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及对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启示

2019-09-10 07:22廖军华黄艳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研究进展启示

廖军华 黄艳

摘 要: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运用与延伸。目前,旅游精准扶贫主要研究内容涵盖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旅游精准扶贫的识别、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与运行机制、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及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等五个方面。整体而言,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总量偏少,不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定性研究是当前的主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比较少见;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及社区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研究缺乏乃至空白;地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借鉴不够。旅游精准扶贫研究需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增加研究深度,不断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以指导旅游扶贫实践。今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需更多地聚焦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旅游精准扶贫的社区参与以及旅游精准扶贫案例研究等领域。

关键词:旅游扶贫;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5-0080-00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5.009

贫困(poverty)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反贫困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2000年联合国提出到2015年底将全世界贫困水平降低50%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末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 Tourism)这一概念由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率先提出之后,旅游扶贫成为高频词,引起旅游业界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2013年我国领导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扶贫要因地制宜、细致工作、精准扶贫),随后,精准扶贫进入研究者视野,部分学者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研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是当前精准扶贫研究中关注的焦点。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运用与延伸,《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第七条“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对旅游精准扶贫的首次表述。目前学术界有关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因此,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把握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探寻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未来趋势及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我国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源起

1991年,旅游扶贫概念在我国首次出现,随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旅游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扶贫的概念界定、旅游扶贫的意义与目的、旅游扶贫的机制与效应、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运用与延伸,2014年出现这一主题的研究,随后相关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以指导旅游精准扶贫实践。

(一)旅游扶贫的源起

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鉴于此,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旅游在扶贫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也得以加强,20世纪90年代末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这一概念由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率先提出,该概念强调贫困人口应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方面)。当前,旅游扶贫已成为旅游业界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热点。1991年,旅游扶贫概念在我国首次出现,随后在国内学术研究与政策讨论中高频出现。截至2018年底,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主题“旅游扶贫”进行检索,得到3 600条记录,且自2015年起该项研究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有245條记录,2016年有565条记录,2017年有884条记录,2018年有931条记录。旅游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扶贫的概念界定、旅游扶贫的意义与目的、旅游扶贫的机制与效应、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二)旅游精准扶贫的源起

旅游精准扶贫是旅游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延伸,与其密不可分。2013年我国领导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随后,精准扶贫进入研究者视野,部分学者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精准扶贫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是当前精准扶贫研究中关注的焦点。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运用与延伸,《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第七条“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对旅游精准扶贫的首次表述。截至2018年底,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主题“旅游精准扶贫”进行检索,得到659条记录,自2014年出现这一主题研究,2014年有1条记录,2015年有18条记录,2016年有115条记录,2017年有249条记录,2018年有273条记录。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以指导旅游精准扶贫实践。

二、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

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运用。自旅游精准扶贫提出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旅游精准扶贫的识别、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及运行机制、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基本理论

学术界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罗兴认为坚持内生为主及外力为辅、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有机融合、坚持全效提升与分项扶持相结合是旅游精准扶贫内涵的三个主要方面[2]。张乐、邓小海等学者认为旅游精准扶贫是在深入分析不同地区旅游扶贫条件及不同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状况的基础上,对旅游扶贫目标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对旅游扶贫工作进行精准管理,以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的一种扶贫方式[3-4]。马勇指出旅游精准扶贫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精准脱贫,是一种具有长远收益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扶贫方式,也是一种有尊严的扶贫方式[5]。

旅游精准扶贫的支撑理论涵盖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及社区参与理论等[3,6]。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尔达尔提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具有动态性,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循环累积,基于此理论,旅游精准扶贫应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等各种条件。可持续发展理论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要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证后代人具备满足需要的能力,基于此理论,旅游精准扶贫应努力实现“扶真贫”“真扶贫”及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系统理论由贝塔朗菲(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提出,该理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统一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旅游精准扶贫由旅游扶贫目标群体的精准识别、对旅游扶贫目标群体的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旅游扶贫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利用本国或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从有利于本国或本地区的角度来组织各类经济活动,参与全球分工,从而获得相对优势,基于此理论,旅游精准扶贫需精确识别旅游扶贫目标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有无实施旅游扶贫的优势。社会资本理论由皮埃尔·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提出,该理论认为诸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社会组织的特征即社会资本,通过有效合作,社会资本能提高社会效率,基于此理论,旅游精准扶贫需对特定对象进行帮扶,使其获得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其社会资本。社区参与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提出,其核心是公民参与,旅游精准扶贫强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产业开发项目,进而获得经济效益与自我發展能力。

(二)旅游精准扶贫的识别

有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精准识别,研究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无疑对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研究不断升温,成果不断丰富。邓小海等认为要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目标群体[7];对于如何识别扶贫对象,贺立龙、王小林等通过深入研究构建了多维度贫困测度法,对于识别与评价贫困人群具有积极的作用;李鹍与叶兴建认为在识别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群体的过程中,“层级式”识别法较“参与式”识别法更具效率[10]。张春美等就旅游扶贫项目的选定进行了探讨,认为准确选定旅游扶贫项目能深刻影响旅游扶贫开发效果,因此,在选择旅游发展项目时要基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11]。邓小海等基于资源、人及效益等要素,提出了识别旅游扶贫项目的三大标准,即扶贫项目与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相适应的标准、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并从中受益的标准以及扶贫项目能带来良好效益的标准[7];王文艳和余茂辉认为执行此三大标准会一定程度上局限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范围,增加扶贫项目的选择难度[12]。

(三)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及运行机制

1. 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在实践中,旅游精准扶贫积累了多种模式。罗俊等及耿宝江等学者基于主导主体将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分为三类,即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主导型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13-14]。桂拉旦等、吴亚平等按主导产业将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分为三种,即旅游业主导模式、农旅结合模式、文旅结合模式[15-16]。姚云贵等通过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创新,提出旅游业主导模式可以细分为旅游景区+贫困村、旅游合作社+农户、旅游产品+电商、旅游业+精神文明四种旅游精准扶贫模式[17]。杨祎等通过深入研究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提出了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四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邻里互助型模式及景区帮扶型模式[18]。邢慧斌等提出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应立足自身实际条件,在尊重旅游扶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三位一体”的旅游精准扶贫“燕山-太行山片区”模式[19]。

2.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因此,其运行机制的构建也需以此三个问题为核心要素而进行。邓小海等指出旅游精准扶贫由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目标群体、精准帮扶旅游扶贫目标群体以及精准管理旅游扶贫三个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进而构成旅游精准扶贫合理机制[4]。杨建等指出旅游精准扶贫涵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关键是科学管控好当地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及市场环境等[20]。吴亚平等指出精准识别机制与贫困人口受益机制是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贫困人口受益机制是关键所在,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由外援式项目的贫困人口受益预设机制、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及参与受益增长机制、旅游业内生发展促进贫困人群发展机制、资源转化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旅游精准扶贫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五部分组成[16]。耿宝江等指出旅游主体(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与旅游客体(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共同构成旅游精准扶贫动力系统,构建旅游主体行为驱动机制是其中关键一环,各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协同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实施[14]。张春美等探讨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提出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减贫脱贫目标的路径[11]。吴忠军等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架了1个目标、2个维度、3个约束、多个主体理性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21]。

(四)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策略及对策。薛定刚指出了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三条有效路径[22]。陈秋华等认为“三产”融合,延伸农村产业链;因地制宜,实施精准帮扶;应用“五化”理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注重人力,构建培训机制和建设智慧乡村,优化营销平台是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六条路径[23]。刘蓓认为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是社区参与[24]。张春美等提出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是加大资金扶持,吸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施;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先瞄准再帮扶;移民搬迁,集中帮扶;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整合;加大培训,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增强参与意识,引入人才;打造创意旅游,引领旅游消费升级[11]。杨建等认为实现精准旅游扶贫需健全管理机制、建立立体化的考核体系、完善智囊建设及强化智力支撑[20]。此外,研究者还围绕特定贫困地区及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进行了相关研究。何茜灵等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25],彭华等以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为例[26],白丽等以山西省为例[27],龙安娜等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28],黎玲等以理县为例[29],胡田翠以六安大别山区为例,针对特定贫困地区或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30]。

(五)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

虽然旅游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实践时间也较短,其产生的效益还有待观察。但已有研究涉及旅游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叶俊指出旅游扶贫促进了农村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同时旅游扶贫也提升了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31]。邓小海等认为旅游精准扶贫能使贫困地区环境得到改善且贫困人口能从中受益,但同时指出贫困地区薄弱的基础条件成为旅游扶贫的障碍,贫困人口的获益也因此而打折扣[7]。李光明、马磊通过建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算新疆阿勒泰地区2009年至2014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及其变化,研究得出该地区整体旅游扶贫效率居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差异化明显[32]。田翠翠等通过对重庆高山纳凉村旅游精准扶贫进行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但没有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实证研究[33]。李佳、田里通过深入研究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实践,得出财务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贫困人口从旅游扶贫中获得的收入来源,并且开发旅游后贫困人口收入增幅明显[34]。

三、对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启示

旅游精准扶贫已然成为当今旅游界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纷纷参与其中,也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整体而言,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总量偏少,不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定性研究是当前的主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偏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研究、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及社区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缺乏乃至空白;地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借鉴不够;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地理集中性。旅游精准扶贫研究需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增加研究深度,不断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以指导旅游扶贫实践。鉴于已有研究存在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及精准确定旅游扶贫项目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精准扶贫绩效研究有待加强、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滞后、关注旅游精准扶贫的学者数量上与旅游扶贫实践不相适应、研究质量整体不高等问题,需要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扩大研究队伍规模,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实践需要

如前所述,学术界虽然有部分学者在研究探讨“三农”问题和“扶贫减贫”问题,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涉足旅游精准扶贫领域的学者偏少,尤其是权威学者较少研究旅游精准扶贫问题,因此,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已有研究成果不能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旅游精准扶贫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鉴于此,需引导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扩大研究队伍规模,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产生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适应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实践需要。

(二)创新研究方法,提高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科学性

目前,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中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微观研究的模型、计量分析及定量计算方法在研究中还显不足,地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借鉴不够。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诸多研究方法,显然,当前的研究方法不能满足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实践的需要。因此,创新研究方法,成为提高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需加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在做好定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微观研究的模型、计量分析及定量计算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积极引入和借鉴地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理论,以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复杂性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不断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指导旅游精准扶贫实践

当前,有关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要么过于关注理论研究,缺乏对现实具体问题的深入调研与思考,实践指导不足;要么关注实践,但更多地研究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问题的实质,理论高度不够,导致理论指导不足。已有成果存在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及精准确定旅游扶贫项目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精准扶贫绩效研究有待加强、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滞后等问题,成果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指导旅游精准扶贫实践。因此,引导学者深入研究关键领域与核心问题,努力提升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成果的质量,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是当务之急。具体而言,需加强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方面的研究,以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加强精准确定旅游扶贫项目方面的研究,以精准确定扶贫项目;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研究,以做到精准施策;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研究,以准确评价旅游精准扶贫效果;加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为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提供模式与机制保障。

(四)加强问题导向研究,为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精准扶贫核心问题的研究较薄弱,研究的问题导向意识不强。例如,旅游扶贫对象与旅游扶贫项目的精准识别研究还不够、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的研究还不深入、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机制的探索还十分有限、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等等。因此,应加强问題导向研究,为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借鉴参考。结合当前旅游扶贫实践,加强问题导向研究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强化旅游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研究,为精准确定旅游扶贫对象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加强旅游扶贫项目精准确定研究,为精准确定扶贫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三是深化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研究,为科学评价旅游精准扶贫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四是努力探索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与机制,以指导精准扶贫实践;五是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确保旅游精准扶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以上努力,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研究,为新时代旅游精准扶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四、结语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扶贫要因地制宜、细致工作、精准扶贫,这是关于“精准扶贫”的首次表述。随后,精准扶贫进入研究者视野,学者们开始关注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是当前精准扶贫研究中关注的主要领域。旅游精準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运用与延伸,自旅游精准扶贫提出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旅游精准扶贫的识别、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及运行机制、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等方面的内容。整体而言,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总量偏少,不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定性研究是当前的主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偏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研究、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及社区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或是空白;地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借鉴不够;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地理集中性。目前学术界有关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不能满足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旅游精准扶贫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项紧迫任务。鉴于已有研究存在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及精准确定旅游扶贫项目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精准扶贫绩效研究有待加强、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滞后、关注旅游精准扶贫的学者数量上与旅游扶贫实践不相适应、研究质量整体不高等问题,需要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具体而言,需要扩大研究队伍规模,适应旅游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创新研究方法,提高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指导旅游精准扶贫实践;加强问题导向研究,为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借鉴参考。通过以上努力,把握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探寻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未来趋势及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我国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Zeng B, Ryan C. 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Vol.33,No.2,Feb.2012:239-248.

[2]  罗兴.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口县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6(23):130-132.

[3]  张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基本理论分析[J].时代经贸,2016(34):36-38.

[4]  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2):265-269.

[5]  马勇,刘军.准确把握旅游精准扶贫内涵[N].中国旅游报,2017-01-04(003).

[6]  左冰.社区参与:内涵、本质与研究路向[J].旅游论坛,2012(5):1-6.

[7]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8]  贺立龙,左泽,罗樱浦.以多维度贫困测度法落实精准扶贫识别与施策——对贵州省50个贫困县的考察[J].经济纵横,2016(7):47-52.

[9]  王小林.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研究——黔西南州案例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3):5-9.

[10]  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3+54.

[11]  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6):625-631.

[12]  王文艳,余茂辉.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99-101.

[13]  罗俊,赵弘,赵燕霞.大城市周边生态抑制型贫困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5(10):34-40.

[14]  耿宝江,庄天慧,彭良琴.四川藏区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与微观机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6(4):157-160.

[15]  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2):64-68.

[16]  吴亚平,陈品玉,周江.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兼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5):57-61.

[17]  姚云贵,张银玲.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创新探析[J].现代商业,2017(6):159-160.

[18]  杨祎,梁宜人,黄润.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2):19-22+61.

[19]  邢慧斌,席建超.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18-125.

[20]  杨建,韩宗伟,张翊红.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和推进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16(6):52-56.

[21]  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等.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46.

[22]  薛定剛.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1):36-38.

[23]  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96-200.

[24]  刘蓓.社区参与下的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1-85.

[25]  何茜灵,宋亮凯.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6):81-83.

[26]  彭华,冉杰,卢宗源,等.秦巴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16(8):65-67.

[27]  白丽,葛晓宏.山西省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315.

[28]  龙安娜,张英,游葭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6(11):87-91+107.

[29]  黎玲,张云皓.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理县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1):6-8+24.

[30]  胡田翠.六安大别山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47-49+75.

[31]  叶俊.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187-3190.

[32]  李光明,马磊.旅游精准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6(5):22-28+43.

[33]  田翠翠,刘黎黎,田世政.重庆高山纳凉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指数模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12):1436-1440.

[34]  李佳,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6-1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ourism in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Research 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ourism in the New Age

Liao Junhua1  Huang yan2

(1.Tourism and Aviation Service College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2.Guizho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Guiyang,Guizhou,550025)

Abstract: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tourism field. At present,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ourism precise poverty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connotation and basic theory,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ourism route choice and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five aspects. Overal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ccurate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otal amount,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the mainstream of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rare; tourism precise poverty effect evalu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ack of precise poverty or blank; theory and method geograph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conomic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from not enough. The study of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need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content, expand research methods, increase research depth,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heory of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ourism. In the future,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arch progress;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研究进展启示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