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四川农村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①

2019-09-10 13:25周艳英曾慧
中国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对策

周艳英 曾慧

摘要:近年来,在党和相关政策指导下,全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研究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发展模式。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点发展省份,在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农村的发展问题尤为显著。对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四川省地区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各方经验,为四川省纠寸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探索适合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四川农村发展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b)-193-04

自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城市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更大,更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几百年来社会发展形成了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世界各国根据城市化规律,制定以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发展战略,中国在早年间也紧跟世界的步伐,以城市为建设中心,以期先富带动后富,城市带动乡村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也逐渐趋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基础建设,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期已经实现总体小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发展问题,农村人才流失、土地被占、经济增长乏力,城乡差距增大等问题成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重点建设地区,在2007年两会结束后,明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尤其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四川省更是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期在内需不足,外部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由新型城镇化引导的经济增长路线,引领西部经济加速发展。

1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大省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对象,肩负着带领中国西部经济向前发展的职责。城镇化战略提出以来,四川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至今,取得一定的成果,城镇化率稳步上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足。

1.1 城镇化率稳步上升,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一方面,自2008年起,四川省城镇化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四川省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增速较为缓慢(如图l所示)。另一方面,有关数据显示,从全国空间范围上看,东部城镇化率一般高于西部16 5个百分点,这也就解释了,虽然四川省和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逐年增加,城镇化都在稳步推进,但四川省城镇化率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省内各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从空间上来看,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当“领头羊”作用,在近10年中,成都市城镇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如表1所示);另外,成都通过其较强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及政策优势,对周边市区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如表1所示,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等临近成都的市区,城镇化率一直保持较平稳,并且相对高速的增长,而阿坝、甘孜、凉山由于地理位置局限性,基础设施缺乏等原因,增速缓慢。这也反映了,四川的城镇化已经发展为非均衡城镇化。

2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在四川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同时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下,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农村“空心化”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逐渐呈现“空心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口“空心化”、农村土地“空荒”、及农村人口精神文化生活“空白”。

2.1.1人口“空心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速度加快。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改变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而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地区,这些岗位的集群作用成为诱导农村劳动力不平衡集中转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亿,占全国人口的17.3%,而四川作为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现象极为突出,从养老压力方面来看,2005年,一个老人平均由6.1个劳动力赡养,而到2025年,一个老人由2.5个人赡养,养老压力的陡增,劳动力迫于沉重的现实压力,向利益相对集中的城市转移。

2.1.2农村土地资源“空荒”

在农村,土地主要分为耕种用地和住宅基地,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农村实际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空置耕地现象层出不穷,使大量优质土地荒废,不能被充分利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如图2所示),加之近年来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大部分资金注入城市房地产市场(如图3所示),农村居民常住地由农村转向城市,造成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

2.1.3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空白”

在精神文化方面,农民居民生活普遍单一乏味。从客观原因来看,农村人口中大多数是“空巢”老人,而这部分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较为落后,并且常年没有子女的陪伴,心理健康易受影响。此外,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相比于城镇较为落后,文化娱乐设施配套不全,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选择较少。从主观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在他们的思想或价值观中,物质需求始终重于精神需求,因此,他们从主观上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相对不在意精神生活,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太重视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忽视对农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农村居民“空白”的文化生活视而不见。

2.2 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农村经济增长乏力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镇化的进程无法阻止和避免。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增大

近年来,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却逐年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城镇化在给农村带来了收入绝对数额增长的同时,也增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是中国发展至今不可避免的问题,从历史上看,自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建设以来,城市就一直处于发展经济的重点区域,享受国家较多的政策优惠与经济技术支持,城乡间具有差异的发展政策让城乡差距成为必然。再从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来看,城市产业结构多元,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备完善,而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薄利的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资源匮乏,而教育的不平等又会加剧城乡差距,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这种恶性效应会被逐渐放大。

2.2.2农村经济增长乏力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农村经济增长也陷入瓶颈期,现今大部分农村无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经济支撑点。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人才及人力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做到利用农村有限资源和地域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受阻。在农村,农民金融意识淡薄,金融基础薄弱,当地银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不符合农村发展需求,即使农民有金融服务需求,也不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解决。大多数农民提高可支配收入一般通过资金投资,实现种植、养殖或其他自营业务的方式来实现,而现实情况则是第一步启动资金的不足,就已经限制了农户经济行为的发生。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并不能对农户经营的真正风险和盈利能力有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农民的还款能力无法保证,农户信用度低,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障碍。

3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策

3.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引劳动力回流

农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缺乏刺激经济增长的第二三产业,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有限。解决农村劳动力的不平衡流动,可通过向农村转移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产业,进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可就业岗位,让劳动力主动回流。同时引进先进种植养殖技术,以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科技农业;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行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建立产业基地,形成规模经济,注重招商引资,开拓市场,充分的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 引导住房需求向农村转移

稳定城市房地产市场,就要求各地政府要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继续扩大,打击炒房投机等行为,减少杠杆,建立长效机制。另外,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环保工作进度,大力发展农村旅游项目,打造农村宜居环境,吸引城市养老群体到农村养老,发展养老相关服务行业,在缓解城市住房压力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3 完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

政府应增加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创新投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问题,并加强监管,建立政府相关人员责任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精确性与及时性。同时,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即有职业技术涵养的农民,增加其就业的可能性。此外,乡镇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

3.4 引导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农村环境一直是农村发展的优势,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农村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的投入与建设,引入可持续均衡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地方特有环境优势,发展基地旅游项目,基地体验项目,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落实农村金融政策

強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把政府的惠普金融政策落实到对应的每一个农村家庭,保证政策的具体落实,实现惠普金融的效益最大化,真正为农村家庭解决经济发展难题。完善金融机构信息的公开制度,加大对农户投资经营活动的考查力度,对其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作出准确判断,实现信息对称,提升农户信用级别,降低借贷道德风险和合约实施成本,实现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逐渐呈现“空心化”现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浮出水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准确定位农村发展,发挥农村优势,引导市场需求向农村转移,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英丽,杨正勇.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8(2).

[2]元敏.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6.

[3]曾秋怡.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4]康秀丽.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5]李喆,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6]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7]李博,靳取.四川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8]徐洪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1).

[9]李明奇.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J].党政干部学刊,2018(9).

[10]王晖.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5).

[11]蔡防.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J].中国乡村发现,2018(4).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