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幻象与真相

2019-09-10 08:13李羽茜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齐泽克欲望幻象

摘  要:齐泽克将电影视为一种激发欲望的幻象,他认为电影通过创造无意识领域的幻象来给予主体欲望的空间,治愈发生在主体身体上的创伤,同时,电影也可能抵达幻象的边界而摧毁欲望主体本身,电影正是这种关于欲望的幻象和真相之间的艺术,这构成了电影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齐泽克;欲望;幻象

作者简介:李羽茜(1987.8-),女,汉,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现就职于湖北腾楚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后马克思主义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到了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判等相关领域,在他大量的著作中,电影似乎成为了他文化批判的最重要的对象,在齐泽克看来,电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正是通过电影,主体的欲望得以延续,电影成为了保证符号性主体存在的坚实的文化基础,但同时,作为杰出的电影理论批评家,齐泽克也展示了他对电影的特殊理解,在他自己拍摄的《变态者电影指南》一片中,齐泽克声称,“电影不向你提供给你想要的东西,他告诉你怎么欲望”[1],在齐泽克的理解中,电影并不是用来满足主体欲望的工具,电影创造了无意识领域的某种幻象,正是这种幻象的存在,才勾起了主体无尽的欲望,而正是欲望的持续,才使得主体继续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艺术无疑是一种拉康所指向的某种幻象的艺术,在齐泽克那里,电影通过创造幻象来激发欲望,但随时也有可能穿越幻象,在接近欲望真相的边缘徘徊,正是在欲望的幻象和真相的悖论中,电影被创造了出来,并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欲望的主体

作为一位拉康派思想家,拉康毫无疑问是齐泽克思想的重要来源,而晚期拉康思想对齐泽克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也直接体现在他对电影的认识中。在他的两本关于电影的重要著作《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和《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中,齐泽克大量利用了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对电影进行解读,在齐泽克看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超越了音乐和小说,它成为了一种新的关于欲望的艺术。

欲望是拉康精神分析的主导词之一,在拉康那里,“欲望既是人类存在的核心,也是精神分析的核心”[2],拉康的精神分析正是对主体欲望的生成和变形的研究。拉康最知名的便是关于主体的三种界域的划分,它们分别是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三界构成了主体存在的基本样式。拉康的三界理论无疑直接受到弗洛伊德关于自我、本我、超我划分的影响,实在界指向了主体的本我,想象界指向了主体的自我,而符号界则指向了主体的超我。拉康认为,作为自然性的身体属于实在界的产物,这一实在界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它不可能被主体所真正理解,因此其本身是无意义、混沌而空洞的化身,主体为了不堕入这种纯粹的无意义状态,必须通过语言的规范化体系来为自身建立意義,而当这种语言的规范化体系为那个实在界的身体建立了符号秩序之后,主体便进入了符号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实之中。这个被符号秩序所建构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这一现实赋予主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规范了主体的行为和生活的方向,给予我们身份,而这一身份的获得正是潜意识领域所做出的抵抗,符号秩序的建立使得主体遗忘了自己真正起源的那个混沌而虚无的实在界。

正因为如此,在主体产生的那一刻,真正的身体,在拉康看来就已经不可避免的死亡了,但实在界仍然存在于那个被符号秩序所企图剥夺的世界里,它总是以某种驱力回到主体的现实中,突如其来的刺伤被符号化的主体,这一创伤的产生给主体留下的永久的伤疤,一切新的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在齐泽克看来都是对创伤做给予的治疗方式,文化艺术的背后是为了暂时愈合创伤而创造的某个幻象,幻象遮蔽了这道伤疤,并将其转化成了主体的新的欲望,同时抵消了实在界对符号化世界的威胁,再一次赋予了主体的存在以价值和意义。以基督教为例,这一宗教的存在正是欧洲人用来抵御死亡和贫困所创造的幻象,这一幻象的产生,使得死亡和贫困的伤疤被遮蔽了,通过一种救赎的语境转化,主体对于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被转化成了对于上帝和天国的追逐渴望,而这一欲望的出现,恰恰赋予了主体继续生存的动力。当多数人在后宗教时代声称,作为宗教性的总体意识形态已经灭亡的时候,齐泽克却另辟蹊径的指出,上帝确实死了,但关于欲望的幻象并未消失,人类只不过用新的关于欲望的幻象取代了上帝,而电影,正是这一幻象最重要的表达形式,正因为如此,齐泽克才大胆的宣称,“欲望是现实的一个创伤,电影艺术就是唤醒欲望,并表现欲望。”[3]

二、幻象的逻辑

幻象构筑起了主体的欲望空间,它是欲望的终极对象,是欲望产生和持续的源泉。在齐泽克的思想中,幻象绝不是假象,这一存在于无意识领域的幻象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现实,并构筑起了主体生命的真相。他说,“正是通过幻象,主体才被建构成了欲望的主体,因为通过幻象,我们才学会了如何去欲望。”[4]而电影,对齐泽克来说,正是关于这种幻象的终极艺术之一。

齐泽克认为,幻象是无意识领域的真相,它是主体在无意识领域真正相信的东西,它构成了欲望的终极对象。启蒙运动发生之前,宗教是欧洲人主体无意识领域的终极幻象,它的存在保证了主体将上帝和天国视为其欲望的终极指向,随着启蒙理性主义的崛起,似乎存在于人类意识领域的幻象都已经消失了,按马克思·韦伯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的怯魅的时代,但齐泽克的看法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幻象并没有消失,因为作为欲望的主体,让欲望得以存在和发生的基础就是幻象,幻象只不过转变了形式,以前它保存在宗教之中,而今天,流行文化承担起了创造幻象的责任,电影正是众多现代社会幻象中的一种。

幻象给予了主体欲望的空间,这成为了电影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动力,齐泽克说,“正是幻象这一角色,会为主体的欲望提供坐标,为主体的欲望指定客体,锁定主体在幻想中占据的位置。”[5]因此,正是通过幻象,主体学会了如何去欲望。毫无疑问,电影正是这样的一种幻象,它教会了主体如何欲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幻象之所以是幻象,正在于本质上它是不可能达到的东西,齐泽克认为,电影艺术和意识形态所起到的作用一样,都是对于创伤的暂时的缓解机制,通过创造幻象,主体在无意识领域暂时的将欲望寄托在对幻象的追逐之上,而遗忘了创伤,在这一创伤被治愈的时候,幻想作为一种溢出的剩余物,也就自动的从主体的身上脱落了,这正是幻象的根本意义。而同样也正因为幻象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缓解机制,因此幻象是不可能获得的,它的背后必然空无一物,是彻底的虚无状态,在这里,齐泽克揭示出了幻象自身的两重性,也就是说,幻象既能够催生主体的欲望,治愈主体的创伤,也能够使那些企图真正接近幻象本身的主体产生危机,因为一旦主体真正接近幻象的时候,他看见的恰恰是幻象虚无的本质。因此齐泽克认为,电影不仅创造了幻象,这一幻象本身,也同时构筑起了欲望和幻象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距离(既渴望又无法真正获得),它既催生了欲望的产生,又给了欲望持存的空间,这正是电影的最大魅力。

三、电影的真相

电影是阻止我们穿越幻象抵达真实的艺术,这似乎就是电影的真相。齐泽克将电影视为今天意识形态领域最重要的事件,因为每一部真正的电影都是一次新的欲望之旅,但每一部真正的电影也同时威胁着这种幻象的存在,在齐泽克最为喜爱的导演希区柯克和大卫·林奇那里,电影被引向了一个最为陌生而危险的区域。在这些导演的电影中,主体的欲望总是从某个窗口窥探出去,而窗口外面总是存在着一个危险、压抑和变态的世界,这便是拉康所谈论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也就是实在界。

电影在创造幻象的同时,也不断地接近它自己所创造的幻象,因此电影既是幻象的艺术,也是毁灭幻象的艺术,它构造幻象,激发主体的欲望,抵挡实在界的入侵,但它也接近幻象,展示实在界的无意义样式,毁坏主体的欲望空间,这既是欲望本身的悖论,也成为了电影的悖论。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中,幻象的显现和忽然消失构建了这一电影的主题,男主人公由于放大了一张照片上的黑点而发现了一具尸体,这是侦探小说的典型情节,他一步步地接近其欲望的对象,也即是电影创造的那个幻象,最终在深夜时分找到了尸体,尸体拉伸了欲望的空间,我们的欲望因为尸体的存在而开始追问,他是谁?他怎么死的?但电影的最后结局却是,当男主人公再一次来到尸体现场,尸体消失了,照片也同样消失了踪影,一切仿佛从未发生过。于是在清晨时分,他望見一群年轻人正在网球场玩着击打网球的游戏,只不过他们手中既没有球拍也没有球,其中一个年轻人模仿着击球的姿势全力一击,那个不存在的球飞出了网球场,他们望着球场外的男主人公,似乎球就落在他脚边。男主人公拾起不存在的网球,丢进了网球场。这一幕是一个经典的幻象与妥协的展示,这恰恰构建起了欲望的幻象和真相之间的悖论关系。

正是因为如此,齐泽克认为电影是利用幻象对真相的遮蔽,是生命一个创伤,一次事件,电影的存在就是展示创伤的形象,并试图缝合这一创伤,而缝合的方式则是创造一个关于欲望的新的幻象。但当电影如此的接近这个生命创伤的真实原因时,它在某种程度也揭开了这个创伤不可愈合的真相,与拉康常常强调要穿越无意识的幻象来把握真实的观点不同,齐泽克认为人类是不可能穿越关于生命的全部幻象的,因为幻象给予了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真相则是无意义和混乱的化身。电影,正是一种关于欲望的幻象的艺术,但同样它在创造幻象的时候也总在展示主体生命的部分真相,在幻象中见证那正在被缝合的真相,并为欲望提供一条新的道路,这或许就是齐泽克对于电影艺术的终极理解了。

参考文献:

[1]引自纪录片《变态者电影指南》,唐健译,上映日期:2006年10月6日.

[2]Evans Dylan.An introduction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6.p36.

[3]引自纪录片《变态者电影指南》,唐健译,上映日期:2006年10月6日.

[4]齐泽克.斜目而视[M].季广茂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第9页.

[5]齐泽克.斜目而视[M].季广茂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第37页.

猜你喜欢
齐泽克欲望幻象
儿童绘画之父——齐泽克
李彩云 汤丽 作品:城市幻象
特别篇:幻象前线(下)
特别篇:幻象前线(上)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论齐泽克的“死亡驱力”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漂浮之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