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

2019-09-12 03:46任亚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水文化水利工程

任亚军

摘 要:2016年,陕西省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集水利遗产、在用工程、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珍贵资源,探讨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于郑国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郑国渠技术成就及歷史演变的基础上,结合郑国渠的保护现状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分层管理等保护策略,以期为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郑国渠;水利工程;水文化;遗址保护

1 郑国渠遗址概况

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部王桥镇,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郑国渠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开始修建,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北方延续两千多年基本无间断的第一渠。《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古代封建社会重视农业发展,在郑国渠遗址上先后修建了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与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13处古渠口和26段古渠、古坝集中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引水、蓄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演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天然博物馆”。

郑国渠在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6年11月,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 郑国渠遗址保护现状

2.1 自然损毁严重,人为保护不及时

郑国渠初次建成时灌溉面积约合今766平方千米,自秦以后,各朝代均在此基础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但灌溉规模都难以望其项背。到了唐朝后期,频繁的社会战乱导致关中地区水利荒废,郑国渠的修建工作不被重视,古渠首、渠道现已难觅踪迹。

20世纪80年代,泾惠渠管理局为记载郑国渠历史资料的明代石碑修建了碑亭,后因为年久失修发生坍塌。明代石碑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导致有些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出现断裂痕迹的石碑也未及时抢修,保护工作不及时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2.2 短视工程问题突出,对遗址本身造成破坏

2010年前后是郑国渠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大面积开山取土、挖沙卖石的情况层出不穷,上百米河道被挖空,从郑国渠渠首主体一直到岸边耕地都被严重破坏,一些耕地甚至被毁成了沙坑,遗址区的大部分植被也被砍伐,至今尚未恢复。这些短视工程对遗址原貌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政府曾对此采取了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近几年郑国渠周边又新建了水泥厂、养殖场,给保护工作的推进增添了新的阻力。

2.3 资源利用效率低,未发挥应有效益

郑国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天然的水利博物馆,其不仅仅具有灌溉的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历史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秦代的郑国到民国时期的李仪祉,秦人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止。郑国渠不仅造就了八百里秦川,养育了一方人,还展示了古人的治水智慧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郑国渠保护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其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郑国渠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4 管理权限不清,多部门缺乏沟通

2010年10月,泾阳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郑国渠首遗址博物馆由管委会和文物旅游部门双重管理,泾惠渠渠中心左右20米由泾惠渠管理局负责,遗址保护归文物保护部门管理。郑国渠的保护工作涉及到土地、文保、水利、当地政府等多个部门,渠首、身、尾又由不同地级政府进行管理,且权限关系不明。目前,由于各部门间缺乏沟通,甚至“不愿”沟通,郑国渠保护和开发进程停滞不前。

3 保护对策研究

3.1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数量激增,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恶化等问题接踵而来。城市居民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简单质朴、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乡村成了旅游发展新方向,一批乡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绿色开发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再走毁灭性发展的老路。郑国渠在开发过程中要摒弃围栏造景、圈地收费的旧观念,要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融合周边特色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舒适、安逸的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

3.2 弘扬水文化,为遗产注入生命力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在空间上将其隔离,避免外界的破坏,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影响力让其被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可以发扬光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在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时,旨在倡导人们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郑国渠的文化推广工作应该从工程价值、人文精神、碑石文化三方面入手。

①工程价值。战国末期,郑国渠的修建为秦国实现大一统解决了首要的粮食补给问题,使关中地区成为秦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兵源补充地,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汉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的中心,汉中平原向京畿地区源源不断地供送粮食,保障了长安的国际性大都市地位,向世界展示了盛唐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②人文精神。1928—1930年,陕西三年大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李仪祉先生历尽千辛万苦修建了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型灌溉工程,解救了秦地千万条生命。先生为中国的水利事业鞠躬尽瘁,被称为“中国近代水利先驱”。2014年,为纪念李仪祉先生修建陕西省水利博物馆,现该馆已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③碑石文化。郑国渠现存有记事碑9通、颂德碑2通、议诗碑2通、水利制度碑2通、李仪祉墓碑1通、李儀祉纪念碑4通。这些碑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见证了郑国渠卓越的历史功绩和先进的水利技术,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块绚丽瑰宝。

3.3 合理确定区域发展规模,编制多层次保护发展规划

2013年,陕西省水利厅带头编著了《郑国渠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提出对郑国渠遗产进行分类、分级保护,整体规划分为三级,按照由内向外延伸的顺序依次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重点保护区范围是以泾河为轴带,北至泾惠渠大坝以北20米,南至郑国渠古大坝南50米,西至泾河西岸,东至现泾惠渠与公路交汇处,总面积2.87平方千米。从重点保护区向外延伸100米为一般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再向外延5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对郑国渠遗产按照重要性进行分层管理,可以提高保护质量,做到针对性管理,避免大改大建,降低保护成本。郑国渠不仅是一处历史古迹,它的第六代工程泾惠渠仍在使用,保护工作要保证泾惠渠的正常使用。重点保护区内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全力修复遗址残骸,为石碑等文物建设碑廊,深层次挖掘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要恢复前期破坏的生态环境,严格审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避免对遗址造成二次破坏。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带要做好前瞻性预防工作,杜绝采石挖土现象,相关部门要搬迁区域内污染性工厂,控制该区域内的违规建设,同时保证该区域内的交通、水利、农业生产正常运行。

文章以郑国渠遗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水利工程遗产在保护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解决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资金缺口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汉明.试论水利的基本矛盾与民生水利建设[J].山东水利,2009(1):53-54.

[3]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0-12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史煜娟,胡芳兵.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绿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发展,2019(4):41-44.

[6]郭军.陕西省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N].陕西日报,2015-12-01.

[7]王锋.弘扬仪祉精神加快水利建设[J].陕西水利,2012(5):1-2.

[8]王培君.古代水利工程价值及其当代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4):13-16.

猜你喜欢
水文化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水利工程快速施工研究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