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两首《念奴娇》词

2019-09-12 03:53郭杏芳
东坡赤壁诗词 2019年4期
关键词:念奴娇怀古周瑜

郭杏芳

苏东坡在黄州的词作有近百首,名篇也不少,词牌也用了数十种,但以《念奴娇》为词牌的仅两首。一首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是《念奴娇·中秋》。前者不仅被公认为是东坡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整个豪放词的代表作,是一首借古抒怀的千古绝唱。这个词牌在苏词中少用,在整个北宋用得也不多。它是宋词长调的三大“金曲”之一。其词曲向以声调高亢著称。东坡作此词,笔力雄健,气势恢宏,但情感却是复杂的,前半激越高昂,后半消沉抑郁。有人还说这首词不合音律,词随意走,质胜于文,而《念奴娇·中秋》却被认为是完全合规合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说明,作者在填前一首词时,心境和思想都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之中。到底是什么原由,我们看看词的创作背景,并简析两首词的内容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作年,在苏学界普遍认为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朱靖华教授认为是八月东坡游黄州赤壁矶之时),词的标题也表明其主题是“赤壁怀古”。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此词创作与前《赤壁赋》同时,或同一次游赤壁之后。这观点的源头来自傅藻《东坡纪年》所言:“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此说被苏词研究专家普遍认可。但凯里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杨松冀经过研究,持有不同的观点。

杨博士通过比较各种文献的说法,尤其分析了几位有影响的苏学专家对傅藻观点的接受,认为其依据仅仅只有傅藻为南宋人这一条,并没有其他具体确凿的证据,不足信(《中国苏轼研究》第五辑,学苑出版社,2016-03:101)。杨博士说:

“无论从所写景象、两作所表现的意境情感以及写作角度来看,二者(《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相差都太大,且苏轼也绝不会选择在一个‘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时候去泛舟游赤壁,因此笔者认为二作肯定不是因同一次游赤壁而作。”

杨博士还提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也不一定是游赤壁之后所作。其理由:一是苏东坡居所离赤壁不过数里,只要愿意,可常游。苏东坡自己也说“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到元丰五年七月,有案可查者东坡游赤壁已三次,为什么独独在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游赤壁后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呢?二是古人有作怀古诗词并非一定要到所咏古迹一游之后才能作。

那么,此词到底什么时候而作呢?杨博士认为,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事件触动或刺激了诗人,才有此作。从内容、风格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综合看,此词都是不同凡响的惊人之作,不是寻常之时可以随意创作出来的。从苏东坡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来看,他一面谨慎从事,厚自养炼,研读经书,放浪山水间;一面却在关注世事民情,关心国家社稷。在元丰六年与好友李公择书信中有一段话,可以印证东坡的忠君爱国思想: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仆虽怀坎懔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苏东坡被远贬黄州仍不忘“尊主泽民”,正如他自己所言:“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可说是东坡秉性的自白,不论是为官还是被贬,都时时体现于他的行动中,表现于诗词文章中。所以,杨松冀博士认为,这个触动刺激到苏东坡的大事一定是国家大事(《中国苏轼研究》第五辑:106)。而在苏东坡贬居黄州的元丰四年(1081),宋朝的确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出兵征讨西夏。这场北宋朝廷发动的战争,本想趁西夏内讧一举消灭之,并收复原来的失地。虽然一开始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最后却“灵州溃败”,结果是大败而归。这对北宋朝廷打击巨大。苏东坡在黄州却非常关心这场战事。他对这场战事本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出兵以后,他又向一些朋友写信打听消息,当得知种谔军取得“无定川大捷”的喜讯时,便与朋友一起饮酒欢庆,并写下《闻捷》和《闻洮西捷报》两诗,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最终宋军大败的结局,对苏东坡的打击一定也是巨大的。杨博士认为元丰四年,宋朝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或许就是苏轼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因。

杨博士推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过程(《中国苏轼研究》第五辑:108页):

“极度悲愤的诗人,目睹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联想到战争中被黄河水淹死被冰雪冻死的宋军士兵,联想到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而想到西边不远处几百年前曾经发生的赤壁大战,想到‘谈笑间就让曹操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的东吴统帅周瑜,……诗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一气呵成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杨博士的推论有一定道理。不论从词的题材、风格来说,还是从苏东坡当时的思想感情来说,都是相符的。这种大气磅礴、情感强烈的豪放词,没有深厚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能随意创作出来的。重大的、诗人所关注和关心的大事,可以成为思想的触发点和创作的灵感。

如果说《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缘起是宋军西征失败,那么,创作的时间就不是大家所公认的元丰五年(1082)七月或八月,而应该是战事结束的当年。东坡在黄州得知宋军失败的消息,大约在元丰四年年底。杨博士根据苏东坡获知种谔捷报的时间,推算出从战地到京城再到黄州消息传播的时间,大约是在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中下旬,《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作于是时。杨博士还从苏轼与陈季常在此期间(元丰四年十二月至元丰五年正月)的书信及他们黄州歧亭互相来往的事实,推测此词作于元丰四年十二月下旬或元丰五年正月,而元丰四年十二月下旬更为合理。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时间,尤其是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状况和情感倾向,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不论创作于何时何地,其伟大之处是被公认的,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但了解了准确的创作时间和背景,还是有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那么,“赤壁怀古”的词题也只是借以抒情,并掩盖作词的真实意图。怀古是为了借古讽今,讽的是当朝对西夏的战败之事。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表明观察角度。苏东坡当时居住在临皋亭,在这里看到的江水是从西往东流;而如果是站在赤壁矶头,则只能看到“大江南去”。因此,作此词就不一定是某次游赤壁之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是人们所认为的苏东坡的消极情绪,而是极大的感慨,感叹英雄人物不再,才有宋朝出兵大败的结局。于是,寄希望于力挽狂澜的英雄。下文“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表明了东坡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转向西边不远处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遗址。周瑜形象的塑造,也与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紧接着描写如画的江山,既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眼前的,“东坡本是借山川”,目的是抒发胸中块垒。他赞颂周瑜英姿勃发,不仅有儒雅大将的风范,更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事才干。对周瑜英雄形象的描写,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暗讽,也委婉表达了对宋神宗不听劝阻草率出兵的不满。东坡在《代滕甫论西夏书》中提出:“愿陛下选用大臣宿将素为贼所畏服者,使兼帅五路。”这表明了东坡对军事将领在战争中重要性是有深入考虑的。

对东坡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不是为了与周瑜对比,表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而是对军事统帅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宋朝以宦官权充大帅的讽喻。周瑜的指挥若定,以少胜多、智灭曹军的辉煌战绩,与宋朝最终大败而归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苏东坡正是在借题发挥,借古讽今。

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的内容和感情发生了极大的转折,从前面满怀激情地歌颂古代英雄人物,一下转到个人的自嘲和哀叹。这好像是巧妙的曲笔,既消弥了激情,也隐藏了真实的创作意图,让那些紧盯着东坡文字想找破绽的人,抓不到把柄。此词的创作不只是东坡谪居黄州这个小背景,更有宋朝那个时代的大事件、大背景。

有了宋朝对西夏用兵失败的那个时代背景,词的内涵和主题思想更显深厚博大。词的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刻意写人。用几个词语就表现了笔锋跳转,词意跌宕起伏。“遥想”一词把读者从眼前的赤壁之景,带到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从而引出了对周瑜这个代表性英雄人物的描写。“故國神游”一下又让人回到了眼前现实,回到东坡自身。词的主题表面看怀古是东坡为了感叹人生,其真实意图却是为了讽喻当朝。

对作品的理解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读者,有自己对作品内涵的不同感悟和对艺术美的不同欣赏。

再看东坡另一首以《念奴娇》为词牌创作的词: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牌下有“中秋”标示,表明此词于中秋有感而作。此词就是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八月十五,苏东坡在黄州过第三个中秋节之时。这首词与东坡密州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为中秋思亲之作。

上片词人远望长空,展开联想,用拟人手法描绘月宫美丽冷艳的景象;想象着夜空中仙人在此“清凉国”里乘鸾鸟飞来飞去,一派亲和迷人的景象。放眼望去,江山美丽如画,如烟的树木历历在目,让人遐想。

下片词人收回了目光,回到自身此刻的行为:“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起舞”,一系列的忘情忘形之举,既是兴奋的神态,也可以看出词人此时孤独寂寞之状。中秋月夜,一人独酌,望月怀人,佯狂取乐。这几句词也是点化作者喜爱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月下独酌》诗句而来。接下“今夕不知何夕”一句,则与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相近。这一问笔锋又指向天上,接下来两句,东坡直接表明他的愿望,“便欲乘风,翻然归去”,而且很是洒脱,似乎他也会成仙,来去自由,“何用骑鹏翼”。这一句,没有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顾虑,体现的是一种超脱、自由的情怀。东坡继续展开联想,想像着“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的美妙境界。此时,读者也会随着东坡创造的神奇梦幻般的意境,而感受到超然世外的美妙和美好。

猜你喜欢
念奴娇怀古周瑜
念奴娇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赵学敏书法作品《念奴娇·昆仑》
裴怀古的“诚”字诀
裴怀古的“诚”字诀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