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观察力的“梯度培养”

2019-09-10 07:22刘清娴李烨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学生

刘清娴 李烨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中有这样的片段: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文学大师福楼拜用一连串九个问句启发教导莫泊桑,让他明白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大师的声声叩问同样也敲打在我们心头,在学生的习作经历中,培养观察能力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谈虎色变”,现在的小学生谈作文可不仅仅是“色变”,平日写作文呼天抢地,捶胸顿足,一到考场作文,眉头紧锁,或执笔呆坐。很多高年级孩子写出的习作,要么是走马观花记流水账,要么是蜻蜒点水隔靴搔痒,文字总显得枯燥无味。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文字鲜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积累素材,必须在写作实践中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练就一双捕捉素材的慧眼。

一、观察有条理

有些学生写作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章,无法准确地表达中心意思。想要在习作中做到条理清晰、结构清楚,在观察时就要按顺序、有条理。

(一)用句式化的导语来指导有序观察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有条理,其实语文教材中就不乏可借鉴的例子。《黄果树瀑布》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

这些句式化的导语学生可以吸收运用。当他们描写一处景致,或者记一次游记时,完全就可以模仿着有条理地表达。

一名学生在习作《“陶”味浓郁的附小》练笔中这样写:

刚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穿过操场,我们来到了……我们循着台阶往上走……

(二)用可视化的图表来指导有序观察

示意图、表格、思维导图等都可以归为可视化图表,这类可视化图表具有条理清楚、表达信息直观生动的特点,便于学生迅速理清思路,明确观察顺序。

示意图。《早》一文中描写鲁迅幼时求学的三味书屋时,室内陈设的介绍非常有条理:南墙上一东面正中一画前面一四面一东北角上。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画平面示意图,感受作者这种方位介绍的条理性。随堂练笔时要求学生介绍一处室内陈设,例如“我的房间”“我们的教室”等,学生尝试着先画一画示意图,再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说一说室内陈设,完成练笔时就能更有条理了。

表格。当观察者需要针对某一过程中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对事物连续进行对比观察,以便发现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以及变化时,借助表格观察并记录会更有效。比如,科学老师曾经指导学生养蚕,并观察蚕宝宝生长的过程,笔者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观察并填写如下记录表: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在习作中呈现出了非常精彩的描写:

有一天,蚕宝宝身体透明了,微微有些发黄,爸爸说它们该结茧了。真的,它们不再吃桑叶了,慢慢地爬到盒子的一个角落里,开始吐丝了。只见一只蚕宝宝把头高高地抬起,把它嘴里细细的、光滑的丝线左缠右绕,顺着桑叶的边缘扭来扭去,最后,竟然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透明的小球球,从外边依稀看到它繁忙的身影。三天后,一个淡黄色的蚕茧就织成了!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图文并茂,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主题词发散出去,勾连出许多个连节点,在这个过程中,厘清自己的思路,做到纸上有图示,胸中有沟壑。例如在进行“写一种我喜欢的动物”习作练笔时,笔者引导学生先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思路打开之后,每人根据自己头脑中捕捉到的素材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用线条、颜色、简单图示、简洁词汇等构建起自己观察思考的路径,完成习作时自然能够条理清晰,有序表达。

二、明察有细节

观察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唯有如此才能将事物描摹得更细致更生动,做到“明察秋毫”。如何引导学生擦亮慧眼捕捉细节?其实无论事件尚未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教师都可以有的放矢,巧妙地带领学生拨开重重迷雾,还原生动的细节。

(一)观察指导前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笔者在一次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上,组织了一次夹豆子比赛,在比赛前,给每位学生发放了这样一份观察记录表:

对每个观察角度进行了解释说明:动作——身体备部分是怎么配合着夹豆子的?神情——一开始是什么表情?后来呢?有何变化?语言——你觀察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和别人交流了吗?或者是自言自语?我的感受——在观看别人夹豆子的过程中,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感受?

在这张表格的配合使用下,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细节素材。学生在长期的坚持观察中,成果不断积累,逐渐丰富,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还满足了好奇心,同时也促成了他们的“心灵发现”,使他们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中,有倾吐的欲望。观察得法,学生就不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了,不知不觉也把自己代入其中,这些活动的细节也会成为学生妙文的引子。有了真实的观察体验,生活就成了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

(二)观察指导后置——反复模拟,体验细节

如果写作时需要用到的素材是之前发生过的事,已经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学生在写作时就会遗漏细节,写得不具体不生动。怎样帮助学生拾掇起遗忘的记忆?笔者认为,可以模拟当时的举动,重演再现场景。在学生回忆有障碍时,可以慢镜头回放,或者反复叫停重演,直至当时的场景能逼真地再现。在一次写拔河比赛的指导课上,笔者尝试把鲜活的一幕幕带回孩子的眼前。

师:谁能模仿一下当时拔河队员的动作?

(一生上台,双手交错做握绳姿势,双脚分开前后站立,后腿成弓步。)

师:大家觉得他模仿得像不像?

(生七嘴八舌:有点像,挺像的……)

师:动作技巧都对,可我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总感觉不在拔河现场?

生1:我记得拔河的时候身体是整个向后仰的。

师:对!为了把绳子努力拽过来,身体要向后仰去。还有呢?在激烈的拔河比赛中,他的面部表情会这样淡定吗?

生2:我觉得会更狰狞些。

(生哄堂大笑。)

师:狰狞的面目是什么样的?我想象不出来,谁能说得具体点?

生3:我觉得他应该是牙齿紧紧地咬着,瞪圆了眼睛。

生4:我想再补充一下,浑身使劲的时候脸还会涨得通红。

师:大家补充得差不多了,再请三位同学一起来表演一下拔河,注意了,一定要想象自己此刻就在拔河赛场上拼尽全力呢!

(三人上台,站成一队。均双手交错握绳,双脚前后站立,后腿成弓步,身体后仰。模拟用力时的面部表情:咬紧牙关、瞪大眼睛。)

师:非常感谢三位同学投入的表演,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场拔河比赛中。

曾经的拔河比赛在许多学生的脑海中可能只剩下记忆的碎片,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把这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把当时生动的场景带回到每个学生的眼前。当然,在引导学生回忆时也是有导向性的,在学生只关注动作时,要提醒他们再回忆回忆表情;在回忆啦啦队热情的加油鼓劲时,动作、表情、声音等都要重演到位,只有这样,当时的场景才能鲜活再现。

三、洞察有思考

教师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见识,尝试质疑,主动思考,不断提升洞察事物的能力。

带着思考去观察。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抓住各种契机,为学生搭建深入观察、质疑思考、畅快表达的平台。利用学校规定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时间,笔者曾经在班级内先后开展过“今天我读报”“好书大家读”“我也来议身边事”等系列活动,活动中不仅主讲的学生需要围绕某个主题阐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也要参与互动,即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学生将视线投射到自己身边乃至社会、国家,增长见闻同时也磨炼自己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带着思考去观察,在用眼观察的同时也用心感受,这样的孩子在观察到同一现象或者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他所抒发的感受要深刻得多。学生们曾写了一篇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有两位学生的结尾是这样的:

结尾一:有时,只要多用一把力气,多坚持一分钟,你就能完美地打败对手。

结尾二:也许你打败了一个对手,但后面会有更多实力强劲的人与你比赛,又或许曾经被你打败的人卷土重来,再次与你抗争。社会就是这样,唯有不断创新,不断前行,你才能拥有和他人一较高下的勇气。对手,人人必将拥有!

结尾二的作者显然比结尾一的作者在“对手”这个话题上思考得更深刻,这份深刻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不断充实自己的阅历见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所抒发的感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最终又和他内在的思考融合,体现他独特的内心世界。

带着想象去观察。实际观察中,学生如能根据观察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他们笔下的世界将会更加生动具体,富有童趣。一次篮球联赛后,笔者带学生们进行一次场面描写的训练,刻画激烈的比赛场面。写作前,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世界,笔者引导他们对描写的对象进行了一次肖像勾画。这次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画的草稿纸上,长着翅膀的篮球径直飞向篮筐,脚下安着弹簧的队员高高地跳起,长着公牛角的队员勇猛地突围……这千奇百怪的形象无不印证了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无比丰富的想象融入观察中,给学生的作文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球到手了!只见他迅速转身,面向篮筐高高跳起,腳下犹如安上了超级弹簧,把人弹到半空。接着,投篮!篮球似乎插上了一对可爱的天使翅膀,正向着对方篮筐飞去……

有了丰富生动的想象,同一事物在不同学生的眼中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一边观察,一边想象,生活中的一景一物都和学生的内心世界碰撞在一起,彰显出每个人独有的个性。

从有条理地观察到细致入微地明察,再到深入地洞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呈螺旋进阶趋势。在这样有梯度、渐进式的实践训练中,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不断获得新方向,犹如源头活水汩汩涌入,引领他们一次次地聚焦观察、深度思考,孜孜以求地探索周围世界,磨炼出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了更好地给孩子当好引路人,教师需要唤醒自己的课程意识,用灵敏的嗅觉捕捉恰当的训练素材,甚至尝试围绕明确的训练目标设计序列化的微型课程,在目标进阶中引领学生以生活为源头,描写生活之趣,抒发自然之情,表达自得之见。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学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