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2019-09-10 07:22赵玉奇谢雨岑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保护利用研究进展

赵玉奇 谢雨岑

摘 要:贵州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以长征文化为线索的线路化、散点化、附着化。贵州革命文物点分布广泛且影响深远,文化价值附着于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构筑物、村落环境等,与城乡发展尤其是乡村发展息息相关,封闭、单点、碎片式保护状态成为提升保护发展绩效的主要瓶颈。学者们对红色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事件、旅游价值、分布特点、类型分布、区域资源等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对红色文化遗产与地方城乡发展的区域化协同关系尚缺乏系统研究,部分领域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状态。未来的研究,应充实贵州红色文化遗产建档管理研究成果和数字化管理研究成果,并将红色文化线路、红色文化可视化、旅游开发反馈等纳入研究视域。

关键词: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进展;革命老区;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85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040-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07

Present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uizhou Red Cultural Heritage

ZHAO Yuqi,XIE Yuche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Guizhou red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red cultural heritage, whos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Long March culture as a clue of the route, scattered and attached. Widely distributed, the Guizhou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the cultural value is attached to natural landscap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tructure, village environment and so o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especially rural development. Closed, single-pointed and piecewise protect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bottleneck to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protection development.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related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ical events, tourism valu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ype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resources of red cultural heritage itself, lacking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the regionalization synergy between red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ca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in some fields is still blank. In the future researches, we should enric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uizhou red cultural heritage file management and digital management, and bring the red cultural route, red culture visualiz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feedback and so on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f view.

Key words:red cultural heritage in Guizhou; research progress; old revolutionary area;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貴州省是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不仅范围广、历时长,而且影响深远,留下了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从总体上看,这些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状况不尽如人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没有得到凸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发挥革命文物对革命老区的区域化影响带动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贵州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保护利用实践和文献综述的角度,开展研究红色文化遗产在贵州乡村的生存现状,实施分类评价,从红色文化遗产价值的普适性和城乡发展的建设参与的在地性两个方面开展比较研究,总结贵州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旨在为新发展理念下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参考。

一、我国红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概况及相关国策解读

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于2004年正式出现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即“121”工程中。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1]。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滋养沃土[2]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但是,许多對地方发展有独特性和稀缺性价值但文物保护级别不高的革命文物和旧址,由于地方发展策略偏颇,往往受到认识不足、管控乏力等方面的影响,有的甚至遭到建设性破坏,总体保存状况堪忧。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坚定文化自信。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提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鼓励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等。”[2]可见,推动红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深度利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城乡共享融合发展,充分激发红色文化遗产的带动作用已迫在眉睫。

二、贵州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广泛,而保护利用现状堪忧

(一)贵州红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且影响深远

贵州是著名革命老区,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贵州革命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长征文化线路中“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重要篇章,红军在贵州省的革命活动,不仅范围广、历时长,而且影响深远。从1930年起,红七军、红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以及中央红军先后在贵州进行革命活动,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开展了一系列战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建立了革命政权,留下了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足迹遍及贵州68个县。随着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在中办、国办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景区名录中,贵州有8个景区入列。

(二)红色文化遗产明珠闪耀且呈走廊串联空间态势

经文物普查,全省登记革命文物1 200余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5处。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线路,串起了分布在贵州乡村环境中的红色文化遗产明珠。同时,围绕革命文物的红色故事,口述历史、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红军有关的物品等,在贵州均有保存和传播。

(三)革命老区普遍面临遗产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

从总体上看,贵州的1 200余处革命文物点遍布全省且多分布在乡村贫困地区,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贫困发生率还很高,红色文化遗产与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分布耦合,革命老区面临遗产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挑战。

(四)封闭、单点、碎片式保护状态成为提升保护发展绩效的主要瓶颈

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状况不尽如人意,呈现明显的线性遗产破碎化的特点,保护方式基本属于单点保护,除了典型的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的保护利用有突出效果之外,大量散落在贵州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滞后,遗产之间的联系度较差,影响着遗产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综合发挥。

三、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进展

(一)保护研究

不少学者从旅游学、人文学、景观学、社会学等方面对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杨洋指出了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对策[3];肖玉元提出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保护对策[4];李晓蓉以毕节市和长征文化为例,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法律式保护[5];禹玉环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策略[6];黄超提出了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7]。

(二)开发利用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汪勇提出利用数字化实现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恢复和再现[8];罗雄基于SWOT分析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探讨[9];陈烦研究了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10];李艳对贵州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研究[11];裴恒涛指出了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策略[12];徐京西指出了贵州红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13];禹玉环以遵义市为例,指出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14];覃爱华对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进行了思考[15];黄咏梅总结了贵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特点[16]。

(三)价值内涵研究

1.文化价值研究

贵州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随着红色文化热的兴起,不少学者开始对其文化价值进行研究:王春芳提出贵州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17];胡娅丽研究了红军长征途径贵州的口头文化[18];唐碧君构建了贵州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19];陈颂英基于长征视角,研究了贵州红色文化的构建[20];徐静指出了红色文化对于贵州的重要价值[21];田必春探讨了贵州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22];张在金提出利用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23];黄亦君基于发生学的视角探讨了贵州的红色文化[24];万纪耀提出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5]。

2.历史价值研究

红军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贵州作为红军长征重要的革命基地,不少学者对其历史价值进行了研究:裴恒涛对红二、六军团转战贵州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收集,并作了成果述评[26];王友富探讨了红军长征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思想启蒙作用[27];余福仁对红军在贵州长征的经历进行了研究[28];王春华研究了红军长征对贵州产生的影响[29];欧阳淞探讨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问题[30];金冲及剖析了中央红军在贵州的若干重大问题[31];邓跃星研究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32]。

3.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研究

在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方面,不少学者已经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方面进行了研究:贺菊莲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了教学研究[33],谢东莉研究了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机制之间的关系[34],李艳探索了红色资源在贵州高校德育中创新应用的路径[35]。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贵州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广泛,而保护利用现状堪忧。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是线路化、散点化、附着化,多数革命文物的红色文化价值,附着于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构筑物、村落环境等,与城乡发展,尤其是乡村发展息息相关。多年来,大量学者从红色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事件、旅游价值、分布特点、类型分布、区域资源等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对红色文化遗产与地方城乡发展的区域化协同关系尚缺乏系统研究,部分领域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转变封闭、单点、碎片式的保护发展模式?如何既保护利用好贵州红色文化遗产,又能发挥革命文物对革命老区的区域化影响带动作用,使之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资源推动和价值引领作用?面对严峻形势,突破瓶颈、扭转劣势,寻求新的保护发展路径迫在眉睫。针对贵州省红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但呈单点破碎化保护态势、革命文物点与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分布耦合但对地方城乡发展的带动力不足等系列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向挖掘研究深度和广度。

一是响应发展国策,立足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与贵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目标整合,假设推理贵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空间绩效提升导控方向,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2]。

二是立足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大量分布在乡村的贵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效能,推动文化和乡村双繁荣。为新发展理念下贵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正确处理好乡村发展与红色文化遗产之間的关系。

三是聚焦培育自信,深度挖掘文化遗产潜在动力,深层次挖掘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革命老区的时代使命,为革命老区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伍延基,王计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0-82.

[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7-30(1) .

[3] 杨洋,周显娉,刘光琴,等.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保护对策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59-160.

[4] 肖玉元.“红军长征在贵州”档案数据库建设刍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5):55-58.

[5] 李晓蓉,卯光润.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其法律保护思考——以毕节市红色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4):67-69.

[6] 禹玉环.遵义红色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策略探讨[J].兰台世界,2014(2):95-96.

[7] 黄超.关于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才智,2009(22):210-211.

[8] 汪勇,王敏.用数字化让贵州红色文化资源鲜活起来[N].贵州日报.2019-02-25(9).

[9] 罗雄.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探讨[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1):125+140-147.

[10]陈烦,刘丹.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9):481-482.

[11]李艳,段佳.贵州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J].世纪桥,2016(11):87-88.

[12]裴恒涛,谢东莉.论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开发[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108-114.

[13]徐京西.论贵州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7):62-63.

[14]禹玉环.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研究[J].大舞台,2013(12):247-248.

[15]覃爱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思考[C]]//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5.

[16]黄咏梅.谈贵州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J].理论与当代,2007(11):48-49.

[17]王春芳.贵州文化资源现状及助力脱贫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9(1):80-82.

[18]胡娅丽.红军长征贵州途经地口头文化——当下红色文化价值建构不可或缺的一隅[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4):27-30+35.

[19]唐碧君.构建贵州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J].理论与当代,2017(2):48-50.

[20]陈颂英.从纪念长征看贵州红色文化构建[N].贵州日报,2016-10-28(9).

[21]徐静.红色文化与多彩贵州[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2):1-5.

[22]田必春.论贵州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3):51-53.

[23]张在金.传承红色文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以贵州红色文化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33-34.

[24]黄亦君.发生学视野下的贵州红色文化[J].理论与当代,2012(5):21-25.

[25]万纪耀.长征在贵州留下的红色文化内涵和价值[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4):123-125.

[26]裴恒涛.红二、红六军团转战贵州研究资料及成果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 19(5):1-6.

[27]王友富.论红军长征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思想启蒙[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5):78-83.

[28]余福仁.黔地烽火:抗日救亡运动在贵州[J].当代贵州,2005(17):18.

[29]王春华.论红军长征对贵州产生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5(26):175-177.

[30]欧阳淞.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J].中共党史研究,2015(1):30-34.

[31]金冲及.中央红军在贵州的若干重大问题[J].历史研究,2014(1):4-26+189.

[32]邓跃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4):5-7+29.

[33]贺菊莲.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9(2):89-92.

[34]谢东莉.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机制之研究——以遵义“红军菩萨”为视角[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1):69-72.

[35]李艳,王爱华.红色资源在贵州高校德育中创新应用的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2):95-97.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保护利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