主管单位,在具体工作上,彼此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共同面对与协商解决问题。

“基金会与政府有清晰的工作界面,政府的财政资金完成项目村的人居环境基础整治部分,如污水、照明、道路建设、垃圾处理等,基金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打造,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入外部专业团队,协助政府完成工作。双方保持着良性、紧密的互动,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相互独立,政府有在地的组织优势,基金会有资金灵活的优势,将两者之间优势结合,形成合力,能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脱贫是最需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也是需要触碰中国社会最底层脉搏的,相应的困难和阻碍也可想而知,那么,基金会在工作开展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呢?

对此,基金会负责人表示,相应的困难确实是存在的,“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村民在具体的建设规划、工程实施、产业发展等过程中,其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还没有被充分激活,往往出现‘干部在一边干,村民在一边看’的情形,基层干部压力大,村民对开展的工作也缺乏了解和参与感。因此,基金会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性,宁可慢一点,也要让村民普遍知情和参与,并灵活投放资源,响应村民在生计、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希望以此逐步激活村民的主体性,唤醒村民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韶关市村民农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韶关市举行首届新诗教育经验交流会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韶关市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