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哈佛让我学会表达与呈现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哈佛课程设计导师

在哈佛读研的那段日子是我思考力最蓬勃的时候,每天无数的问题在头脑中如指数般生长。我像海绵一般汲取着无穷无尽的养分,日复一日地读书、听课、思考、写作。

如果说《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力量的种子,那么10年后,这颗种子终于在最适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我常把哈佛比喻成一段勇者之旅的开始,因为我在这里经历了对自己的觉知、对多元的探索、对挑战的承接。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课是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认知科学的研究。我的导师是哈佛教育学院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如何将因果关系认知运用到复杂问题的解决上。我清晰地记得,我在她的课上完成了60多页纸的理论分析、教学项目设计与评估。那时,我是她课上唯一一名中国学生,难免会在文化语境方面存在心理弱势,但我却在那门课上受到了最大程度的滋养。

最开始,由于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我选择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好几次试图举手发言都被前排的美国同学抢先了。几节课下来,越发觉得物理距离直接影响了我的心理感受。于是我迅速调整策略,移到第一排正中间、与教授仅有1米之隔的空位。

这需要很大的勇氣,进入距离老师最近的视线,意味着整堂课(3小时)都得高度专注,随时与教授有眼神和言语上的交互。但这也促使我做更充分的课前准备,从习惯于“精心组织语言后发言”到“一边思考一边表达”。一整学期的课程只围绕一个项目,从选题、搭建框架、内容设计到不断根据反馈来完善这个过程,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新奇的,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两年后,导师高兴地联络我说,她拿到了可以将我的课程设计落地中国的科研基金。自那以后,这个项目便从我个人的学习成果升级为有社会效应的工具包。

反观这门课的体验,我意识到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下,主动去表达和呈现自己、得到关注、获取资源,是非常必要的生存能力。

(摘自《人民日报》王忞青/文)

猜你喜欢
哈佛课程设计导师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