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角度对比《红字》两译本

2019-09-10 17:55莫锦利
锦绣·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红字文化差异

摘 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就《红字》的2个中译本(1996年l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侍桁的泽本和1998年5月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姚乃强的译本)对其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红字》;文化差异;原语特色;语用意义

1  引言

《红字》这本小说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很有声望的美国浪漫主义小说权威作品。它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开放在文化界的加深和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掀起了一次外文经典译介的高潮,《红字》的复译也随之产生。笔者拟就其中2个译本从文化差异角度对其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1996年l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侍桁的《红字》泽本(以下简称译文版)和1998年5月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姚乃强的《红字》译本(以下简称译林版)。

2  试从文化差异角度对比《红字》两译本的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过:“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起源于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而导致的。大家知道,翻译以忠实为根本,使原语特色在译作中得以成功再现,进而才能实现翻译的根本目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首先必须忠实于原文,这种忠实不仅仅是停留于文字层面,而是要在顾及译入语文化形态,民族心理以及接受者心理的基础上,再现原语民族文化的特色,使读者通过译作能了解到异国情调,增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违反翻译忠实性的原则,欲以译入语的文化传统来替代原语文化的传统,会导致文化形象不一致而致使整体气氛失调,如此不但达不到翻译的根本目的,还会贻笑大方。笔者就以下面《红字》2译本中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It was none the less a fact,however that in the eyes of the very man who spoke thus,the scarlet letter ha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 on a nun’s bosom.(P197)

译文版翻译:不过,事实还是一样,讲这些话的人,在他们心目中,那个红字已含有如尼姑胸前十字架的意义了(P111)

译林版翻译:不过,事实是说这样话的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那红字具有与修女胸前挂的十字架一样的作用了。(P110)

我们大家都知道,“尼姑”是对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的俗称。译文版将“nun”翻译成“尼姑”,恐怕是想给译文带来—股中国味。但是,佛教文化里,尼姑胸前是不会佩戴十字架的,而是祷告用的念珠,即佛珠。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里,修女是佩戴十字架的。译文版的翻译里失去了原有的异域特色,从而破坏了形象的忠实性,把整体的文化氛围搞得不伦不类的。对比之下,译林版的“修女”则译出了“nun”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略胜一筹。

这样的问题在文中还出现了一次。霍桑在描写海丝特虽然遭到众人歧视却仍热心帮助他人时,写道:she was self-ordained a Sister of Mercy(P195)。上海版翻译为“她是自我任命的慈善的尼姑(P110)。在l7世纪4O年代清教势力肆虐横行的英格兰,佛教恐怕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翻译成“尼姑”是不符合当时社会文化传统的,应改为“修女”。此处译林版将“Sister of Mercy 译为“慈悲姐妹”(P109),也有些欠妥,因为“Sister”首字母大写时,表示“修女,尼姑”之意,而“Mercy”译为“慈悲” 又有些佛教文化的色彩。“慈悲”、“大慈大悲”、“以慈悲为怀”等是佛教文化里常见的术语,故译林版也有失去异域文化之嫌。笔者以为此处”Sister of Mercy 应译为“慈善修女”更好些。

此外,在第276页上有一个短语“no Merry Andrew,to stir up the multitude with jests”,译文版翻译为“没有使群众哄堂大笑的说相声的人”(P156)。将“Merry Andrew”翻译为“说相声的人”是有待商榷的。因为Andrew是亨利八世时的医生,后来泛指小丑、弄臣或江湖医生、侍者等逗人开心的人物形象,这个词无疑是英语民族历史的产物;而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曲艺节目,说相声的人以说、学、逗、唱为主要的艺术手段,通过诙谐的表演反映各种生活现象,讽刺假丑恶。建国后说相声的人都是人民演员或艺术家,除了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还歌颂祖国的新人新事。“说相声的人”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译文版将“Merry Andrew”译为“说相声的人”,牺牲了异域文化的特色,无法再现出原文的指称和语用意义。译林版用直译加注形式,先翻译为“没有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的快乐安德鲁”(P159),随后又对“安德鲁”进行了注释说明,这样既保留了异域特点,烘托出异国文化氛围,也译出了它的语用意义,此处胜于译文版的翻译。

3  结论

文化差异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也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只有重视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地克服翻译过程中的出现的语言障碍。经过这两个译本的对比,从对原著的理解上来看,译林版纠正了译文版的不少错误,尽管自身也略有瑕疵和疏漏,但总的来说是做到了准确、贴切。就翻译方法来说,译文版更侧重于翻译的形式,多采用直译法,但有时其翻译又与原作貌合神离,亦有硬译之嫌。而译林版则是直意译并用,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笔法比较灵活,深得原作之“神韵”,且力求再现原作之风姿。

译文版尽管存在些许问题,但其译者侍桁先生是我国翻译《红字》的第一人,实在是功不可没。译林版后来居上,在借鉴旧译作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超越和突破,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形和神,做到形神兼备,为我們树立了又一复译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

[2]Nathaniel Hawthorne.The Scarlet Lette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作者简介:

莫锦利,性别:女,民族:布依族,出生年月:1977.12,籍贯:贵州省荔波县,工作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红字文化差异
《红字》与《呼啸山庄》象征手法对比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红字》的叙事批评与语义批评解读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