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2019-09-10 07:22梁启东
国企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东北小微实体

梁启东

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提高实体经济的地位,强化实体经济的功能。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前两年,在国内各地都存在一种现象: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为了赚快钱、图暴富,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转向发展虚拟经济,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脱节,“脱实向虚”现象比较严重。

要知道,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离开了实体经济,一切都是空谈。同时,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虽然虚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扩大,为实体经济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是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实体经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制造业出现一定程度凋敝,导致一些地区工业经济运行不景气,形成经济失速的问题。“虚”和“实”要相互关联,不可或缺,避免陷入“虚拟化陷阱”。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的振兴,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确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东北振兴的必经之路和主导方向,坚持向实体经济发力、聚力,靠实体经济稳增长、上水平、攒后劲。

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不是彻底淘汰低端制造业,要低端、高端制造相辅相成,走先进还要适用的道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低端、高端制造的关系。要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的负担,全力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组合拳”,全面减轻企业负担;切实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引导和推动实体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重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

金融要回归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软环境”“硬指标”双轮驱动。

近年来,金融机构“脱实向虚”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热衷于造新城、建新区,大搞房地产;一些地方不看需求和可能、不计代价搞资本运作,动辄建设“金融中心”“現代服务业集聚区”。没有人愿意做实体经济,没有人愿意服务实体经济,炒房子、炒股票、炒债券、炒大豆、炒大蒜……造成了金融市场混乱,实体经济越发无人问津。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促进结构转型和升级。要优化信贷结构,既要保障铁路、公路、高铁、高速公路和水利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投放,也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还要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思路,多措并举服务实体经济,千方百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东北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是“四重四轻”:重“重”轻“轻”、重“旧”轻“新”、重“大”轻“小”、重“国”轻“民”。

重化工业比重大,轻型工业比重小——轻重比例失衡,是东北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轻型产业涉及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多个消费领域,是关乎民生民富的综合性产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在稳定内需、扩大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东北的轻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大。很多城市的轻型产业,在工业构成中不足20%,甚至是个位数。我们看东北一些城市的轻重工业结构状况,2017年通化的轻重工业比重为68:32,这在东北地区轻工业比重算最高的;抚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重工业152.6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6.7 : 93.3;葫芦岛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56.3亿元,重工业总产值632.3亿元,比重为9 : 91。在东北各个城市的超市里,很难见到已经形成品牌优势的当地产品。

东北的产业要由“重”向“轻”转变,轻型产业要“重整行装再出发”。重点是实施“三品”战略,即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树立东北制造良好形象,争取在副食品、家电、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上实现突破。

小微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目前,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底层力量。而科技型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实体经济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但和南方一些城市比,东北小微企业层次较低,民营经济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差距大。

抓“小”,体现的是一种放眼未来的眼界,也体现了做慢工、做细活的定力。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抓“小”,反应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创新理念:“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

“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和定位,大项目有大的带动性,小企业有小的辐射力。小企业有大发展,小舞台可以展现大世界。“小”与“大”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此,2018年,辽宁省出台了《“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省民营经济工作的三大重点任务及完成标准,即每年将重点培育1万户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1000户左右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升级为超亿元“小巨人”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东北振兴,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四则运算”,就是既要做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也要做创新驱动的“乘法”和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

东北的产能过剩是多年的痼疾,尤其是支柱产业过剩严重。所以一定要痛下决心,做好“减法”的文章。在实际工作中,要在“三个字号”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不能再躺在“共和国长子”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再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装进筐里就是菜”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还。市场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要让产品适应市场。所以必须进行“喜新厌旧”式的结构调整,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对于传统产业,要“老中生新”,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以增量带动存量。通过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改造升级,加快推动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促进实体经济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小微实体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实体钱
大东北的春节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小微企业借款人
重振实体经济
邮储银行:小微金融的冬日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