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班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问题设计

2019-09-10 07:22谢黎敏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小班化问题设计

谢黎敏

摘 要: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历史与社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小班化条件下在问题设计更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与社会》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主要从问题设计的创设活动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挖掘文本资源,合理设计问题、把握社会热点,巧妙设计问题的角度加以探讨,促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关键词:小班化;问题设计;活动情境;认知创新

小班化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设计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与社会》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前提。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融洽师生情感,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班化的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唤起思维,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之中,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探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时,小班化课堂上我问学生:“今年国庆节,我们去杭州游览西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个出游路线图好吗”。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有的学生很快想到了地图说,“那就找张地图,按照上面的路线去设计。”通过设计路线,学会了使用交通地图。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坐火车去既经济又方便。接着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杭州市区图,让学生找一找,火车站在什么位置,请问:“我们从瑞安火车站出发去杭州(西湖)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呢?”进而导出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如果步行的话要多长时间我们才能到达呢?”引出了地图比例尺的计算问题,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距离。整个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所有的情境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被激活,有效地发挥了教学情境的教学功能。

2.创设活动情境,合理生成问题

小班化教育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活动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大胆提出问题,不断改变思维方向,促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敏捷,更为开阔,更具创造性,促成问题内在生成。

如在上《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进行社会调查之后,自任某镇的镇长,宣读调查报告,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对整治企业污染准备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情绪高涨,发表了许多很有创意的见解。在学生扮演角色,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弘扬了个性。

二、挖掘文本资源,合理设计问题

1.阶梯有序,分层设计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是,如果问题过难、过深,则有可能对问题的探讨产生障碍。学生畏于难度而无力回答,最终只有靠教师自问自答来草草收场,失去了师生共同研讨的意义。相反,起始点较低的问题学生就容易上手。以起始点较低的问题作为话题的门槛,等于给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机会,使学生觉得谈论《历史与社会》就像谈论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而

如:在有关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教学中,我首先抛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对你爸爸妈妈是怎样评价(认识)的

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两个层次,一是爸爸妈妈本身客观的优点、缺点和特点的介绍;二是我对爸爸妈妈情感上的倾向------喜欢、爱、不喜欢等,然后组织有两个层次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渐进式的追问方式:

你对班主任是怎样评价 (认识)的

你对恐怖主义是怎样评价(认识)的

你对霸权主义是怎样评价(认识)的

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层层追问,建立了一类小型的思维模式,然后有选择地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巩固性验证和实践,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思维也得以进一步拓展,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探究也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基础。

2.设计问题,正确引导

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如果说问答是通过教师的“引”(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赶”(清除学生的惰性心理)对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探讨,从而获得全面、整体、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相互的追问、评价与辩论,适时地把课堂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形成相互探讨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答案,而是给学生指明了一条《历史与社會》学习的途径。

如在学《应对资源危机》一文中,提到了“节流”------从节流来看,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家庭能做到什么?

为什么家庭的节水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长期自觉行为

原因是什么

怎样解决

开发一套小型的家庭节水循环系统?你行吗?试试看

这样从对问题的层层深入地分析,正确引导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尤其是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三、把握社会热点,巧妙设计问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它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社会,小班化教学要力求体现出这种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的特征,是《历史与社会》最突出的学科特色。由此最新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当今社会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材料。

如在执教七年级《大众传媒的影响》的问题情景材料:“今天老师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要请教大家,屏幕显示:MM、青蛙、菜鸟、PK、稀饭、7474、OUT,你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老师的话音刚落,课堂顿时砸开了锅,学生踊跃的猜测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轻松自如的导入《网络的利与弊》的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学生兴趣的来源。网络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最好奇的“新”事物,“新”“奇”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

因此小班化条件下问题设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创新性,问题的创新性可以避免先前“定势”的影响,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教师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问题的设计,学生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问题的解决,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是创造之地,真正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创新学习论纲》[M],龚春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 《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丛立新,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7年.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小班化问题设计
小班化的“化”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青岛实施中小学“小班化”教改 全面革新传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