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安国际人文交·合作路径和模式研究

2019-09-10 07:22张巨武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安人文一带

摘 要: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中旨在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创建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途径和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背景和现状,然后提出了 “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思路,最后论述了西安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具体路径和模式。“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战略的实施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高端顶层设计,探究国际人文交流载体和路径,创建国际人文交流平台和机制,创设国际化人文交流环境和氛围,搭建国际人文交流信息网络化平台,创新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的路径模式。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安;人文交流;路径;模式中图分类号:G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5-0634-05

Abstract:Xi’an,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Xi’an is endowed with unique conditions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 Road”.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in Xi’an can be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exploring the carrier and path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establishing the platform and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creat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network,innovating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etc.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Xi’an;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path;mode

0 引 言

自2013年國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演讲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走过了6个春秋。6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内涵越来越丰富,范围越来越广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而且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得以顺利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度、深度和成果都远远超出预期,成为全球经济最值得期待的亮点之一。现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拓展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实践,成为一条增进了世界各国民生福祉的共同机遇之路和繁荣之路[1]。 人文交流是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是深化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前提。西安同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加强“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高西安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的研究和成果颇多,其中不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学者的研究,例如,迪潘克尔·班纳吉呼吁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人文交流,建议中国与南亚要加强民间交往,促进广泛的文化与学术交流、人员往来、媒体合作等。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校长卡纳特教授认为,伟大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经贸和人文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中最重要的是巩固和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人文交流和联系,没有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国家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国立师范大学佳吉拉教授 在《“一带一路”倡议及高等教育的作用》中认为,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最重要成就之一,“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加强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合作,直到今天这条路线仍旧是跨文化对话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巩固世界和地区的和谐与团结。北京大学希腊学研究中心艾莲娜教授在《希腊化中亚古城:阿伊哈努姆》一文中指出,研究希腊化中亚古城,是我们重走玄奘之路、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开拓河西走廊与中亚五国深度文化外交的重要一环,并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了亚历山大古城阿伊哈努姆的城池、神庙、剧场、雕像、金币等,结合希腊罗马史料,重现了希腊化中亚人的工作、休闲、议事、竞赛、节庆、祭祀等生活全景[2]。 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21 世纪是一个充满憧憬和希望、富有竞争和挑战的新时代,大交流促进大合作,大合作促进大发展。面向未来,构建亚洲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赖于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以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人文交流是人与人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对于增进各国共识、推动区域发展、构建和谐亚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3]。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认为,丝绸之路与人文交流紧密相连,并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4]。有学者阐述了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如许利平认为,人文交流是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起成为推动地区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三大动力[5]。沈永福认为,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驱动力[6]。邢丽菊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人文交流有助于推进民心相通、构建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7-8]。李建民强调,人文交流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支柱,“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提供了新动力,其中教育交流是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的重点,旅游、考古和媒体交流是人文合作的新亮点;王宗礼认为新时代,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培植共同价值观,超越比较优势的利益导向,摒弃国强必霸逻辑,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民心基础;王蔚认为,国家人文交流是一个后发领域,通过各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文交流活动,使得各国民众进一步加深对其他国家的认知和了解[9]。 也有学者认为,人文交流应与经济合作一起推进,否则经济合作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张国祚认为,“一带一路”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10]。人文交流需要不断充实内容、完善机制才能取得更好效果[11]。乌兰图雅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多领域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或变动期的先导作用和沟通作用非常重要。人文交流需要多样化的路径和机制。

人文交流机制是各国政府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而人文交流机制的有效运行又需要民间多领域、多样化的支持[12]。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子今教授、西北大学的徐为民教授、黄留珠教授等人通过《史记》《汉书》等史籍研究了古代汉、唐长安和西域国家的国际人文交流[13-14]。

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国际人文交流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对双边研究多,对整体、区域、多边研究少;对重要性和意义研究多,对具体路径措施研究少;对古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人文交流研究多,对当前国际人文交流研究少;尤其是有关“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的研究和成果欠缺,对于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文中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路径和模式研究。

2“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思路

加强对国际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引领。成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常设专门机构,机构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建,合署办公,负责西安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合作的政策制定、方案设计、加强对国际人文交流的组织、指导、统筹和协调工作,提高国际人文交流的实效性。组建大西安国际人文交流专家团队,成立类似于“大西安都市圈研究联盟”“西安丝路国际人文交流研究院”等智库机构,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库支持。聘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民间的外事、法律、商贸、文化、演艺、教育、旅游、体育、非遗传承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定期就某一专题进行研讨和论证,出谋划策,贡献智慧;针对性地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征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大西安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研究“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的主体、载体、路径、模式和实施阶段步骤等,形成西安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5]。搭建高水平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窗口和平台,建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盘考虑、全面规划西安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制订西安和“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行动计划,明确目标、重点、内容、项目,做到精准发力,形成规模效应。打造西安“中国-中亚/西亚/欧洲博览会”、教育交流周、交流中心等交流合作平臺,密切人文交流与合作,保证人文交流合作的效果。提升西安知名度和美誉度,创设西安国际人文交流的环境和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平台建设、软硬件建设、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便利化条件和设施保障[16]。 依托西安和陕西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西安高等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教育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鼓励有实力的高校“走出去,引进来”,赴境外共建国际大学或开办分校。在西安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培训中心,创立“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与合作联盟与基金会,举办丝路国际教育博览会,吸引沿线国家专家、学生来西安访学、培训交流。同时选送一批中国学者和学生赴沿线国家高校教学、学习和学术交流。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人文交流领域的全球化治理。整合沿线各国文化资源,打造西安国际人文交流知名品牌,向国际社会提供人文交流的优质公共产品;加快西安全方位对外开放,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把西安建设成类似纽约、巴黎的多元文化融合式国际化大都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官方和民间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国家间、城市间、政府组织间、非政府组织间以及民间、社会团体、个体间的多层次、立体化人文交流体系,增进彼此间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赏。抓住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天时地利,着力推进西安文化旅游大产业和“硬科技之都”建设,推动西安—丝路沿线国家或城市的多边科技、文化、旅游、教育交流与合作;增加沿线国家的人员往来密度,活跃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融合传统和现代媒介,做大做强“互联网+”人文交流项目,搭建西安国际人文交流的多媒体平台。充分调动视、听、味、触觉效果,通过文字、图象、图片、实物、精神产品等形式,创新国际人文交流的途径和模式,讲好西安故事,推介西安乃至中国文化。同时引进和介绍沿线国家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促进大西安国际人文交流[17]。

3“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路径和模式

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西安领事馆区和沿线城市驻西安办事机构。在原有西安浐灞领事馆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更多沿线国家和节点城市在西安设立领事机构和联络处,将西安建成西北地区的签证中心。进一步扩大西安对外开放,

利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吸引包括金融和服务机构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西安;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投资兴业,建立国际企业总部区。成立 “一带一路”国别研究中心,负责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地理、语言、人文等研究。加深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相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双边关系发展和促进其它领域合作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打造西安具有沿线国家人文传统的民俗风情街(区),分片划区建设中亚风情街、南亚风情街、西亚风情街、欧洲风情街,建设类似西安回民街、永兴坊之类展示各个国家特色饮食、传统文化的小镇或街区;建设类似世博会、世园会之类的展示沿线各国风采的永久性主题公园或博览园。建设一批以西安为基地的永久性“一带一路”主题会址,例如,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博览会、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等。举办各种形式的西安国际文化节、人文年、文明月(周)、国家(城市)日、艺术节、旅游节、电影节等活动,推进西安以及沿线国家文化的推介、宣传和人文交流。充分发挥西安的区位优势,尽可能多地组织举办国际大型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体育赛事、学术活动、文化论坛、产品推介会等,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实体平台。定期举办诸如中国陕西(西安)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丝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圆桌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丝路”戏剧、影视艺术节、文化艺术沙龙、丝路沿线文明对话、沿线文明嘉年华、沿线国家美食节、“西安年、最中国”、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对外交流的知名品牌,开展感知西安-华夏文明丝绸沿线行、沿线国家青少年交流互访、国际大学生夏令营等活动;组织举办西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竞赛,开展人文学术研讨会。学者名人做客各个级别广播电视节目,介绍西安及沿线国家历史文化,促进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发挥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和人力等资源优势,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更多国家的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大学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沿线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沿线国家语言教学和汉语教学。西安高校更多地承担沿线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提高西安市民的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同时走出国门,利用访学、留学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推广汉语及西安地域文化,促进中国和沿线民族文化大融合,推进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进程。提升城市软硬实力,尤其是科技、文化、人居环境、旅游、服务等实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丝路沿线国际友人来到西安投资兴业、工作学习、文旅体验、安居生活。首先要提供大量的国际人文交流需要的国际化语言、法律、商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提供国际水准的通信设施和电信服务,搭建国际人文交流的信息平台。强化西安作为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快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提升航空基础设施,突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的功能,拓展空中航线,拓展直飞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客运航线,打通向西开放的空中通道;打造西安联通大西北、大西南和华北、中南内陆地区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在西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银行、证券交易所、投资信托等国际金融机构,建设国际娱乐设施和服务中心,建设一批高规格国际化酒店、餐饮业以及国际化商贸中心、购物中心、国际免税店、国际化文化演艺公司等[18]。践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绿色环保理念,利用西安秦岭后花园的天然优势,做好大西安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西安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以优美、优质、健康、便利、和谐、文明的都市环境和氛围吸引世界各地的友人来到西安。创建“一园多地”的跨国跨区人文交流模式。借鉴陕西西咸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合作经验,建立国际、国内城市间,国家级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经济带及全国中心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人文交流平台有机地整合(融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人文交流合作体。积极挖掘地方、民间“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沿线国家、城市共同申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举办丝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丝路旅游文化节,策划推出丝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建设永久性丝路博览园,建设汉唐以来的丝路专题博物馆[19]。利用西安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来西安的国内外游客,宣传西安文化和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通过各种传统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网络等新媒体宣传,促进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发挥融媒体作用,普及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化等知识,增信释疑,促进民心相通。充分发挥中、省、市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体上设立西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专栏、专题,介绍和宣传西安及沿线国家文化。在互联网上创建西安和沿线人文交流与合作网站,对于西安的各级政府机构等网站要建立多语种版本的网站,

大力宣传和推广西安地域文化和沿途各民族人文特色和项目。通过影视、文学、艺术作品等,展示和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利用电影、电视剧寓教于乐的优势,将西安及沿线国家文化拍摄成电影、电视专题片、微电影、电视短剧、戏曲、歌剧、音乐作品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国际频道、央视频道、省市地方电台以及各种新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20]。在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等演艺场所,展演沿线国家影视、戏曲等传统民族文化。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及当代影视作品的互译。签署视听合拍协议,联合拍摄出产影视、广播、戏剧、艺术作品,促进影视、广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文化专业机构、科研院所、高校、民间团体、民间人士、作家、画家、艺术家、文化名人、“非遗”专家和传承人等编写西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手册,凝练各国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撰写西安及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的专著论文,创作、翻译和推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鼓励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政府人员等通过学术交流、研讨会、讲座、会议、讲堂、人文论坛等形式传播西安及沿线国家文化。推动西安同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市外办、对外友协、外联处、高校国际交流处(中心)要“走出去,引进来”,探索城市交流新路径,建立西安同沿线国家友好、对口、姊妹城市。定期在这些城市举办文化节、文化年、文化周(月)和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进行双边文化宣传和文化推介活动,促进西安—沿线城市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4 结 语

西安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发祥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西安是十三朝故都,文物古迹荟萃,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强西安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不仅有力地拉动地方文化产业、教育、交通、旅游、住宿、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扩大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合作,还能够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文明互鉴,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4/26/c_1210119584.htm.

[2]马玉凤.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第二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04):199-206.

[3]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0-12.

[4]荣新江.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J].中国史研究,2019(01):177-182.[5]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J].新视野,2014(05):119-123.

[6]沈永福. 人文交流:“一带一路”的重要驱动力[J].中国信息安全,2016(02):41-43.[7]邢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06):5-17.

[8]陈利君.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研究[J].南海学刊,2018(01):55-61.

[9]吴沛斌.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政府引导与民间互动——2018金砖国家智库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一届万寿论坛会议综述[J].当代世界,2018(07):44-46.

[10]户华为.人文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根基与灵魂——访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祚[N].光明日报,2016-09-22(005).

[11]王伟华.信任构建与中国—南亚人文交流[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04):59-64.

[12]乌兰图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人文交流机制[J].东北亚学刊,2016(05):18-19.

[13]王子今.汉代长安的“胡客”,“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14]黄留珠.长安学研究与大西安建设[C]//2018年“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11):1-4.

[15]刘乃全,李 鲁,刘学华.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定位和路径探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05):140-146.

[16]汤 伟.“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J].國际关系研究,2015(04):59-68.

[17]张巨武.国际化视域下西安文化传播路径和模式[J].新西部,2016(09):29-30.

[18]朱江涛.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选择[J].城市,2016(04):13-15.

[19]卫 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迈向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2015(04):28-36.

[20]张成霞.构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新格局——新世纪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2(11):21-26.

(责任编辑:张 江)

猜你喜欢
西安人文一带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