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9-09-10 07:22李彦李姮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21期
关键词:积极影响网络舆情大学生

李彦 李姮

【摘要】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身影随处可见。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聚集能力强,能够通过使用多种新媒体在网络上引起激烈的辩论与广泛的反响,从而推动“网络舆论场”的形成。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他们在网络上热情高涨且充满活力,积极探索新鲜事物并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能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映射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 大学生 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智能手机易操作性和流行性,使得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媒体APP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发表意见的渠道,人们的话语权进一步得到提升。在此环境下,大学生中每个人都是“新闻发布人”,每个人都是“新闻评论家”,这种由“网媒”向“自媒”的转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也必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1 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们互诉心声、排除烦恼、分享彼此的快乐提供了渠道。如果人们想要发展,就必须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们的能力才能发展,人格才能完善。若使用过去的传统学习方法,大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从图书馆和书店搜集相关资料。网络舆情的出现为大学生腾出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也给大学生创造了别样的发展空间。通过在互联网参与网络舆情,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取相关信息并节省大量时间。同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渠道。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借助各种社交软件,将信息与大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序,提高了认知效率,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1.2 有利于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释放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心理负担较重的群体,既面临学业上的压力,如课程考试,又面临未来工作选择的压力。同时,自我个性的发展,爱和性等方面问题,也深深的困扰着大学生。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搭建了情绪疏导的平台。在互联网相关事件出现后,微博、贴吧、知乎等各大APP下的评论,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有效帮助大学生冲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建立了对话,大大满足了大学生的交往愿望,同时也帮助大学生宣泄了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每一次网络舆情的爆发,都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尽管我国在制度层面不断的完善信访制度来疏导群众情绪,规避社会风险,但在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众多的系统性问题,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过大、就业难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群体也心生不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忧虑。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观念进行反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冲破社会的偏见和壁垒,勇于做自己。

1.3 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发展

独立性是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是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特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传播为大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宽广的高速公路。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为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上。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但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人人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表现在上网者地位的平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冲破了家庭与学校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父母与老师的依赖。不论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如何、财富多少,网络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话的双方具有同等的地位,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在这种平等的交往中,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平等性的发展。在网络舆情爆发后,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真实感受较少顾忌的表达出来,为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在自由与隐蔽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可以独立的选择、判断、评价和思考,促进了人格的自主性。

1.4 有利于大学生加深自我认知

大学生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成长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形成,可塑性非常大。因此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机会。大学期间,学校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除了课堂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相对较少,缺乏沟通与交流。长期缺乏师长认同的大学生,内心往往比较迷茫,缺乏自我认知。然而,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情环境却给了大学生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的机会。网络舆情中,充满了各种大学生的案例,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网络舆情,结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阶段,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评价,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会找到许多对舆情有相同见解的群体或个体,从而增强心理认同感,获取自信心,提高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适应度,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1 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鉴别能力发生偏离。在过去人们所拥有的经验基本来源于个人的亲身体验,在新媒体时代下,过度的参与网络舆情,使大學生对事物的认知较为单一。致使以往由现实人际交往获取的直接经验,让位于网络世界中的各类文字和表情符号。长期沉浸于网络舆情,会导致大学生的认知歪曲,让大学生产生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的想法。通过参与网络舆情,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表面上的安全感,相比于向周围的同学老师倾述烦恼,大学生更喜欢在参与网路舆情中的过程中,更容易向陌生人敞开心扉以及排解不满。若大学生直面心灵的纯净世界只在网上进行交际,仅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网络是极度自由的,从而自动屏蔽掉了现实生活中的沉重和虚伪,产生厌世情绪。在参与网络舆情时,大学生往往都异常兴奋的参与评论、转发,但一旦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则会选择逃避,拒绝透露自身的真实想法,这就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变的压抑焦虑、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稳定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2 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滑坡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道德行為是网络道德影响下的社会生活运动的外在表现,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外化,道德认知的偏差和道德情感的迷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行为的差错。从这个角度看,虚拟信息领域缺乏网络活动和模糊网络伦理的传统伦理链条无法衡量人们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基础。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坚定自己的立场,但是如果大学生在社会意识形态倾向中的情绪体验受到抑制或夸大,他们的控制能力会发生变化,或坚定对社会思潮的接纳,或放弃对社会思潮的接受。但从宏观上讲,大学生在网络活动实践中的认知经常不经意地偏离轨道。

2.3 容易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淡漠

因为网络世界有效控制力的缺乏,这会带给大学生一种“隐形”感,从而能自由奔向各种网络虚拟世界,这也导致其责任以及义务意识缺乏监督。在这一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潜在意识都是以基本形式放纵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意识也会渐趋弱化。因此,其在现实生活中无胆量说的话以及做的事就会在虚拟世界中得到释放,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往往避免面对面直接的交流,选择冰冷的虚拟社交,网络世界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虚拟世界,当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传播时,很容易产生人格的虚拟化。当大学生在微博、朋友圈、知乎等新媒体平台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时,大学生倾向于把自己刻画为一个与现实世界脱节的虚拟人物。长期处于这种幻觉之中,容易使大学生形成自我虚拟人格,进而导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分离。然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和实践经验来源于社会实践。当大学生一味参与网络舆情的传播,无法抽离虚拟世界的身份,只与网友进行交流,不与现实中的老师、同学面对面进行交流时,社交能力严重下降。即使面对面也好像弱化了交流方法,长此以往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认同感。

3. 结语

随着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他们渴望对国内外焦点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于是便捷的网络便成为他们“自由言论”“激扬文字”的平台。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渴望独立但又经验能力不足的尴尬期,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对社会问题的本质又缺乏深刻的认知,不能够深层次剖析问题,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且易受外界舆论影响。因此,各高校管理部门的决策者要加强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校园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引导,使得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正面信息的前沿阵地,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及其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李爽.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主体特征与主要方式.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9期。

[3]代金平.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兴载体——<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评价.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5期。

[4]杨孟丹.网络媒体的舆论功能研究.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李彦 山东平度人,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姮 山东平度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学院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积极影响网络舆情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