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蔬菜无公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2019-09-10 07:22赵振飞张志平
种子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蔬菜对策

赵振飞 张志平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001-03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通过对当前制约定襄县蔬菜无公害生产因素及其原因的剖析,提出了组织区域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蔬菜全覆盖市场追溯制度、发挥政府扶持和投资的导向作用、全面普及安全标准化生产等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为全面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作贡献。

关键词:蔬菜;无公害生产;制约因素;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不断增强,蔬菜消费量稳步增加,蔬菜已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种类,其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并引起了全民的极大关注,无污染、安全、保健的优质蔬菜产品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当前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已成为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各地陆续兴起“无公害热”,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作为主要抓手,但是无公害蔬菜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远未达到人们的期望,产品数量所占的比例仍然不大,发展速度迟缓。本文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希望能为我国蔬菜生产健康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1   无公害蔬菜及基地的概念

无公害蔬菜是指某种蔬菜来源于经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严格执行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允许限品种、限数量、限次数地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激素等化学物质,严格控制国家明文规定的农药、化肥残留量,以及其他对人畜有毒、有害的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地方或出口允许标准,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产生直接危害或潜在危害,并由农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蔬菜产品。其产品化学分析要做到“三个不超标”:一是对人畜有害的农药残留不超标,坚决不能使用我国在蔬菜生产中已禁用的剧毒、高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也不能超过国标允许量;二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不超标,食用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标准允许量,总含量一般在432 mg/kg以下;三是重金属和“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无公害蔬菜的重金属、工业和生产生活“三废”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允许量。优质是指产品质量佳,要求植株整齐一致、个体发育正常、整体成熟良好、质地口味俱佳、新鲜无病虫为害、包装净菜上市。营养是指蔬菜产品中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纤维等,要求含量丰富。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指有一定的生产规模,选址生态环境良好,没有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染的区域,还要远离公路主干线及居民区,生产区域的周边、区域内环境要保持清洁无污染。除此之外,土壤和生产灌溉水必须经过专门的检测机构检测,保证其符合标准。第二,每个基地都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生产情况,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相应质量控制措施和生产操作规程,明确无公害农产品各重要生产环节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要求,如生产流程、应急预案、基地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工作的程序步骤等,将责任具体到人。基地内部需配置通过农业农村部考核合格的内部检查员,监督基地的日常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控制风险点。在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保墒等多项生产管理技术,进行节能、清洁、绿色的生产管理工作。第三,要经过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才可以进行采收上市,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对生产产生的植株残体、药品的包装物要进行无害化或回收处理,以保持园区环境的清洁,降低交叉感病和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2   定襄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截至目前,定襄县共有无公害认证单位38个,其中种植业33个、畜牧业5个,累计认证产品35种共105个,产地规模11 013.33 hm2,养殖规模3.4万只,认证产量13.46万t;绿色食品认证单位3个,认证产品6种7个,产地规模400 hm2,认证产量4 062 t;有机食品认证单位5个,认证产品14种17个,产地规模260 hm2,认证产量2 589.8 t;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单位1个,登记保护产品2个,产地规模1 933.33 hm2,产量35 947 t。除去重复计算,定襄县共有“三品一标”认证单位43个,产品45种131个,产地规模1 3606.67 hm2,养殖规模3.4万只,总产量达到177 244.8 t,占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瓜菜类单位有定襄县雨田现代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定襄县富达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定襄县老兵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种有甜瓜、西瓜、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菜豆、甘蓝、西葫芦等;定襄县马城吉福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芦笋、莲藕无公害认证;定襄县经济作物协会“定襄甜瓜”地理标志登记。食用菌有定襄县荣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平菇、鲍鱼菇等无公害认证。据统计,截至2018年,定襄县瓜菜种植面积达3 726.67 hm2,总产量1 052万t,无公害产地规模473.33 hm2,認证产量10 065 t,占瓜菜种植总面积的12.7%,占瓜菜总产量10.52万t的9.6%,大部分生产基地仍处于惨淡经营或起步阶段。

3   制约定襄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因素及其原因

3.1   无公害蔬菜销售价格相对较高

定襄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无公害蔬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可分成3个阶段:探索总结阶段(1990—2000年)、示范完善阶段(2000—2010年)、发展提高阶段(2010年至今)。对于无公害蔬菜,广大民众已不再陌生,都知道无公害蔬菜农药、化肥、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少,对人体健康有益,是无污染、优质的蔬菜,因此一直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当人们到市场上去购买蔬菜时发现,货真价实的无公害蔬菜,其售价远高于普通蔬菜,让现在仍不太富裕的普通消费者望而兴叹。有关业内人士调查分析后认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品种小而全、规模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并远离消费市场,这些都是造成无公害蔬菜价位高的直接原因。无公害蔬菜生产者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菜农,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不高。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面积小、产量低、产品种类多、商品率低、稳定规范的产地市场少,这也是导致无公害蔬菜价格高和普及速度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消费者对市场上的无公害蔬菜真假难以辨别

当前,消费者对市场上无公害蔬菜的真假难以辨别,面对市场上无公害蔬菜仍然处于稀缺阶段的情况下,城乡消费者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在大型超市里和无公害基地会员配菜制销售的、价格昂贵的无公害蔬菜可能是“真”的;而批发菜市场和普通菜摊销售的、价廉物美的无公害蔬菜均为“假”的。由于大超市里的卫生条件和农产品来源相对比较正规,无公害蔬菜来源清晰明确,属于长期行为,信誉度较高,值得信赖;小菜市场里环境条件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蔬菜品质良莠共存,让消费者质疑。另一方面,某些菜农急功近利,为了目前获得更高的收益,不顾应有的职业道德,将普通蔬菜打着无公害蔬菜的噱头出售,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的情况下浑水摸鱼,这就给那些投机者提供了以假商标、假产品冒充认证产品的机会。再加上各类蔬菜市场长期并存,消费者仅靠对蔬菜的外观性状进行观察并无法辨别无公害蔬菜的真伪,所以多数消费者为了避免花冤枉钱,干脆只購买普通蔬菜,既经济又实惠。还有现在的城郊地段,城市高收入群体对市场无公害农产品缺乏信任度,为了愉悦身心进行农事体验以保证吃到营养、保健和放心的农产品,正在悄然兴起一种自己种植放心粮菜的潮流。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无公害蔬菜有价无市,难以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不到货真价实、放心的无公害蔬菜。

3.3   菜农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积极性一直较低

为了能够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对种植区域的选择、蔬菜作物品种的确定、茬口安排、苗木的培育,以及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激素的种类、数量、次数、时期均有相应的要求,从而使蔬菜单位面积产量、病虫害控制方面受到制约,加上产品认证、检测、包装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投入增加、产出减少,这就使得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的成本高于同类普通蔬菜,出售价格相应提高,与普通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商品的传统消费观念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我国人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水平较低不相适应。两者综合因素造成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市场销售不理想,很多从事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菜农达不到预期收益水平,甚至低于普通蔬菜种植效益,所以一部分菜农放弃了无公害蔬菜而转向普通蔬菜生产。

3.4   蔬菜生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蔬菜种植效益较高,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不断扩大,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蔬菜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目前在我国蔬菜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作物。蔬菜种植要求的光、热、水、肥等条件较高,适宜选择地块较少,同一区域甚至同一地块种植时间长,大量连作重茬,造成病虫为害逐步加重的恶性循环,菜农不注重综合防治措施,发现病虫为害时,为了挽回损失,盲目加大速效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甚至购买国家严禁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近年来,我国蔬菜有毒有害残留超标,甚至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虽然各大城市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了蔬菜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监察,仍未杜绝毒菜事件的发生。此外,种植者不注重用地养地,为了获得高产,生产过程超量施用化肥、未经处理腐熟的农家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再加上生产生活废弃物、工业“三废”、机动车尾气的污染,蔬菜生产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4   促进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组织区域规模化生产

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气候环境优势、立地条件、交通便利和劳动力资源等综合因素来进行科学规划,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不同种类蔬菜品种,形成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势区。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传统优势,适度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益,以此来降低无公害蔬菜生产成本,市场销售价格自然也会相应降低。

4.2   逐步形成蔬菜全覆盖市场追溯制度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微信平台等,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农产品市场追溯制度,将进入市场的蔬菜统一进行包装,并进行电子信息标注标识,使消费者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把蔬菜商品追溯到其生产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生产时间、农事操作、病虫害防治和检测检验报告等;并对不合格的生产者进行公示曝光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形成蔬菜全覆盖市场追溯制度。这样就可以加强生产者的责任感,使其自觉按照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去组织生产;与此同时,有关农产品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督、检测职能,层层抓落实,各项任务指标责任到人,对蔬菜生产、加工、运销过程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一旦查出有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立即销毁处理,杜绝有毒、有害的蔬菜流入市场,让假冒产品无机可乘,让投机生产者无利可图,让所有生产者不存侥幸心理,保证市场上的无公害蔬菜产品真实可信。

4.3   发挥政府扶持和投资的导向作用

治理生态环境、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止工业“三废”和生活生产污染、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等,均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也应是各级政府有所作为的主要抓手。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落实,为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蔬菜的发展优势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地出台蔬菜生产的扶持优惠政策,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鼓励民营资本和公益资金对无公害蔬菜的多元投入,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以销促产,保证无公害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三,各大蔬菜生产基地要积极利用好各级政府扶持和投资的利好政策,充分激发广大菜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积极性,真正使生产者依靠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家致富奔小康。

4.4   全面普及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形成蔬菜无公害基地申报和退出机制,使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确实做到远离“三废”污染区和交通主干道,使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基地的土壤、水源和空气等环境质量检测常态化;建立蔬菜生产台账,严格控制剧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强调农业综合防治,采取严格的用地养地制度,推广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农药,采取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法,提倡使用商品有机肥、农家肥,采用水肥一体化科学高效施肥;在蔬菜基地,重视组织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的培训工作,真正把无公害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灌输到菜农脑海里,使无公害生产技术紧密地融合到蔬菜的日常管理措施中,在不断提高蔬菜种植户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切实认识到蔬菜残留超标的严重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真正做到无公害蔬菜。

(收稿日期:2018-11-21)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蔬菜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蔬菜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