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张扬文本生命活力

2019-09-10 00:01季红连
锦绣·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眼形象语言

季红连

摘 要:散文是“美文”,作为一种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文类,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在解读散文时需要老师的知识素养、课堂策略、教学智慧。抓住每篇文章的“根”。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具体案例,从还原分析,立足言语内容分析,紧抓文题三个角度将学生带入文本深处。

关键词:问题;策略;形象;语言;文眼

“深入解读文本”这一概念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产物,它强调对教材的挖掘是“由内到外的辐射”,对教学主体的关注是由“我们怎么教”转变为“学生怎么学”,对教学目标的思考由原来的“达成某个知识点”转变为“如何达成这个知识点”,也就是由原来强调“点”的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线”的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由单一转变到多元。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这是一节《散步》课堂实录(节选)的内容:

师:那么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生: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家人发生了“分歧”。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现在面对“分歧”既为人子又为人父的“我”该如何解决眼前的难题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品析第6段,把你们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其他同学帮你解答。

生:一霎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一边是“我”要孝敬的母亲,一边是“我”疼爱的儿子,难以取舍。

师:说得真好,谁来提第二个问题呢?

生:为什么一切都取决于“我”?

生:因为母亲岁数大了,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而“儿子”岁数小,认为年龄大的“父亲”有发言权。

生:在中国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这家的爷爷可能去世了,以前要爷爷做决定,现在只能由中年的“我”做决定了。

师:很赞同你的说法,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我说走大路反映了“我”什么品质?

师:这说明你们都是很孝顺的孩子,我也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要遵从道德伦理准则,尊老爱幼,说到做到。

老师提出的关于“分歧”这个问题,学生们回答时多次谈到“责任”,老师并未结合这一点展开并追问,而是解决时转化为“尊老”的主题。明显反映出解读文本时照搬教参书上的建议,对主题的挖掘比较浅显、片面。文本的解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并不是深入细读,只是看看教参简单勾画达到上完课的状态。[1] 从考试角度分析,教师为了能短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读时只关注有关考试方面的知识点,基本保证考试时的应对;从教师角度分析,大多教师不能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研读文本,急于求成。从学生角度分析,教师认为学生得“一切行动听指挥”,既不能在自己感兴趣地方“细嚼慢咽”,也无法在没意思的地方“囫囵吞枣”。教学的专制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压制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2]

三、解决策略

分析作品,既要从整体来把握,也需要适当地进行超文本的链接以求佐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文本,由表层的语义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还原分析”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第一句作者假说自己是一只鸟,第二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用还原的方法,不禁要问“这只鸟怎么是‘嘶哑的喉咙’”呢?我们平时形容小鸟的声音用的最多的是“清脆”、“悦耳”一类的词,这也更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这就出现了矛盾。显然,这不是一只“正常”的鸟。进一步追问,它的声音为什么“嘶哑”?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如果先天如此,那它依然还要“歌唱”,其内心歌唱的渴望可见一般;如果是后天变成如此,这又是因为什么?结合生活常识及上下文,答案是要么身体不舒服要么“歌唱”的多了。那么无论是哪一个原因,结合本诗“小鸟”的意象,结合下文它歌唱的内容,结合本诗的创作时间(1938年11月17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本诗的主题。

(二)立足言语内容分析

言语是文章的根本,言语作品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抓好散文中的言语内容分析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關键。

以《想念冰心》为例,关于“为什么想念冰心”,学生能说出是因为她的“清楚、分明、超拔与幽默”,然而对于冰心到底清楚什么,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首先解释“清楚”的两个含义,一个是“容易辨认”,比如字迹清楚;第二个是“对事物了解得很透彻”。接下来让学生进行筛选,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选出在文中应该是第二个意思。那么,接下来我再进行追问“冰心对什么了解得透彻,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于是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冰心“清楚”的是她是谁(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她适合做什么(写文章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少年儿童,关心女作家的成长,关心散文创作等等)。教师如此引导学生,必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层思维的开发。

(三)紧抓文题

尤其是散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文章的思想有了高度集中的表达。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总之,文本是有生命的的个体,文本细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参与之乐,从而乐于充分地展现思维过程,张扬其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忠 谈散文教学“四法”——理结构·进文本·悟情感·重多元  教育教育教学论坛  2014.02

[2]聂海艳  散文解读要点——以《故都的秋》为例  语文天地  2013.8

猜你喜欢
文眼形象语言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散文阅读有方法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