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创作体会与心得

2019-09-10 22:06郑万欣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4期
关键词:真实本质心灵

郑万欣

摘要:艺术的本质就是生命的本质,它关乎我们的生活,思维,术是可以浸润人的灵魂的。作为一名画家,最重要的是创造美,真正的美是由内向外的,它不仅要表现技法的美,更要表现心灵的美,耐人寻味,如诗一般,正如苏东坡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画面中所构成因素,自然物和生活描绘及表现上要真实,作品也要对观赏者的精神起着陶冶和教育作用,只有通过美的形象德表现,才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本质;心灵;真实;美

对于我的作品的形成,我自己也很难去做个透彻的解析,仿佛都在梦中一样,总是带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对,我就是在画我的感觉,我一直认为画画的人,感受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画的真诚,舒坦。

一、创作的启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位同学约好去北京参观故宫的古书画展,真是别有洞天,新鲜的感觉怀着种种美好的憧憬,几厘米间的距离让我对古人笔下的神采难以移目,心中似乎萌生了太多的疑惑正要向他们畅所欲言,张泽端、李唐、苏轼、王铎、倪瓒等等这些曾经在中华艺术青史里留下精彩笔墨的大师,如今我能亲眼一睹他们的真迹,心中无疑是无比的感到敬畏和幸福。剩余的时间里,我又来到了故宫对面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心中的好奇告诉我,这一定是一个意外又欣喜的收获,是什么呢?是汉唐的陶俑,没错,那一个个简练而充满优雅的大汉唱俑、士大夫泥塑、动物泥塑,它们是多么的生动,别有韵味。还有那大唐的陶俑侍女,体态丰腴又优美,动人的神情透露出他们的天真悠然,我的眼睛情不自禁的向他们靠近,甚至我的眼皮早就贴在外面的玻璃上了,一次看的不够,再一次,还一次,就这样他们的模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了,有的在似乎在和我打招呼;有的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唱起了小曲,弹起了古琴,跳起了舞蹈;有的似乎……,此时的我,有了一种新的创作灵感,不停的在它们面前徘徊。同时我想起了我在书上看到的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张宣的《捣练图》,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结合它们,我思考着,思考着,不停的思考着……

二、创作的形成

回南昌后,我放任的画了好多那些陶俑的速写,但我一直想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用没骨的水墨手法尝试的画了几张,总是感觉心又余而力不足,顿时陷入了困惑,我苦思冥想,我又想到了我当时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袁武近三十年来的作品,太感人了,一幅幅巨幅作品如高山坠石一般扑面而来,扣人心弦,这时我才明白,除了造型以外,还得在笔墨上下苦工,怎样让笔墨活起来,就像黄宾虹的山水,画十多遍依然不死黑,反而浑厚华滋。设计画稿是一件头疼的事,要经得起推敲。起初我画了四个不同动态的陶俑侍女,有正面的,有偏侧的,有全侧的。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眼神打动了我,我想着,是不是缺点什么,沿着这个思路,我加了几个小孩与它们相呼应,就是让画面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再加上小孩之后,画面就呈现出别的趣味,我觉得这是看点,人物的组合让画面构造出一种交流的气氛,通过他们的动态与神情,反应出他们内心的活动,但是为了不让画面显空,我在人物的后面加了几条屏风,屏风上又加了些几何的荷叶,让画面更有空间感。这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

从起稿到完成,我用了一个半月时间,稿子我画了两次,第一次比较尊重原型,整体比例比较真实,第二次,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改动,原来的四个仕女变成了一个,让主题更明确,减少了重复,而且整个画面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满装饰性,采用传统工笔重彩的手法去表现人物的特征,基本上是平涂上色。

三、點、线、面

一幅画离不开点、线、面,这是一件作品的基本构造。吴冠中先生善于利用点线面,他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话怎么理解呢?两个层次:一,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二,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吴老很强调人的真实感情和思想,而把技法看的很轻。我在我的画面中把人当作点,把屏风构成面,横面和立面之间有着明显的分割线,屏风上面加上几何荷叶,小孩身上的珠子都充当了点。这样就有了起伏的变化。

夸张的手法是这幅画的亮点,主要是人物的脸部和几何的荷叶,人物的五官接近于日本的浮世绘,结构简单,头部放大,五官缩小。后面屏风打破透视原理,上面显大,下面显窄,打破画面的平衡,黄宾虹常常讲“不齐之齐”之美,是相异和相同的对立统一。

对比因素,但是画面也讲究阴阳虚实,所以我就把他们的线条做了调整,用线上,小孩的线条多于直线,也象征着刚,侍女的线多为曲线,象征着柔,刚柔相济,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除了点线面以外,在画面的黑白灰上我也进行了处理,仕女的着色呈亮色,小孩的颜色为深色,皮肤呈暗色,背景色偏灰。让画面近实远虚,在人物的动态上,有蹲、有斜、有、有仰、有俯,有走,让画面动静结合,别有生气。

用色构成,古代谢赫讲述的“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但这幅画我采用的是重彩的方式来体现我的构成因素,很强调主观性。首先是一个整体的冷色调,大面积蓝色是这幅画的主要色调,比如,小孩身上的颜色是蓝中透紫,先平涂酞青蓝,然后再涂紫色,反复循环。小孩的头部和手是参考了永乐宫壁画的人物颜色,深褐色中带有红,色调暗沉,和图中仕女的颜色形成很强烈的对比。屏风的蓝多为二青,和人物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荷叶上稍微分染一些绿色,在整体画面沉重的情况下显得生机。

四、我的创作体会与心得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也说过:“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对此,我真是感同身受,我一直在思考我要画什么,怎么表现我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而不是意味着重复别人的样式,这是个很艰巨的话题,如何让自己的艺术品与众不同而又不失美。我觉得创作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创作这么一副大尺幅的画,可以提升我的绘画技法,提对画面的掌控能力加强我的思考力度,发掘我的潜能等等。其次,也可以让观众通过画面的信息简单的了解我的性格。这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启发,能够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主要是对我个人而言,让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跨越不同的领域,参考与借鉴,学习与模仿,这无疑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极端,更不能平庸,知行合一,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或以外寻找自我,没有“我”,根本就无法谈艺术。

参考文献:

[1]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明报周刊,1992.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真实本质心灵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