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状元不一般

2019-09-10 07:22拉比
小福尔摩斯·上下五千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博物张謇南通

拉比

小渎者们,你们知道我国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在什么时候建成的吗?南丁历史原因,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了好几拍。一百多年前,它被当时腐朽古板的清政府视为“新政”,遭到了强烈的反对。直到1905年,我国才开始建造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它是南张謇先生自费创建的。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位“状元实业家”的另一个身份——我国的博物馆功臣吧!

状元出身

张謇是江苏南通海门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中状元。要知道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成为状元可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张謇虽然才华出众,但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才最终独占鳌头。

张謇年轻时曾前后五次参加乡试,均未考中。但在这之后,张謇遇到了他的贵人——翁同稣(he)、潘祖荫等,这些前辈对他十分赏识和重视。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的张謇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通过乡试后就要参加会试。可偏偏好事多磨,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其中,光绪十八年(1892年)那次会试落选的原因让人唏嘘。原来,那年负责审卷的朱桂卿突发疾病,由另一位审阅官冯金鉴代为阅卷。冯金鉴这人极不靠谱,同僚担心他误事,一再叮嘱他阅卷时要多留心。但他仍然只顾吸食鸦片,全然不考虑考生们的前途,张謇的卷子就在不经意间被淘汰了。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最终,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42岁的张謇考上了状元。

教育兴邦

张謇成为状元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然而,为官之路并不比科举之路顺利。

當时已是清代末期,国运衰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帝国签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收尾,这让张謇对大清帝国灰心丧气。

1903年,张謇前往日本考察。在约70天的时间里,张謇看到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意识到,中国也必须走实业兴国、教育兴邦的救国之路。

归国后,张謇便开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当时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张謇设想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涵盖一个人整个学习生涯的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惠及各阶层民众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有深度,也有广度。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必须大力发展的对象。

1905年,张謇上书清政府,提议在北京建设博物馆,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无法依靠政府的力量,那就只能回家乡,凭一己之力实现梦想。同年,张謇自费创建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小读者们,你们第一次看到“南通博物苑”这几个字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我们一般都是叫“博物院”的,为什么到这里就变成“博物苑”了呢?原来,南通博物苑是由植物园改建的,这里不仅有博物馆的房屋建筑,还有树木花坛、楼台亭阁、水榭假山。这是张謇独特理念的体现,他希望人们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欣赏、学习历史文化。

不过,博物馆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造好就完事了,藏品才是博物馆的灵魂。可是,南通既不像首都北京有大量的文物储藏,也不像陕西、河南等中原地区有丰富的地下宝藏。因此,在创办南通博物苑的过程中,缺少展品成为张謇遇到的最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謇贡献了自己的所有收藏。同时,他还通过另外的途径为博物苑添置藏品。

1911年,南通的一位民工在滩涂上发现了一头搁浅死亡的巨鲸。张謇听说后,立即派人将这头鲸的骨骼运送到博物苑。战乱期间,博物苑的很多藏品遭到毁坏,这副鲸骨架只有头骨幸免于难。如今,它虽仍被保留在博物苑内,但已经无法还原当初的模样了。幸运的是,近年南通博物苑又征集到了几具完整的鲸骨架。

1912年,张謇在北京天坛的瓦砾中捡到了两块比较完整的琉璃瓦当。当时清王朝刚覆灭不久,许多建筑物还没有被保护起来。这两块瓦当被张謇带回了南通,成为博物苑内重要的馆藏文物。

除此之外,张謇还游说身边的朋友,鼓励他们把自己收藏的宝贝捐出来,放到博物苑里展出。也许是张謇对教育的诚意打动了朋友们,大家纷纷慷慨相助。其中,曾任两江总督的大收藏家端方曾先后捐赠多件文物,包括青铜锌(chun)于(铜制乐器)、陶瓷、墓志和碑刻拓片等。

文化遗产守护人

张謇是一位忠实的文化遗产守护人。他保护的不仅是普通的文物,还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帝下诏改建寺庙做学堂用,张謇也投身其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张謇很清楚寺庙是重要的古建筑,应该好好保护。因此,他在建学堂的过程中,严格挑选改建用的寺庙。1902年,他又选择改建位于通州(今南通)城东南的千佛寺废址,创办师范学校。由于火灾的缘故,当时这座寺庙已经是一座连遮风挡雨都困难的破庙,庙里只留下一个贫穷的僧人。利用这样一间寺庙办学,既不会破坏古建筑,也不会影响佛事活动,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除此之外,张謇还关注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为传承苏绣技艺,张謇创办女工传习所,传授刺绣技艺,并聘请刺绣大师沈寿做女工传习所所长,兼任刺绣教员,让女工们能学到最顶级的刺绣功夫。沈寿大师对传习所尽心尽力,在七年间共向三百多名学生传授技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刺绣人才。然而,也许是积劳成疾,沈寿大师病倒了。根据她的口述,张謇将她毕生的刺绣经验心得整理成册,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的著作《雪宦(yi)绣谱》。这本著作至今仍是绣娘们的创作指导。

猜你喜欢
博物张謇南通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称呼见人品
博物馆奇妙页
展览纪录
Beijing Diabolo Museum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Forbidden Money
天津宝成博物苑
翁同龢点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