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9-09-10 09:25吴艾美
学业 2019年5期

吴艾美

摘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本文主要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将数学生活化。

关键詞:问题生活化;运用生活化;学习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把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和学生有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相关情境来给学生独特的体验, 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生活情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印象,注重知识的迁移。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再如在教学“元、角、分”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可以给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在家长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元角分这些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人民币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 教师可让学生分别到讲台上称课本、书包、橡皮的重量,分别以克、千克为单位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学习到了两个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计量生活中的物品以及比较这些物品哪个轻或哪个重,如比较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哪个重。再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通过列举实例, 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了“数学生活化”的乐趣。

三、数学学习生活化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有时一些知识是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的,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又比较难于理解,此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循环”。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轮换,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我们上学都是每个星期从星期一、二、三……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连续不断,使学生获得对“循环”的含义获得初步的理解,为“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在现场演示切土豆,在切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摸一摸,让学生在切和摸的过程中感受“面”“棱”“点”。这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过程,让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再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中,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学生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制作起圆柱来。在动手制作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了圆柱的构造,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下面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也就容易了很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体验中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操作、实践体验,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调整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说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学生能够做的,一定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能够自己讲的,鼓励学生多讲。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辅助者”的身份带动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同时,广大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着头走路,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健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在看到别人的长处的同时主动地完善自己。

总之,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用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定会大大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进明.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9年4期

[2]吕元玮.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散文百家(下)》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