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明代名臣于谦的家风故事

2019-09-10 07:22
科教新报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于谦贪腐家风

[成语] 两袖清风

[释义]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形容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

[出处] 明·于谦《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大意] 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

[家风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早年饱受贪官污吏之苦,故而立国之后对贪腐之风极为痛恨,并因此屡屡掀起反腐风暴。但明朝官员贪腐之风还是刹不住,总体趋势仍是贪官污吏越来越多。在朱元璋死后,这股贪腐之风更是愈演愈烈。

当然,也并非所有官员都堕入此道。比如于谦。

他来自一个官宦世家,先祖做官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但其父于仁是个例外,因为于仁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当时的官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与不堪,他实在难以与之同流合污。故而,于仁虽在民间有君子之名,却始终没有踏上仕途,只是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给儿子。

于谦二十出头就考上进士,不到三十,就成为当时皇帝明宣宗所重用的青年俊杰。他始终恪守家风,清廉为官,也不给别人贪污的机会。

不久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张太后监国。这位太后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人,对清廉官员予以提拔保护。

但十余年后,在张太后和几位老臣去世之后,长大成人的明英宗宠信一个名叫王振的宦官。王振本是个教书先生,却因为才学拙劣,考不中科举,便心生歪念,竟然狠下心挥刀自宫,进宫去当了一个大龄太监。至于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为了捞取私利。王振贪污的主要方式,是胁迫官员给他送礼。于谦不仅分文不送,还为此写下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正有“两袖清风”四个字。

于是,于谦很快就被王振打入死牢,判处死刑。

听闻于谦遭到王振迫害,许多百姓都来为他申冤,甚至还有一些藩王贵族主动站出来为他说话。王振这才发现,于谦是一个杀不得的人,要是杀了,可能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只得以抓错了人为借口,将于谦放了出来。

王振的贪欲并不止于金钱,他也读过书,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他还想建功立业。于是王振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故意挑起明朝与蒙古的战争,然后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则死于愤怒的将士之手。

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乃至有人提议干脆迁都南方,学南宋算了。危急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力主保卫京城,击退外敌,并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他们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各方兵马与敌人血战,取得了胜利。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下,明英宗也平安归来。

但他最终却为明英宗所害。

明英宗趁着自己弟弟病危之际,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随之对当年把弟弟扶上皇位的于谦等人,展开了血腥报复。

当官员到“罪臣”于谦家中去抄没财产时发现,这位曾经挽救过大明王朝的人物,竟然是家徒四壁,极为贫寒,根本就没有财产“以供抄没”。

于谦死后不久,明英宗为于谦平反。他的后代虽然再没人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却始终保持了這股清白之风,从未出过一个贪腐奸邪之徒。

摘自《新湘评论》

猜你喜欢
于谦贪腐家风
成鹰之路
果子单
别为贪腐找“理由”
国学魅力
除夜太原寒甚
家风伴我成长
贪腐搭档落马记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