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平: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3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试车炸药

  徐立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0月出生,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组(徐立平班组)组长。徐立平工作三十多年来,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

在炸药桶里工作

徐立平是“航二代”,父母都是老一辈的航天人,母亲更是我国第一批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从小耳濡目染,徐立平也走上了航天这条路,骨子里也自然而然地传承了父辈骨血里不灭的航天精神。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技校毕业后,来到母亲工作过的地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整形车间。入厂教育第一课就是发动机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深深地震撼了徐立平,随后的安全培训更让他刻骨铭心。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面整形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令人闻风丧胆,操作人员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出现意外,一丝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参加培训的同事们都惊呆了,他们都没有想到,原来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竟是如此危险!

  晚上,有个要好的同学找到徐立平,他们是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同学紧张地说:“今天参加培训后,我不想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这就是在炸药桶里工作,太危险!”

  徐立平平淡地说:“我没感觉到危险,我只觉得自豪。你看到导弹发射、火箭上天时的情景吗?多么壮观啊,看着就热血沸腾。你再想想,如果那壮观的场面是由我们的双手创造的,又是多么自豪!至于你说的危险,这个岗位我妈干了一辈子,不也很平安吗?只要严守操作规范,就不会有危险。”

  同学的眼睛一亮:“是啊,危险是可以克服的,但荣耀却不是想有就有的。”

  后来,在师父的指导下,徐立平从最基本的拿刀、推刀学起,在试件上反复琢磨和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立平的双手越来越有感觉,时间长了,他只要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0.5毫米,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

年轻的心跳

1989年,国家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进入模样研制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药面再现裂纹。为彻查原因,在没有先进探伤检测设备的条件下,专家组毅然决定,就地挖药,寻找“病根儿”。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燃烧室内,挖出浇注固化好的火炸药,挖药量极大,这在工厂还是头一次。艰难可想而知,危险更不必说。

  没有丝毫犹豫,一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突击队迅速组成,21岁的徐立平成了突击队最年轻的队员。

工作果然是前所未有的危险:狭小的空间,半躺半跪在成吨的炸药堆里,忍着浓烈而刺鼻的固体燃料药味,突击队员们用木铲、铜铲非常小心地一点点抠挖。那一刻,他们毫无顾忌地把自己交到了死神的手中。为防止用力过大引起强摩擦,每次最多挖四五克。高度的紧张和缺氧,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干上十几分钟。作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好让师傅们多缓一会儿。

  就这样,历时两个多月,挖出了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复后的发动机地面试车圆满成功。挖药结束后,徐立平的双腿疼得几乎无法行走,医院也查不出病因。

“立平刀”,保平安

徐立平不是不怕危险,他们全家11口人,除了三个上学的孩子,其他都是航天人。弟弟和他一样,也在一级危险岗位工作,一次意外事故中,全身70%被烧伤……徐立平万分痛心,他发誓,只要自己还在整形岗位,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更安全的整形刀具。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突然有了“灵感”。他带领大家开始设计、加工,经过反复试验、修改,终于打造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立平刀”。

  經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三十多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得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奖。

  “再艰难的道路总要有人去走,再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这是徐立平最爱说的一句话。32年一直与危险“共舞”,支撑他的理由在青年时已经扎根在他心里:每当看到导弹发射、火箭上天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摘自《故事会》)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试车炸药
南京地铁7号线工程信号系统车辆段与试车线方案研究
以身试车
“大国工匠”张翼飞
菲矿山惊现数万枚炸药怪“中企遗弃”
为什么炸药的威力会很大?
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三级主发动机首飞前试车告捷
训练有素的狗
炸药的威力为什么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