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现——荣宝斋木版水印120年

2019-09-10 07:22
画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家艺术

绘画

复现——荣宝斋木版水印120年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9年3月7日-3月31日

该展以近百件年代、风格、题材、尺幅各异的画轴、画片、册页、手卷等作品为依托,配合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档案及装置,全景式地展现出荣宝斋木版水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至今的状况,更呈现出中国艺术千姿百态之样貌。

相遇此在——庞茂琨艺术展(2009-2019)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年3月9日-4月16日

该展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也是艺术家庞茂琨近40年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个展,将聚焦艺术家近10年的创作,以回顾展的叙述角度和现代感的展现方式,全面而立体地展示出他丰富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探索。展览分为舞台系列、游观系列、镜像系列和折叠系列4个单元,每个单元既是对庞茂琨以往重要个展的一次呼应,又蕴含着“观世与显现”“虚拟与剧场”“镜像与此在”“观看与自在”等哲学思考。

自·在·观 —— 张杰个展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2019年3月3日-3月17日

该展梳理了艺术家张杰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以来,各个创作阶段具有代表性和转折意义的油画作品近百件/组。共分为三个板块展出:自(Nature,自我、自然)、在(Existence,存在、现在)和观(Reflection,观察、反观)。

从毕加索到基弗一一路德维希的艺术课

南京博物院

2019年3月16日-6月9日

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彼得·路德维希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艺术品。1996年,他们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作品,其中的大部分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总计66件展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来自吕佩尔兹、毕加索等艺术家的创作,展现了20世纪后期多个艺术流派的风格与艺术。

李津:骨与肉

北京墨斋画廊

2019年3月22日-5月12日

该展呈现了艺术家李津的早期作品回顾,全方位展现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艺术历程,特别是数次旅居西藏的深刻影响。展览由杨浚承策展,分为“骨”和“肉”两部分:前者纵向叙述李津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的演变,后者则横向展开个别主题的丰富内容。“骨与肉”揭示了李津以肉体经验作为题材与媒介的艺术创作,同时也蕴含着水墨传统中笔与墨、收与放、形与神之间的微妙依存。

影像

2019·春季展览 | 英国新摄影

OCAT西安馆

2019年3月10日-5月26日

该展呈现了安娜·福克斯(Anna Fox)和凯伦·诺爾(Karen Knorr)两位常居英国的纪实摄影师的近百件作品。他们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洞察时事,用幽默辛辣的手法表达观点。展览包含多个系列的作品,如安娜·福克斯的《工作站》《贝辛斯托克》、凯伦·诺尔的《贝尔格莱维亚》《朋克》。这些系列如一篇篇摄影专题般探讨社会阶级、工作环境、自我意识等命题。

新倾向:尉洪磊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9年1月19日-4月14日

该展呈现艺术家尉洪磊新近创作的一系列雕塑和影像。这些作品诞生于网络和屏幕媒介占据并不断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时代,并对这一现象做出模仿和反映。通过呈现高速运转的信息洪流中,当下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均质化的、缺乏感情的、快节奏的图像生产正是其表征,尉洪磊还原了我们身处的现实改造视觉系统的机制。在其作品中,时间的流动进程被艺术家归纳为“线性”,即一种向固定方向持续延展的客观空间意识。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个展

北京光社影像中心

2019年3月15日-6月15日

作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在中国的首次同名个展,该展将展出阿布拉莫维奇几个重要创作阶段的照片、视频和装置作品,其中多件作品更是首次亮相。展厅一层的作品是艺术家对于内在自我的探索,即糟糕的玛丽娜。包括作品《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释放记忆》等;二层可以看作是战士玛丽娜到精神的玛丽娜。作品包括《托马斯的唇》《无法估量之事物》等。利拉·阿拉维:离别的你

北京常青画廊

2019年3月23日-6月2日

利拉·阿拉维(Leila Alaoui)是法裔摩洛哥艺术家,展览名称出自哈拉奇(Dahmane El Harrachi)演唱的阿尔及利亚歌曲。这首关于流放的歌曲写于20世纪70年代,饱含乡愁及流浪之苦。展览以系列作品《摩洛哥人》作为开场,见证了阿拉维带着移动工作室穿行于摩洛哥,以当地居民的照片构造当今摩洛哥的多样化肖像。有着不同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妇女与男子、成人和儿童的肖像被并列置于展厅。随着诸多习俗因全球化的肆意蔓延而逐渐消失,这些肖像照形成了一个视觉档案的大致框架。

杨圆圆:大连幻景

艾可画廊

2019年3月23日-5月5日

该展中,艺术家杨圆圆以大连近代史为背景,通过摄影、装置、影像与声音多个媒介勾勒了一场以城市为舞台背景的“七幕剧”。来自不同时代的角色穿行在港口、楼梯、广场、旅舍、街道与剧场等空间中。杨圆圆的创作通常围绕在具体地点的个体经验展开,并以搜集的历史资料与文献为入口进行一种图文写作。近几年来,杨圆圆的多个项目均以20世纪的移民与战争历史为背景。尽管项目的主题、发生地点与年代各不相同,彼此间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建筑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3月8日-5月1日

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的作品反复探索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该展呈现其30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展出《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We Share Our Chemistry with the Stars,2009)、《迷宫》(Labyrinth,2011-)、《面包手》(Bread Hands)、《身体异变》(Body Alteration)等系列作品。

前行无畏:陈仁和的建筑时代

台湾博物馆

2018年11月27日-2019年4月21日

该展完整呈现了台湾建筑师陈仁和的创作历程,并根据其家属捐赠的文献资料等,从其创作细节里还原出更多时代的信息。展览选择12件重要案例,涵盖宗教、文教、住宅等各种公私性质建筑,脉络化地方式呈现陈仁和建筑实践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斯蒂文·霍尔:建筑创作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2019年3月10日-5月26日

该展是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中国的首次作品回顾展,它缘起自Samuel Dorsky艺术博物馆的“哈德逊谷大师系列”展览。这也是四方当代美术馆及其所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前身为“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自2003年创建以来的首个建筑展览。展览旨在通过在其建筑作品内部(四方当代美术馆展厅)展览的方式,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创作”。展览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思考”“建造”与“反思”,展示霍尔最具代表性的近百件、十余组不同时期建筑作品的模型、手稿、图片及影像资料。

雕塑

矶崎新获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9年3月5日,日本建筑师、学者矶崎新(Arata Isozaki,1931-)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辞这样写道:“他兼具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深刻了解,勇于拥抱前卫,从不满足于复制现有;他对有意义建筑的追求也反映在他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断演进,其方式方法总有新奇之处。”

四季如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教学研究展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2019年3月2日—5月2日

第二工作室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自成立工作室模式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教学工作室,是基于“老美院”傳统雕塑教学体系并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发展同步的,同时也是一个传承以欧洲写实雕塑技法和语言为方向的工作室。该展是一个关乎雕塑具象与写实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更是现实主义雕塑在当代发展新的可能性的学术探究。

设计

包豪斯回顾:40件作品、5场对话

慕尼黑设计博物馆(The Design Museum)

2019年2月8日-2020年2月2日

2019年是包豪斯成立100周年,为此,在其发源地的德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都举办了很多纪念活动。慕尼黑设计博物馆举办的这次展览,展出了一系列当时的纺织品、家具、金属工艺等展品。展览还邀请了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基于包豪斯作品的影响下,进行特别创作,形成了包豪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对话。

好设计的价值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9年2月10日-6月15日

“好设计”(Good Design)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提出的理念,并舉办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展览,它倡导的是设计精良、价格实惠的当代产品。这次展出的陶瓷、玻璃、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玩具等展品,意在重新审视这个概念,去探讨什么是好的设计,以及它是如何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

混凝土:艺术、设计和建筑

阿德莱德果酱厂画廊(JamFactory Adelaide)

2019年3月1日-4月28日

该展展示了21个来自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的项目,尤其呈现了他们设计材料上创作的多样性。参展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们包括:阿卜杜拉(Abdul-Rahman Abdullah)、亚当·古德勒姆(Adam Goodrum)、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等。

设计为何:托尼克视觉设计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

2019年3月30日-6月2日

借助旗帜、织毯、动态投影等非常规的展出方式,展览将回看荷兰设计团队托尼克(thonik)过往25年设计生涯的14组代表作品。展览理念与结构来源于托尼克的同名出版物《设计为何》。面向一个跨媒介更迭视觉传播的时代,“设计为何”抛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即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媒介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的本质与意义,以及设计工作者当今的身份现状。围绕“激进”“观念”“民主”“我们与他们”“系统”“独立”“露出”“公共”“影响”“赋权”“改变”11个关键词,展览在11个独立空间中呈现了托尼克过往及开展中的项目。

“新时代·新生活”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2019年1月11日-4月6日

本届中国设计大展以问题为导向,共分为“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8个专题,通过82个案例352件作品的挖掘与演绎,揭示新时代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总体面貌。展览既有偏重设计的中国人生活方式设计、消费与品牌构建、新技术与产业转型等话题;也有偏重公共艺术专题的探讨,如城市空间艺术化与城市形象提升、创建友好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特色小镇再生等。

观念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重卡——于艾君个展

北京晨画廊

2019年3月2日-4月15日

该展中,艺术家于艾君延续了对于展览现场自我破坏性意图的生成。面貌形如“素描”的布面作品,依旧作为主要的媒介工具被使用,长期且持续成为艺术家本人,利用“学院的方法”进行破除“自我精英化”的方法论中的一种途径。同时,这些作品弥散着在小城市的生存状态中,作为活生生的一个人,所能启动的自信与活力,征兆着十足“土味儿”的或不完美的实践样本。

理查德·塔特尔:回赠

北京木木美术馆

2019年3月16日- 6月16日

该展是艺术家、诗人理查德·塔特尔(Richard Tuttle)在中国的首个展览,由艺术家本人密切参与策划,以100件作品概括了塔特尔长达50年的创作生涯。展览聚焦其“为生活而艺术”的追求、源自西方艺术谱系传统和自身经验的表达风格和在关注现实的同时强调精神性的艺术语言与实践。此外,艺术家还为本次展览设计了一套自成一体的出版物,包括一本大书和嵌入其中的10本小书。

吴山专:今天后来成了节日

北京长征空间

2019年3月16日-10月13日

在吴山专的艺术实践中,物流的概念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一直被使用,从1989年的《大生意/卖虾》开始,到现在的“今天后来成了节日”。这种艺术的物流的组态最终将这个“节日”作为绘画的载体。该展包含200多幅绘画作品,来自汉堡、雷克雅维克、上海,分7次发送抵达北京。吴山专以绘画来陈述他的工作量证明,和绘画作为一种抵抗当下倦怠综合症的补救。

追踪末日松茸

北京泰康空间

2019年3月16日-5月19日

自然与人类文明间的边界被人类世的叙述打开,自然被囊括进关于我们自身的讨论中,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展览以此为背景,主题引自人类学家安娜·秦(Anna Lowenhaupt Tsing)的著作《末日松茸》,她考察了松茸这个生长于险恶的原始森林的古老物种与人类世的丰富关联。而蘑菇又在诸多原始宗教、巫术或道教传说中成为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讲述符号。因此,通过松茸,展览尝试把人类世所具有的当代性启示与某些源自非西方文明的哲学性和精神性内涵加以联结。

托比亚斯·雷贝格: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

上海外滩美術馆

2019年3月23日- 5月26日

展览标题“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表达了我们选择如何看这个世界,以及这个决定如何影响我们的经验和参与之间的联系。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擅长以公共场所或日常使用的物件为创作元素,在美术馆各个楼层分别设立了肉铺、花艺、茶馆、酒吧和公共招牌等。其中许多作品探索了集体记忆和文化迁移的概念,凸显了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流通和转变的方式。

其他

超越边界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3月12日-4月2日

该展是一个有关24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联展,他们分别来自并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该展览是中国和英国当前艺术实践的动态样本,涵盖了从绘画到雕塑以及新的数字媒体等艺术形式。

路易丝·布尔乔亚:我声唤我心

豪瑟沃斯香港

2019年3月26日-5月11日

该展是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2010)在香港的首次个展。展览由杰瑞·格罗威(Jerry Gorovoy)担任策展人,展览名“我声唤我心”(My Own Voice Wakes Me Up)取自布尔乔亚写于1951年12月的一篇精神分析文章。展出作品聚焦艺术家在生命最后20年间的创作,包括织物雕塑、手部雕塑、晚期纸上作品、灌木修剪系列雕塑,以及鲜有展出的全息影像作品等。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3月22日-5月4日

该展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沃纳画廊(Michael Werner Gallery)主办,歌德学院(中国)协办。展出维尔海姆·兰布鲁克(Wilhelm Lehmbruck)、奥托·弗雷德里希(Otto Freundlich)、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Ernst Wilhelm Nay)、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A.R. 彭克(A.R. Penck)、约尔格·伊门多夫(J?rg Immendorff)、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和佩尔·柯克比(Per Kirkeby)这9位艺术家共计120逾件作品,囊括绘画、雕塑、拼贴、影像以及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

东南亚-新时代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空间

2019年3月6日-4月23日

该展展出9 位来自东南亚各国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东南亚新生代艺术家的转型和发展现状。这些新生代艺术家使用了普适化的艺术语言,他们较少涉及社会元素,也很少展现他们在团体和流派中的生活习惯和艺术探索方式。他们更多的是以个性化的视角,自由地探索心理学主题或是对艺术本身进行反思。同样的,在审视社会境遇时,他们采用的仍然是独立而自我的眼光。

前卫不怕远征难

香格纳新加坡

2019年2月16日-4月18日

该展汇集了鸟头、陈晓云、李山、欧阳春 、施勇、孙逊、徐震、杨福东、杨振中、曾梵志、张恩利以及周铁海这12位艺术家的作品。主题借用了周铁海的作品名,以此表达艺术探讨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并重申“耐力”在前卫精神中的必然性。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