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气内转,沉郁顿挫

2019-09-10 08:58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落木悲秋昭君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课文所选取的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后期的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三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慨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沉郁顿挫包括“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凸显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幽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杜甫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漂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厉的角声,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

《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辛酸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肃杀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及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与《登高》比较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这两首诗是杜甫晚期的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在夔州。杜甫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杜甫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他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杜甫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两首诗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仇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首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的境界,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首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心”。《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首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情感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八首(其一)》虽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之壮阔,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阅读下面三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2.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登 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衬托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衬托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5.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诗人写昭君之怨的意图何在?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见下期2、7版中缝)

猜你喜欢
落木悲秋昭君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落木(外二首)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脑筋急转弯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