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努力 攻克一项项尖端科技

2019-09-10 07:22
电脑报 2019年38期
关键词:杨利伟潜水器载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科研工作者不足500人,到了2018年人数增加至接近420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令中国的科技实力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一项又一项尖端科技被攻克。70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逐渐变成举足轻重的科技大国。

神舟载人铸辉煌

1956年,钱学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拉开了中国航天史的发展序幕,取得骄人的成绩。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载人航天,中国又等了47年。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在发射前的凌晨3点,医生敲门第一个叫醒杨利伟,其他两名备份航天员立刻明白了答案,他俩拿出酒杯,在白开水里加了一滴干红,给杨利伟喝壮行酒,祝旗开得胜。

之后,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女)、张晓光、王亚平(女)、陈冬十位宇航员先后登上太空,持续书写了载人航天传奇。

7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神舟一号蹒跚起步,步步为营,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的重要技术,提升了航天产业的竞争力,令中国人成为浩瀚太空的常客。

天宫空间站迎四方

上世纪80年代,国际空间站计划启动之初,中国意欲加入,然而美国反对并多次阻挠,面对技术封锁、憋着一口气的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独自研发空间站。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630天,其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中国的航天事业又进了一步。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正式运营,以进行空间科研应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性发展传递薪火。

“蛟龙”下海

2002年,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被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八年之后,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成功下水。

下水没多久的一个夜里,暴雨突袭,正在紧张工作的试验队员措手不及,副总设计师胡震本能地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舱口:“载人舱绝不能进水”,再让其他队员拿来雨布,妥善地盖好了舱口盖,避免了重大损失。

此后,“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特别是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70年,从船舶建造到深海载人潜水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更是向11000米载人、无人潜水器进军,全面实现全海深科学研究与资源勘探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高铁后来居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其中一半处于瘫痪状态,为此中国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绿皮车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从上海到北京需要21小时50分,车上充斥着煤烟味、自带饭菜的味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绿皮车渐行渐远,高铁成为时代的主角,从上海到北京高铁仅需五六个小时。

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总和,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2/3。

70年的奋斗、70年改变,中国铁路后来居上,成为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中国高铁技术从跟跑到领跑,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已亮相,成为世界高铁的标桿。

国产大飞机指日可待

中国人心中,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型喷气客机“运十”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渴望国产大飞机的梦想一直在追逐。

随着国力的增强,国产大飞机再度被提上议程。

2017年5月5日,采用“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的国产大飞机C919冲向蓝天、首飞成功,使用了724根线缆、2328根导管、总长近80公里的管线、零部件总数达250万个,国产化率目标从项目启动之初的10%增长到近60%。

C919彰显着一个大国的工业制造实力,标志着中国进入高端制造的深水区,重温国产大飞机的梦想。

空客预测,未来20年全球共需交付3.5万架大型民用飞机,最低估值是5万亿美元,而中国将需要约6000架新客机与货机,占全球同期新飞机需求总量的18%,C919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与波音、空客“华山论剑”。

猜你喜欢
杨利伟潜水器载人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星际穿越,中国航天员太空自拍
杨利伟:飞越群星
共享单车花式载人屡见不鲜,太危险了!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