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寄宿小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2019-09-10 08:13李金娣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农村小学

李金娣

摘 要:“勤俭节约”历来被奉行为一种美德,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中,值得我们一代代地传承和发扬。但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提升、物质条件改善,“勤俭节约”理念在农村家庭子女群体中开始被边缘化,部分小学生出现了相互攀比、肆意浪费等现象,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容易养成“巨婴思维”,不利于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本文以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群体中“勤俭节约”意识丧失的原因,提出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养成

一、农村寄宿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丧失的原因分析

本质上,“寄宿”是学校教育服务扩大化的一种现象,“寄宿学生”是指因某种原因住在学校所提供的宿舍,与家庭及家庭成员长时间保持隔离状态,其学习、生活、社交等活动主要发生在校园空间的学生群体;立足国内,造成农村寄宿小学生及勤俭节约意识丧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追逐优质小学教育资源。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空间隔阂被打破,大量农村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纷纷将学生送入城市小学,当规模效应出现之后,農村寄宿小学生群体也就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制下的“农村小学寄宿生”出现,还存在一个隐含的支持条件,即“二胎政策”开放之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导致农村整体生源减少,部分地区为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也会推动“寄宿体制”;此类农村寄宿小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家长及监护人存在一定的溺爱现象,自幼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第二,留守儿童。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社会人口流动形式,催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进城务工无法兼顾子女生活、学习、安全等责任,只能将相关职能转移到学校方面,由此形成了大量农村寄宿小学生;此类农村寄宿小学生往往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心灵缺失容易转化为物质满足。

第三,个体及家庭特殊原因。诸如偏远地区、家庭贫困、失依儿童等,只能由社会保障机制提供照顾的小学生群体,在适龄阶段被安排到学校寄宿;此类农村寄宿小学生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之后,由于自之力匮乏,容易产生不理性的消费习惯。

二、培养农村寄宿小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

对于农村寄宿小学生而言,教师(尤其班主任)不仅是学习方面的监督者、也是生活方面的管理者,对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感、崇拜感,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小学生的模仿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处处渗透“勤俭节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例如,在“共同进餐”的时候,教师应身先士卒践行“光盘行动”,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课内外活动间隙,提醒学生是否及时关灯、是否拧紧水龙头、是否乱花钱买零食;教师树立起勤俭节约的“示范作用”之后,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好习惯。

(二)通过家校联合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很多家长都以“不能苦孩子、不能穷教育”为借口,凡是能够满足的物质需求绝不回避,尤其是农村寄宿小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形成了强烈的“攀比心理”——这种源自于家长的“攀比心理”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如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钱,与学校方面展开“勤俭节约”教育产生冲突——通过家校联合教育机制,家长、教师在相关教育理念上必须达成一致,必要情况下可以针对家长开设“家庭教育勤俭节约课堂”,讲道理、摆事实、阐明利害,双方共同为农村寄宿小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努力。

(三)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

十九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重点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形式,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内涵——“勤俭节约”可做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实践途径,为有力保障教育实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具体实施可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将“勤俭节约”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可通过在校园空间中张贴“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宣传画等形式,让农村寄宿小学生日常多接触,在食堂、走廊、图书室等场所设置“节约监督员”,让小学生参与其中、自主实践。此外,还可以号召各班级定期开展“勤俭节约”及相关主题的班会,增强寄宿生的体会。

第二,将“勤俭节约”渗透到课程内容教学中。以学科为媒介,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中要主动渗透“勤俭节约”理念,例如小学数学方面,可让小学生计算身边的浪费数字,又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朱德的扁担》、《千人糕》、《雷锋的童年》等课文,突出勤俭节约的教育意义。

第三,将“勤俭节约”纳入到教师管理职责中。客观上,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在衣食住行及消费等方面,必须通过有效地制约机制才能形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教师管理职责中应注重“奖惩机制”的设立,例如以班级为为单位,每周评选一名“节约之星”,以此激励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寄宿小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两个主体的协同配合,尤其“教师”所担负的不仅仅是教育职能,在勤俭节约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发挥监督、引导、激励等作用。

参考文献:

[1]方静.探究农村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51.

[2]陈桂侠. 以德法并举之措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J]. 读写算:教师版, 2015(10):38-39.

[3]佚名. 如何培养农村寄宿小学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 新课程·小学, 2018(10).

[4]王娜. 培养寄宿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 黑河教育, 2015(5):10-10.

[5]成水防.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 新课程(小学), 2016(4).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农村小学
养成教育之我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